三國演義中,曹操料抵擋不過棄漢中而走,劉備順利攻下了整個漢中地盤。劉備所做的事情是安定民心,大獎三軍。而諸將士卻提出擁立劉備為帝王,於是稟告諸葛軍師,
但劉備不願僭居尊位,商量稱之為漢中王。其實將士們的心情,我們也可以理解。誰不想跟著有名聲的人混呀!諸多將士跟著劉備征戰多年,雖劉備是大漢皇叔的身份,但名號仍不夠響亮,不足以光宗耀祖。而劉備進位為漢中王,名號名揚四海,自己為他效力,說起來也體面。諸葛軍師也認為需要讓劉備進位為漢中王。
第一可以名正言順。古代把名正言順這個詞看的特別重要。例如,百姓婚嫁之事,一定要明媒正娶,風風光光的嫁出去,以求得名義上的名正;軍隊討伐他國時,都先撰寫討賊檄文,羅列對方所違反的道義,然後說自己為正義而戰,都先在名義上勝過別人。這些都是名正言順。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正言順在政治上發揮巨大的作用。百姓追求名正言順,擁有二川之地的劉備更要考慮到這一點。劉備即位為漢中王后,就可以表明向劉的態度,就可以打著誅殺國賊的口號調遣自己的軍隊,如此這般便會師出有名,能得到天下人的贊同。要是劉備依然是地方割據勢力的一派,曹操挾持皇帝,便可以打著天子號令想攻打誰就攻打誰,想說誰是賊誰就是賊。劉備走這一步,可以獲得名義上的主動權。
第二,四境之內有志之士數不勝數,倘若劉備不稱為漢中王,他們會先去劉備哪兒去嗎?答案是並不會,他們會優先選擇有較強的政治地位的人效力。例如,龐統出山時,他並不是優先去劉備哪裡,而是去了孫權哪裡,因為孫權礙於面子沒能及時接受龐統,才不得已到了劉備哪裡。那時的綜合國力劉備不如孫權強,名聲不如孫權大,造成有志之士不會優先選擇劉備哪裡。
諸葛亮也說:方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徳之士,舍死亡生而事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劉備進位為漢中王,就可以吸引多少名士前來投奔。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劉備的軍隊輸送力量,此之謂長久之計也!
三國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閱讀更多 文史長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