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富士的鏡頭


從膠捲到數碼,傳統的120廠家幾乎死絕了,雖然一開始祿來,瑪米亞也有掌握數碼120的雄心,但20年過去以後,早已灰飛煙滅了,最慘的莫過於祿來,如此大牌賣給了不知道什麼人,製造亂七八糟的東西,比起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頓時覺得MACO公司做的ROLLEI品牌膠捲太良心了。

但是哈蘇還是屹立不倒。

不過從膠捲到數碼的變化中,哈蘇也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從V系列到H系列的變化,而同時哈蘇也提供V系列鏡頭使用的各種數碼後背,其中不可忽略的是富士對哈蘇在技術上的全面控制,從機身到鏡頭。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如果說,請富士製造自動化的機身還能理解,那麼哈蘇選擇富士製造鏡頭在一開始就引發了不少爭議,而哈蘇給出的說法則是富士H鏡頭的能力超過了過去的蔡司鏡頭,而H系統的出現也意味著哈蘇需要培養一批新的用戶。

然而,對於富士的質疑更是在於富士並沒有相關的鏡頭設計經驗,的確,富士是中畫幅和大畫幅鏡頭的主要廠家,但過去富士並沒有大型模塊化鏡頭的設計經驗,也沒有成熟的鏡頭群。其製造的120相機,一大部分是鏡頭固定的旁軸相機。

相比蔡司,施耐德,羅敦司得,富士是沒有優勢的,甚至比對已經有成熟120單反鏡頭經驗的日本廠家,賓得,瑪米亞,騰龍也佔不得多少便宜。

那麼,這麼些年過去了,富士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呢?

今天我們就專門拿出哈蘇的H和X系列鏡頭的MTF,並且對比一些其他鏡頭。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哈蘇系統的標頭焦距依然是80mm,標頭為HC 80/2.8,是20多年前設計的鏡頭了,它只動用了6片鏡片,設計也相對簡單,但是MTF表現能力卻並不差。(MTF分為10線,20線,40線)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因為結構相對簡單,所以鏡頭有一定的變形,如果你結合我昨天講焦外成像的文章,你就會發現這枚鏡頭雖然對比和分辨率在全開不算特別好,但焦外的能力特別強。

為了對比這枚鏡頭,我們可以看看在飛思系統上使用的施耐德80/2.8鏡頭,同樣也是6片5組的設計,兩枚鏡頭其實非常接近,MTF也差不多: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比起強大的德國施耐德,你會發現富士鏡頭一點都不落下風,最後我們不妨看看本來那個PLANAR標頭的表現: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可以發現新的80/2.8雖然設計也是傳統的,還沒有後來那種新式的複雜結構和多片非球面,但MTF能力依然比設計更古老的PLANAR鏡頭要好。

但這畢竟是老東西了,那麼新東西又怎麼樣呢?

在X系統上的標頭是65/2.8,我們來看看XCD 65/2.8的鏡頭能力: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雖然只是一枚標頭,但動用了10片鏡片,也是現在微單頭非常流行的設計方法,其MTF比起80/2.8也有了提升,不過80/2.8能夠覆蓋的相場面積要比這枚65/2.8要大。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其實對比施耐德和HC,HCD鏡頭你就會發現哈蘇用的這套鏡頭素質不錯,絕對不遜色於德國鏡頭,比如28mm端的對比,哈蘇是HCD28/4,對比施耐德LS28/4.5。

HCD28/4的能力: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LS28/4.5的能力: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如果這麼對比你會發現富士鏡頭還要更勝一籌。

整體來看,哈蘇上的H系列鏡頭和X系列鏡頭都有著非常出色的能力,即使是變焦鏡頭能力不錯,我們看看50-110/3.5-4.5的表現: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很多人總覺得德國鏡頭比日本鏡頭好,殊不知日本的鏡頭設計能力早就追趕上來了,雖然不能說日本鏡頭超過了德國鏡頭,但也可以說其中的許多產品已經相差不大了。德國鏡頭不見得枚枚都是精品,有問題的鏡頭多了去了,徠卡,蔡司都有,日本鏡頭裡精品也不少,特別是現在的微單頭更是獲得了質的飛躍。


最後我們看看富士在自己GFX系統上的標頭63/2.8的情況:

富士給哈蘇造鏡頭的能力到底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