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以高古奇倔之風而知名的徐生翁在中國近代書法史中是一個極為獨特的人物。他的藝術高度在民國期間已經為有識之士所激賞,其晚年所作畫,蕭疏淡遠,雖寥寥幾筆,而氣韻生動,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風格。

以高古奇倔之風而知名的徐生翁(1875—1964)在中國近代書法史中是一個極為獨特的人物。他的藝術高度在民國期間已經為有識之士所激賞,黃賓虹論徐生翁畫之“以書法入畫,其晚年所作畫,蕭疏淡遠,雖寥寥幾筆,而氣韻生動,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風格。”

2020年是徐生翁誕辰145週年。4月28日,紹興博物館與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單位以及徐生翁家屬,聯合推出“返樸歸真——徐生翁書畫精品展”,展覽精選百餘件徐生翁各時期的書法、繪畫、篆刻等作品,全面展現了徐生翁精湛的藝術成就。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徐生翁

在一般人看來,徐生翁的書法有孩兒體之味,然而,在一些名家眼中,他的人與書卻都是格調高古,周恩來、蕭蛻庵、陳誦洛、宋雲彬、沙孟海等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蕭蛻庵感嘆:“生翁之字,真不食人間煙火者,吾輩追蹤抗手,似須來生!”他的畫一如其書,極重氣韻,亦極講究佈局、章法、非常得勢;他畫松針、梅枝如作篆、隸,凝重剛健;畫荷、菊一如大草,奔騰飛舞,處處滲透著金石、書法的功力……黃賓虹論其畫為“以書法入畫,其晚年所作畫,蕭疏淡遠,雖寥寥幾筆,而氣韻生動,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風格。為我所拜倒。”而在20世紀二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現代金石書畫家小傳》第一集,則評述其“大江南北,僉稱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書畫,橫極千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展覽現場

徐生翁(1875~1964),早年姓李,名徐,號生翁。中年以李生翁書署,晚年始複姓徐,仍號生翁。浙江紹興人,一生以鬻書畫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適,數十年足不出紹興,不求聞達,以布衣終天年。建國後曾被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徐生翁一生的署名先後為“李徐”“李生翁”“徐生翁”,有學者認為可以將這三個時期同時看成是他書法風格的三個階段。徐生翁早年書法還是受到晚清以來的書風影響,這是一種時代風貌。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展覽現場

據悉,此次展覽即根據徐生翁的藝術創作風格分為“李徐時期(1875-1925)”、“李生翁時期(1926-1938)”、“徐生翁時期(1939-1964)”三個部分。其中“李徐時期”的徐生翁幼年失學,25歲從周季貺學漢隸,三十歲(1904)時其書畫即為人所重。此時書法以隸書為重,融有漢簡、吉金作風,結字修長緊湊,點畫清俊挺拔。誠如他自己所說:“餘習隸書二十年,以隸意作真者又十餘年,繼嫌唐為法縛,乃習篆以窺魏、晉,而魏、晉古茂終遜漢人,遂沿兩漢吉金,上攀彝鼎。”徐生翁此時期繪畫則受徐渭、趙之謙等傳統繪畫的影響,用筆暢快,略顯生澀,喜用長線條和塊面寫意。紹興名士王恕常(素臧)稱之為“三百年來一枝筆,青藤今日有傳燈”。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行書梧竹池臺七言聯 縱172.5cm 橫45.2cm 紹興博物館藏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蕉菊圖條幅 縱140cm 橫49cm 紹興博物館藏

徐生翁成名後書法不宗一家,不斷變化,雄奇險絕,氣勢奪人,他冀望冶百家於一爐開創自己書風和畫風,作品多以“李生翁”署名。“李生翁時期”的繪畫仍襲徐渭之風,不再鋪墊環境,用筆寫意,用色爽快。紹興學者王瞻民稱其“高情邁俗,古拙可愛。”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隸書“安雅齋”橫披 縱38cm 橫113cm 紹興博物館藏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楷書《國本》條幅 縱119.5橫48.5紹興博物館藏

及至晚年,徐生翁曾說:“翁年來作書益苦,謂筆筆要脫盡碑帖。”此時期其書法融百家之長,聚鐘鼎籀篆之意,字體古拙,扁方而圓轉,天然率真卻又暗合上古趣味。陸維釗歸納為:“簡、質、凝、稚”。徐生翁晚年的繪畫則以逆筆入紙,線條短而似澀別有趣味;用色僅為點綴,筆少而意足,恰與其古拙書風一致。野逸派畫家沈紅茶(壽朋)雲:“其作畫筆筆頓挫,筆筆轉折,是稚子執筆,不為畫而畫者也。”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菊花圖條幅 縱65cm 橫29cm 紹興博物館藏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行書橫圖遠岫七言聯 縱125橫32紹興博物館藏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展覽現場

考察徐生翁的一生,他求學的時間很短暫。在之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徐生翁靠的都是自學,他由一本《康熙字典》來學習四書五經,後來主攻書畫,三十歲即以書畫名世,創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徐生翁說自己的書法是從紹興城中府山上的古柏中感悟而來,這使得他的書法在中年時期尤其雄健,點畫酣暢,長槍大戟,喜用長筆畫來彰顯點畫的這種質感,同時表現字形的奇崛。但他晚年的書風大變,點畫短促,“勢”弱化而“節”加強,或許則是鑑於園中竹子節節生長的啟示而來。趙之謙曾提出:“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積學大儒,必具神秀,故書以不學書、不能書者為工。”徐生翁說自己學書法是沒有老師指導靠自己學習的。他也不僅僅通過碑帖來學書法,更觀乎自然、事理。這頗為暗合趙之謙說的“故書以不學書、不能書者為工”。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展出作品

有藝術研究者認為,“徐生翁的繪畫圖式,受到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人的啟示。他不以題材顯勝,只是借這些題材來表現書法高致。徐生翁的存在,彰顯了美術史上書法與書寫的意義。”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徐生翁書法

談及徐生翁的交遊,除了四十六歲時去過原籍淳安以外,一生好像沒有離開過紹興。應族人邀請的淳安之行或許還有兼帶著父輩的遺志。而這唯一的出行也激發了他的詩情,寫了不少詩作,如寫《富春江行》:“逆水行舟聽楫師,朝朝那有順風吹。溟朦細雨富春路,貪看桃花不厭遲。”又有《江上晚霽》曰:“溼雲初散雨猶濛,隱隱輕雷隔斷虹。舴艋不掀風浪靜。夕陽如茜染江紅。”徐生翁能詩,尤其寫景獨佳,於此可見一斑。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徐生翁繪畫

儘管徐生翁足跡基本不出紹興,但頗為時賢所重,交一時越中往來名士。據他的後人介紹,徐生翁杜門簡出,一生所作無外乎讀書與創作兩事。他的朋友張子京有詩評價:“羨爾幽居澹宦情,依依孺慕樂真誠。”淡薄幽居,亦足見其為人。每次書寫,一般是他夫人幫他磨好墨,然後把門關上,書齋中只留下他一個人獨自創作,過程無人得知,只留下徐夫人“撕而複寫,寫而復撕,累日不休”的描述。閉門苦心孤詣,開門見竹林鬱鬱蔥蔥,或散步園中,或觀兒孫輩嬉戲,晚年的幸福都付其中了。

而對於社會認識的不及,他的回覆是,“吾書吾自樂耳,詎必人知”?充分體現了一個大書畫家一意孤行的堅守與孤獨。

從“返樸歸真”特展看徐生翁書畫中的奇倔與孤獨


展覽:返樸歸真——徐生翁書畫精品展

展覽時間:2020年4月28日至6月28日

展覽地點:紹興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