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膝、踝關節損傷幾個動作實現早期康復

#青雲計劃#

隨著人們對健康程度的重視,大家對於運動的需求越來越大,何況運動本身給人帶來的愉悅也是其他無法比擬的。但運動不可避免有受傷可能,瞭解一些科學、簡易、實用的急性處理方法,尤為重要。下面介紹一則循證醫學研究所得,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有效,由三甲醫院運動康復科醫生多年臨床驗證的急性處理——

POLICE原則

就先拿相對比較常見的踝扭傷(崴腳)來說,崴腳分不同損傷程度,重度情況在劇痛的同時可能伴隨關節變形甚至撕脫骨折、踝關節骨折,當場無法站立、腫脹、皮下淤青,這種情況顯而易見,都會得到重視。

而往往輕、中度的損傷,如部分韌帶損傷,不會馬上腫脹、淤青,甚至等你走回家才發現情況不對,第二天更腫了,淤青也更嚴重了。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的是,淤青是皮下出血,韌帶損傷可能第一時間並沒有太大不適,隨著你受傷後的活動造成二次損傷,加重了滲出,隨著腫脹也更加嚴重了。

根據研究統計數據顯示,踝扭傷最常見的是外側副韌帶中的距腓前韌帶,佔約85%,且約40%的扭傷人群造成踝關節不穩,再次扭傷,外側副韌帶主要作用是限制踝關節極度內翻、旋後。

注意力不集中情況下的踏空、踩踏不穩定支撐面都是踝扭傷的常見場景。

值得收藏,膝、踝關節損傷幾個動作實現早期康復

那麼我們在不慎腳踝扭傷後應該如何處理呢?其實,這些方法不止適用於踝關節運動損傷,日常生活及運動中下肢關節和軟組織損傷也同樣適用。

不管任何情況下,損傷第一時間……應該立即停下,休息觀察,並千萬不能強行嘗試扭轉,這容易造成二次損傷。有傷口進行包紮,無傷口情況下可制動的同時隨手用冰涼清水沖洗降溫,有條件可進行加壓包紮固定。

值得收藏,膝、踝關節損傷幾個動作實現早期康復

加壓包紮

如果受傷比較嚴重,需嚴格制動,整體搬動及轉移,前往就近醫院看診並做石膏或支具固定。也有學者提出,如無關節變形排除骨折可能,受傷早期可自行制動,早期水腫明顯也可能影響影像學對韌帶損傷程度的專業判斷,且前往醫院的過程很可能繼續加重,48h後再前往專科就診便可。

那扭傷後我們當時自己能做什麼呢?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處理下肢急性損傷處理方法是“POLICE”原則:

P:Protect,保護

損傷第一時間採取制動保護非常有必要,繼續活動將會讓受傷部位受力容易造成二次損傷,不管受傷現場或之後的場景中,支具都可以避免受力,同時滿足正常步行需要;

值得收藏,膝、踝關節損傷幾個動作實現早期康復

踝靴

OL:Optimal Loading,適當負重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負重是骨科康復的關鍵。避開前三天的超急性期,疼痛減輕後便可負重,即使是骨折,根據WOLFF定理,正確的應力刺激對於骨骼生長有益,而且應力刺激會讓骨骼生長趨於正常。而且下肢長時間無負重可能導致骨質流失,本體感覺缺失,平衡功能減退,筆者門診常常接診因下肢損傷,無骨折幾個月後還步行異常的,習慣性異常步態難以糾正;

I:Ice,冰敷

此前大量詢證醫學證據表明,適當冰敷可以緩解疼痛,同時可減輕腫脹;

值得收藏,膝、踝關節損傷幾個動作實現早期康復

冰敷

C:Compression,加壓包紮壓力療法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加壓才是消腫治療的關鍵,目前康復屆火爆的淋巴引流技術也有加壓包紮的重要成份。繃帶、護踝、壓力襪或許都是個很好的選擇;

值得收藏,膝、踝關節損傷幾個動作實現早期康復

加壓包紮

E:Elevation,抬高患肢

沙發休息時抬高患肢,晚上睡覺時用枕頭墊高受傷的腳,有利於循環迴流、消除腫脹;

值得收藏,膝、踝關節損傷幾個動作實現早期康復

墊高患肢

這個POLICE原則適用於所有下肢損傷的處理,不管是膝關節還是踝關節,亦或是軟組織損傷。

之後則需要進行一些恢復性康復訓練,從簡單的重心轉移、平衡、協調、步態等基礎功能開始,逐步提高運動功能,那實則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不同關節部位,不同軟組織功能康復訓練有所不同。

以上簡單幾個動作,就可以讓我們避免步必要的目前,實現早期康復,延長運動壽命。瞭解一些相關專業知識,幫助自己,幫助身邊的人。


用專業的眼光看問題,用科學的數據說話,我是三甲醫院專科運動康復治療師良古

更多健身、減肥、體態調整、運動損傷康復相關專業知識,請關注筆者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