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生存現狀調查“熬過去 就贏了!”

中小微企業生存現狀調查“熬過去 就贏了!”

外匯天眼APP訊 : “2月份人家追著問我訂單還能不能做,現在變成了我拿著訂單問人家還要不要。”做了十多年裝飾彩燈出口的李凡,第一次遇到客戶集體“喊停”的情況。

就在兩個多月前,李凡還在為公司進入浙江省第二批覆工名單而振奮不已,“想趁著國內同行還沒開工,打個時間差。”但沒想到,這些靠趕工“搶”出來的訂單,如今卻成了暫時的包袱。

“熬過去,就贏了!”儘管復工節奏沒有想象中順利,但李凡依舊笑著面對。

像李凡經營的小微企業,在中國還有成千上萬。它們如同毛細血管,潛佈於社會經濟的每一寸皮膚之下。它們細微、通達且敏感,以個體的律動體現著經濟脈動的速率,用細密的循環勾連出經濟整體的活躍度。

辦法總比困難多。不同應對之策下,這些不起眼的經濟細胞吐故納新,支撐起逐步復甦的社會肌體,用最頑強的草根生命力,努力“活下去”。

熬 等待下游春暖花開

“熬!”李凡用一個短促的音節,來概括今年以來漫漫的輾轉與起伏。

“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還比較緊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工了。”李凡告訴記者,2月中旬,自己包車將部分員工從江西、安徽等地拉回了浙江。儘管一季度並非旺季,但國內急劇減少的出貨量,還是讓先一步動身的李凡攢了不少單子。

“一開始國外催單急,我們物流、人員都沒到位,火急火燎趕了快半個月的工。當第一批訂單運出去的時候,我和幾個老員工在廠子裡拿盒飯開了個慶功宴,有種熬出頭了的感覺。”

順利交貨的興奮勁兒還沒過去,李凡很快察覺到了下游溫度的微妙變化。“一天內連著3個客戶打電話來說單子先壓一壓。我心想,壞了。我們做外貿的最怕跑單,如果貨發不出去,那工資、房租和物料就都轉不動了。”

接下來的一個月,李凡手裡的訂單被不斷延後或取消。李凡搖搖頭說,“沒辦法,外面的客戶自己能不能捱過疫情都是問題,現在讓他們履行訂單也不現實。”

“熬!”李凡用一個短促的音節,來概括今年以來漫漫的輾轉與起伏。像是在給自己打氣般,他輕聲說道:“再難大家也要花錢的嘛,貨總能賣出去的。熬過去,就贏了。“

今年50歲的徐樂培,是杭州一家中型杯具企業的老闆。經歷過2003年非典、2008年金融危機的他,直言這次“有點不一樣”。“之前主要是考驗競爭力的問題。要是你做得比別人好,就能借這個機會搶佔市場份額,超越對手。但這次疫情影響的是整個下游市場,國外客戶不是不要你這家的東西了,而是全都不要了。”

徐樂培的公司內外銷比例大致為3:7。“粗略估算,我們這兩個月有超過200萬美元的出口訂單被取消了。”徐樂培接著說,“疫情對國內線下渠道的衝擊較大。我們鋪貨主要是和商超合作,最近有誰還會去超市買保溫杯呢?”

對生產企業而言,產能拉不滿意味著產品成本的大幅上升;對外貿商而言,壓力則來自訂單、物流、回款等方方面面。

在廣東從事服裝外貿的李晶晶表示:“物流對利潤擠壓得厲害,不僅費用漲得兇,艙位還少,速度還慢。”送貨至美國為例,“現在對岸港口有嚴格的工作時間限制,從卸貨到清關再到交貨,全部流程走下來要好幾周時間。”

3月16日之後,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開始採取邊境管控等防疫措施,部分港口停止貨物服務,這讓李晶晶變得更加謹慎。“只有再三確認對方能夠接收,我們才會發貨。另外,還要估算貨物能否準時進入客戶的倉庫,如果貼上滯港費和滯箱費,我們還要倒賠。”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出口量靠前的有機化學品、紡織物、電氣零件以及服裝等品類,貿易額分別同比下降16.5%、18.6%、7.8%、18.7%。

“需求端暖了,上游才能活起來。”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理事會副秘書長陳以軍表示,“總體勢頭還是向好的。從浙江來看,3月份全省進出口總值達到2281.6億元,同比增長9.5%。相信接下來全國的外貿型經濟也會逐步實現恢復性增長。”

緊 政策扶持潤澤小微企業

不少政策紅包還是實實在在“裝”進了小微企業的“口袋”。“緩交社保、稅費減免,都給我們減輕了不少負擔。”在陸慧看來,“輕裝上陣”是企業渡過難關的重要保障。

“當時學校那邊說年後就結尾款,反正也就十幾天的事,我們想想就算了。沒想到,這‘十幾天’會那麼長。”一家廣告策劃公司負責人陸慧半開玩笑地說道。

她的公司藏身於杭州市拱墅區的一個文創園裡,專攻校園文化理念設計和景觀改造。“一是看重這裡安靜,二是覺得租金便宜。”儘管公司有近30個員工,但模式上更像一個小型工作室,許多業務需要親力親為,開支上也是能省則省。

“我們日子還算好過的。”陸慧告訴記者,園區內類似的文創公司還有200多家,而自己是為數不多最近還在加班趕工的。“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業務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一般來說,學校需要在5月前完成項目招標和教育局備案,這意味著很多方案初稿和前期工作現在就要著手準備了,最近大家手上都很忙。”

真正讓陸慧頭痛的,是資金上的緊張。“學校不開學,不可能說人家財務專門為你去放款。很多去年就完成的項目,現在還沒收到尾款。另一方面,新項目還要繼續投入。你不墊資,不參與投標的話,就沒有未來了。”

陸慧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公司目前員工薪酬支出在40萬元左右,加上水電、房租以及物料等開銷,公司每個月的固定費用超過60萬元。這對於一家小型文創公司而言,壓力不小。“抵押貸款已在做了。信用貸的話,對企業資質審核的要求太高了,而且流程複雜,週期也比較長。我們現在主要還是靠朋友拆借。”陸慧表示。

不過,隨著浙江省全面復學復課,陸慧的“緊日子”可能迎來轉機。

然而,對於在山東經營著一家連鎖燒烤店的張一奇來說,開門還是歇業,成了兩難的選擇。

“好不容易盼到商場正常開業,但人氣不足,客流量大概只有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食客的銳減,直接導致餐館營業額的直線滑坡。張一奇說:“目前只能說做到流轉庫存吧,讓食材不過期。但真正算下來會發現,是開一天虧一天。”

更讓張一奇不滿的,是當地商場免租政策的落地情況。“我們這邊國資運營的商場都是實打實免租的,但民營的就有點‘各自為政’了。像我鋪子所在的商場,說是給減免一個月,但實際上需要分攤到三個季度來落實。”

好在,不少政策紅包還是實實在在“裝”進了小微企業的“口袋”。“緩交社保、稅費減免,都給我們減輕了不少負擔。”在陸慧看來,“輕裝上陣”是企業渡過難關的重要保障。

張一奇對銀行貸款利率的降低,感觸頗深。“之前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怎麼可能從銀行拿到3%的利率?這次政府在融資上推出的舉措確實給力,續貸也變容易了。”

據統計,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減稅降費共計4027億元,其中新出臺的稅費優惠政策增加減稅降費額1589億元。此外,國務院金融委第二十五次會議明確強調,將引導信貸資源更多支持受疫情衝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

一系列財政政策和金融舉措在緩緩地潤澤小微企業。“難是難,但做生意哪有容易的。大家都咬緊牙關往前走,政府也在後面幫襯著,這個坎總能邁過去的。”儘管常把“歇業”掛在嘴邊,但自商場重新恢復營業以來,張一奇的燒烤店至今仍保持著“全勤”的開門率。

變 線上開闢出新天地

線上直播對業績的提振效果顯而易見。徐樂培透露,受疫情影響,在線下收入同比下降45%的情況下,公司的線上收入反而逆勢增長5%。

變則通。

4月的一個工作日,下午4點,徐樂培的幾間會議室同時處於忙碌狀態。幾撥畢業不久的年輕人紮在一起 “頭腦風暴”,在為晚上的產品直播做準備。

“賣火箭的薇婭在直播間賣過我們的保溫杯。”公司品牌部經理向記者介紹道,“給我們帶貨的還有大網紅雪梨。”據悉,公司從去年就開始嘗試與頭部主播合作,借“流量”來刺激銷售。除此之外,公司還在抖音、微信短視頻等平臺上,推廣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品牌教育,觀看人數普遍破萬。

線上直播對業績的提振效果顯而易見。徐樂培透露,受疫情影響,在線下收入同比下降45%的情況下,公司的線上收入反而逆勢增長5%。“回顧過去,應該說幾次線上化的嘗試都給公司發展帶來了突破。”徐樂培感慨道,“2015年進天貓的時候,我們的產品一下衝到了同品類銷售量的前列。這兩年入場直播,也讓我們在應對疫情上有了更多元的抗風險手段。”

從面對面到屏對屏,中小培訓機構也踏上了線上直播的轉型路。

“我們主要從事小學階段的英語培訓,共有400多個學生。因為疫情影響,目前招生是完全停止了,還有個別老生提出退費的申請。”溫州一家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呂青陽向記者說。

“開不了學,總得想辦法開課,不然學生都跑光了。”呂青陽隨即做出了變“三尺講臺”為“網絡課堂”的決定。他直言,“問題當然不少,我們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這個東西,選哪個平臺,老師們能不能適應線上教學的方式,最後的教學效果有沒有保障,其實心裡都是打鼓的。”

經過近兩個月的磨合,線上直播已經成為了這家機構目前授課的主要形式。呂青陽向記者透露了他的新規劃:“以後可以嘗試把線上+線下的模式常態化。”

互聯網浪潮與疫情“寒潮”的碰撞下,素有“中國女裝第一街”之稱的杭州四季青,也誕生了一種全新的職業——直播穿版模特。

在四季青意法原創女裝大廈的一間商戶裡,補光燈前的阿雅,正對著手機鏡頭展示身上的短款針織上衣。老闆王青雲告訴記者,本來元宵節一過,自己就要按約把上千件新款衣服發往韓國東大門。然而,海外疫情的突然暴發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出口轉內銷”成了眼下可行的自救方案。

3月1日復工前,王青雲找到自家幾個店員,希望她們試試直播賣貨的新模式。阿雅便是店裡的“嚐鮮”第一人。

一款開衫、五種顏色,阿雅一件件上身,並對著鏡頭詳細展示領口、袖口、釦子等細節。距離直播結束的最後一小時,阿雅拿出“撒手鐧”——199元3件,包括風衣、衛衣和休閒褲。這一招成功吸引不少觀眾湧入,直播間裡有了點年末清 倉的熱鬧氛圍。

開播一個月後,阿雅在淘寶直播上已積累起近萬名粉絲。憑藉著對衣服面料、做工,及買家心態的熟稔,這幾天,她每場直播的觀看人數還在持續躥升。

活 促消費穩就業雙管齊下

南京、廣西、杭州、鄭州、佛山、呼和浩特、烏魯木齊……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消費券跨越地域,讓大江南北的小店們紛紛迎來疫情發生以來生意最好的時期。

春天如約而至,緊繃的神經終於可以鬆弛了一些,城市又活起來了。

4月20日0點,武漢消費券啟動使用3秒後,一位消費者掏出手機,完成了江城的第一筆滿減交易。

“您好,一個香酥雞排飯、一根香腸、兩瓶飲料,一共32.5元,消費券已為您滿減抵扣10元,謝謝惠顧。”由於很久沒有在門店給顧客當面結算,武漢Today便利店的店員孫倩對這一幕記得特別清楚。

一個月來,始於江浙的數字化消費券,正火速鋪向全國各地。與之相對應的,是線下零售 “熱力圖”的漸次點亮:南京、廣西、杭州、鄭州、佛山、呼和浩特、烏魯木齊……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消費券跨越地域,讓大江南北的小店們紛紛迎來疫情發生以來生意最好的時期。

“最焦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傍晚6點,陳海濤的收銀臺前排起了短隊,前面有對約摸60多歲的夫妻正在小聲討論是否湊夠了滿減金額。而在2個月多前,陳海濤還在為何時能重新營業發愁。

陳海濤的小賣部位於杭州上城區的一個老社區裡,顧客以周邊中老年住戶為主。“除夕夜我們都沒關門,想著能方便一下街坊鄰居。到大年初四的時候,街道里來人了,要求我們配合疫情防控要求,先閉門歇業。”陳海濤對此表示理解,“我們一直到2月下旬才恢復營業,但頭幾天基本沒人,很多每天都來的熟客也不來了。”

這樣的冷清,持續了半個多月。“突然有兩天我發現店裡人比平常多了不少,而且大家一買就是好幾樣。後來發現都是特地來用券的。”陳海濤笑稱,杭州發放消費券以來,顧客的購買行為明顯增加。“可能本來只是買包煙,為了湊‘滿40減10’的優惠,就順手再給孫子買根冰棍。”

小店們的集體復甦,也喚醒了就業市場的活力。以浙江為例,該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4月27日數據顯示,目前,在浙的省外勞動力超過2100萬人,就業總規模已基本恢復到去年水平。今年1-3月份,浙江省城鎮新增就業26萬人。服務業產能恢復率為75%左右,其中住宿和餐飲業為52%。

來自安徽的李曉峰,開啟了自己在杭州一家理髮店工作的第4個年頭。“疫情防控期間大家都在問什麼時候能剪頭髮,其實我比誰都更盼著開門。今年過年沒回去,假期又特別長,沒開工的那段時間裡,其實我每天都在擔心工作丟了。幸好,最後是虛驚一場。”

當被問到重新拿起吹風、剪刀的感覺如何時,李曉峰笑道:“太想念了。”

因難見巧,愈險愈奇。2020年對於不少小微企業來說,註定是難以忘卻的一年:在艱難中開局,在希望中前行。

小微企業生,則經濟肌體活。

它們是感知冷暖的“神經末梢”,它們是輸送營養的“毛細血管”。

乍暖還寒之時,它們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鮮花寫下:相信未來。

它們也用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書寫著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