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劉公島,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灣內的一個島嶼,她面臨黃海,背接威海灣,素有“東隅屏藩”、“海上桃源”和“不沉的航空母艦”之稱。不久前,我又一次踏上了去劉公島的旅程。當遊船犁開萬頃碧波駛近劉公島時,我的思緒,我的一腔熱血,和著那翻卷的浪花和輪機的轟鳴聲,再也無法平靜下來。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登上這座島嶼,並不是因為劉公島宜人的氣候、迷人的風景,更不是因為劉公劉母救助漁人的動人傳說,我是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一股悲壯的情,來憑弔一段120年前的歷史,拜謁那些曾經在甲午海戰中浴血奮戰終至於為國捐軀的眾多英魂。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劉公島,一個風光旖旎的小島,一座峰巒疊翠的海上仙山。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氣,悠久的歷史,動人的傳說,使我很難把她與“北洋水師最後全軍覆沒的地方”等這類令人黯然傷神、痛徹心扉的字眼聯繫起來。劉公島,又不單單是一個島,一場近代世界海軍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曾經使她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島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一房一瓦、一物一件,都見證了那段慘烈、屈辱的歷史,都鐫刻下了歷史瞬間凝固下來的流光碎影。我難以想象那些不屈的靈魂是在做了怎樣的殊死搏鬥後,終至於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染紅了腳下滾燙的泥土,染紅了遠處碧海的清波;我也難以想象日寇的鐵蹄是怎樣瘋狂地踐踏著這片美麗的聖土,日寇的魔爪是怎樣肆無忌憚地在島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我想不明白海上的屏藩竟然這樣容易攻陷,島上的炮臺竟然這樣輕易失手,一代傑出的海軍將領劉步蟾是懷了一種怎樣的心情,親手炸掉了自己最為鍾愛的軍艦後自殺,海軍提督丁汝昌是在一種怎樣的絕望後,滿腔悲憤地吞下了大量的鴉片……劉公島淪陷,威海衛淪陷,威海衛港內的艦隻、炮臺,以及島上的所有軍械物資悉數被日寇搶奪而空。一時間,山海失色,狂濤嗚咽,獵獵飄揚的黃龍旗威風掃地,趾高氣揚的清廷顏面蕩然無存。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登上島來,目睹著那一尊尊鐵炮、一枚枚魚雷、一件件兵器、一塊塊殘片,那鏽跡斑斑猶如浸血一樣的表面和千瘡百孔的軀體,似勇士們流血結痂的肌膚、怒目圓睜的雙眼。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在傾訴著那陣過往的風雲,無一不在訴說著那段滄桑的歷史。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彼得大帝說:“任何軍隊,如果只有陸軍,他就只有一隻手,加上海軍,才是雙臂齊全。”對這句話,經過了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清政府是有所理解的。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痛定思痛,意欲圖強;對這句話,一些頭腦比較清醒的當權者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或許理解得更深一些。割地賠償、開放口岸、賠償金銀,填不飽虎視眈眈的侵略者的胃口,中外和好的局面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暫時假象,“師夷制夷”、“中體西用”才能自救、自強、自立。於是,一場以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為目的洋務運動便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北洋海軍的建立,便是洋務運動軍事方面最高的成果之一。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北洋水師,一個曾經令國人振奮、揚眉吐氣的名字,一個擁有25艘鐵甲戰艦、50艘輔助軍艦和30艘運輸船,以及4000多名官兵的龐大艦隊,一個東亞第一、世界第九的響噹噹的稱號,一個令世界列強都心驚膽戰、不敢小覷的名諱,咋就抵擋不住區區彈丸之國的隆隆炮火,遏制不住外夷侵略者飛揚跋扈的囂張步伐,守護不了自己美麗的疆域及成千上萬的黎民百姓?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是北洋水師的裝備不良,彈藥不足?還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昏庸腐敗?是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還是技術落後、火力配備不強,抑或是上述問題兼而有之?這不得不讓我再次走進甲午海戰博物館,認真聆聽、傾心觀看、親身感受那段炮聲陣陣、吶喊聲聲、火光閃閃、水柱沖天的戰爭場面,重新審視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直面凝望那段曾經過往的風雲歲月。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經過數十年洋務運動的清政府,盲目樂觀地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對於日本海軍加快發展、迅速崛起的事實,不僅不屑一顧,而且無視戰爭迫近的威脅,放慢了對自身海軍建設和發展的步伐。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北洋海軍自1888年12月17日在劉公島正式建立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臨近,艦齡已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等一系列的問題已逐漸暴露了出來。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基本上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甚至連作為軍艦燃料的煤炭也嚴重供應不足。此時的清政府,既忙於為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又忙於光緒皇帝的大婚、黃河大堤的修築、遍地災民的賑濟,海軍經費不但經常被挪用,而且就連向北洋水師提供購買槍炮的資金也停止了。而遠在海那邊野心勃勃的日本,自1890年後,國家財政收入的60%就用來發展海軍、陸軍;從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一場以趕超中國為目標、以“國運相賭”侵略擴張為目的的戰爭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海軍的實力裝備早已遠遠超過了北洋海軍。走進甲午海戰館,當看到戰艦上滿是黃沙填充的啞炮時,當看到士兵們那噴著怒火而又悲憤的雙眼時,當看到北洋水師的固體彈只能在日寇的鐵甲戰艦上洞穿出一個個大洞,卻不能爆炸起火時,當看到清廷要員置國家利益於不顧互為掣肘時,我的身在顫抖,我的眼在流淚,我的心在滴血。堂堂大清帝國何以腐敗至如此程度,飽讀詩書、雄韜百萬的官員何以愚蠢到如此地步?而這類現象,在甲午海戰中又是俯首可拾、比比皆是。我在瞠目結舌、滿腔悲憤中度過了那漫長得令人窒息的一個小時,一次次地假設著任何一個細節有所改變,我甚至假想射中“吉野”號的那枚炮彈能夠爆炸,對整個北洋水師造成危害最大的“吉野”號,或許早就屍沉大海、灰飛煙滅了,何至於出現鄧世昌為保護旗艦“定遠”號,而在彈藥告罄、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憤然開足馬力義無反顧地撞向“吉野”。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茫茫大海上,一前一後的兩艘鐵甲戰艦展開的何止是一場生死較量,簡直就是一場國家命運的黷武。前者,拼命地奔跑,後者,捨命地相追。然蒼天不佑“致遠”,那枚罪惡的魚雷終至於把“致遠”號上鄧公和200多名官兵那滿腔報國的豪情吞噬在了滾滾波濤裡。戲劇性的是,號稱日寇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旗艦、對整個北洋水師造成重創的“吉野”號,竟是大清提前向英國預定而最終因無力購買而被日寇買去的。區區75萬兩白銀,可否修得起頤和園裡那座清晏舫上的西式艙樓?每年挪用海軍400萬輛的軍費又能購買這樣的鐵甲戰艦多少艘?誠若如此,甲午戰爭的歷史或許可以重新改寫呀!然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假設,歷史只活在活生生的現實裡。一支強大的海軍就這樣銷聲匿跡了,一個個具有優秀軍事才能且遠渡重洋求學歸來的高級指揮官就這樣壯志未酬、含恨而亡地消失在了茫茫大海里……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戰爭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徹底破滅,世界列強從此掀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從此生活在了外族侵略更為嚴重的水深火熱之中。戰爭的失敗正如金一南先生說的

那樣:“真正的戰爭,永遠發生在戰爭開始之前!失敗往往首先從內部開始。”

痛定思痛,北洋海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清政府政治上的昏庸無能、推卸退讓,在於當權者思想上的貪圖安逸、不思進取,也在於科技、軍事裝備上的落後,但卻不在於鐵甲戰艦上那些英勇頑強、浴血奮戰的廣大官兵。他們那股激盪人心、震撼心靈的不滅的豪情啊,足以驚天地,泣鬼神!他們的英勇壯舉、聲嘶吶喊啊,必將流芳百世、永載史冊!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有人說,藍色是世界上最冷的色彩,代表著冷靜、理智與憂鬱,象徵著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永不言棄的精神。也有人說,藍色代表著天空,代表著大海,是一種永恆的象徵。而我認為,藍色是世界上最寧靜的色澤,藍色的大海正用他那寬闊的胸懷慰藉著那些為國家的存亡、民族的利益而奮不顧身的不朽的魂靈。徘徊於島上,目睹著炮臺的斷壁殘垣,我彷彿看到了烽火戍邊的士兵們火一樣的忠誠,摩挲著那一塊塊鏽跡斑斑的鐵片,我彷彿在掀動著一部悲壯的史書。此刻,我的思緒隨著潮汐的奔湧而起伏,我的視線隨著舊物的變換而模糊。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我知道,我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在回顧著一段慘痛的經驗與教訓,我在翻動史書的同時,也在體味著一個民族的血淚與興衰。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公島也不單單是一個島,而是一面歷史的明鏡,既照耀著過去,也警示著未來。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孟子曰: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歐陽修說:有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我懂得,甲午海戰館重要的不是讓我們去記住過去曾經發生了什麼,而是要我們去反思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120年前的這段屈辱歷史,不僅給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帶來了傷痛與災難,更像洪鐘一樣地警示著我們勿忘國恥,告誡著我們落後就要捱打,發奮才能圖強。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這時,一隊隊身著校服的紅領巾正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整齊的隊伍行走在離開甲午海戰館的路上。但見他們那稚氣未脫的紅撲撲的小臉上,同樣是一臉凝重的神情。那靜默無語的隊伍裡,那緊緊攥起的拳頭上,那似在噴火的眼神裡,無一不在向我傳遞出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深深的民族責任感。我被這種感受深深的震撼,我被這種孩子們迸發出來的精神極大地鼓舞,我彷彿看到了蔚藍的海面上又一輪蓬勃升起的朝陽。是的,人,不能忘記歷史,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忘記歷史,就難逃再次捱打的命運!

重遊劉公島 憑弔甲午屈辱史 拜謁為國捐軀的英魂

山腳下,涼爽的海風輕輕地吹拂著我的臉頰。夕陽裡,遙望山巔那如一柄寶劍一般直刺蒼穹的甲午海軍忠魂紀念碑;遙望著鄧世昌手持單筒望遠鏡、目視前方的巨幅雕像,我心潮澎湃。驀地,我彷彿看到一群不屈的勇士正器宇軒昂地向我走來,瞬間化作了一堵鋼鐵長城;我彷彿聽到一陣陣盪滌靈魂的呼喚正和著大海的波濤傳來,瞬間恢弘成了一曲保家衛國、振興中華的讚歌;我更彷彿聽到了著名作家陳運和先生那首不休的詩篇:一艘永不沉沒的軍艦,經過滾滾的甲午風雲,疾駛行進,甲板上站著中國近代史曾一度威風凜凜的丁汝昌、鄧世昌,站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我知道,那是民族的脊樑,那是大海的魂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