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年初新冠肺炎在全国肆虐的时候,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最新疫情。当时有一张图很出名,贵州在全方位的深色疫情包围下,坚挺地维持了好一段时间百例以下的淡色疫情状态。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于是乎,机智如网民,开起了“茅台消杀、折耳根护体”这样的玩笑。借着戏说之名,弘扬了一把贵州特产和特色饮食文化。

虽为笑谈,但要说起折耳根在贵州饮食生活的地位,还真是特别有得一说。


无处不折耳根

折耳根,喜恶的矛盾集合体。喜欢的人爱之深切,厌恶的人谈之色变。

苗族人早已深谙其道,故流传着:“你若是爱他,就给他吃折耳根;你若是恨他,也给他吃折耳根。”

好的,不好的,都能以折耳根相待。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在很多外地人看来,折耳根是一种可怕的食物,气味和口味都难以接受。而对于贵州人来说,折耳根已然融入当地饮食之中,几乎随处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并不是作为多么醒目而重要的存在,却会带来“没有它,总缺点什么”的感叹。

曾看到一个对折耳根的描述“遍布贵州人的周围,缠绕贵州人的灵魂”,贴切得让人笑出来。

贵州特色小吃恋爱豆腐果,烤豆腐外焦里嫩,将拌好的辣椒蘸水包进豆腐中间,折耳根便是其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贵州人吃辣,这辣椒蘸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餐佳配,吃火锅、素菜,甚至辣味本身都可以和蘸水相配。贵州蘸水中的除了必要佐料,折耳根是辣红葱绿中的白色小清新,给香辣的蘸水又增添了独特风味

作为美食里的小佐,折耳根存在的领域颇为广泛,大多和小吃关系密切。例如贵州人喜爱的早餐糯米饭里,就要包上土豆丝、海带丝、辣椒、脆哨、折耳根等吃起来才愈加美味;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榕江小吃卷粉里总会见到折耳根,不是包在米皮里面,而是作为调味佐料拌在外面的,同为一种类型的安顺裹卷则很少用到折耳根。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以上折耳根都是作为配角出现,要说作为主角出场,它也毫不逊色。

凉拌折耳根和腊肉炒折耳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家常吃法。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还有人将折耳根做成折耳根干,便是如苹果干那种香脆可口的小吃,我曾在一家酒馆里遇到过,折耳根换了一种形态出现在眼前,可见已没了水分,不再柔软,但吃起来酥脆香口,也很是美味。

原来可以配酒的不仅有凉拌折耳根,贵州人民真是为这个单纯的“果腹”饥荒代替品赋予了无限可能性。


折耳根“考古”

其实折耳根护体之说并不是今年才有,早在 2003 年非典时期,贵州作为全国没有SARS 的七个省中的一员,当时就掀起了折耳根护体的传说。

在一些贵州人的回忆里,春天会去地里挖折耳根。别看白色的根茎那么长,跑到地里去寻白色可是找不到折耳根的,根茎都躲在土地下肆意地生长,兴许是这样,折耳根的根茎上也有土地的颜色,每一节上都滋生出咖黄色的细小根须。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折耳根的叶子没什么奇特之处,卵形的绿叶,边缘偶尔看到一点紫。就是在初夏的时候,会开出淡黄色的小花,大概是折耳根的颜值巅峰。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折耳根还有个全国通用的名字:鱼腥草,也称蕺菜,前者更加接地气且广为人知,唯独这名字一听起来就有不好的预感,仿佛和“好吃”之间隔着那么天南地北的距离。

虽然如今折耳根主要出现在西南的餐桌上,可真要考古折耳根的发现,还得去到江浙一带。

历史古籍中最早记录折耳根可以追溯到《吴越春秋》,《吴越春秋》云:越王嗜蕺,常采于此,故以山名……凶年民斫其根食之。

宋人王十朋歌咏《采蕺》,注曰:“采蕺,思越王也。越有山名蕺。蕺,蔬类也,王所嗜焉。予尝登是山,故作是诗以思之。”

折耳根最早是与越王发生了关系,例如越王下属食蕺、越王采蕺、越王种蕺。蕺便是折耳根。

据传,折耳根是由越王在饥荒时尝尽百草后,选出无毒又可下口的野草食物。谚云:丰年恶而臭,荒年赖尔救。

南宋《会稽志》记载,绍兴人难以承受折耳根散发出来的浓重腥味,遂不将其作为日常蔬菜,而是当成救荒之物。

即便灾荒大难临头,人们也很少吃其叶,而是吃根茎。相对于茎叶部位,根茎部位含有更多的粗纤维,能够较好地增加胃的物理饱和度,可果腹扛饿。

李时珍发现折耳根的茎叶均有臭气,便给了它一个不受待见的名字:鱼腥草。而作为常年食用折耳根的本地人如我,早已忽视了外人恐避之不及的这股味道。

折耳根虽发现于江浙一带,却发迹于西南一带。这应该和近代饥荒在云贵大肆盛行相关,前文提到江浙民众对折耳根很是嫌弃,也就饥荒时吃吃根茎。

折耳根成为饥荒时代果腹食物的不二之选,在云贵的饥荒命途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它还特别能野蛮生长,适应得了江南水乡,也毫不嫌弃西南的贫瘠土地,反而来到嗜辣的西南,由西南民众创意发挥,产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从此拥有了新的姓名。


药 or 毒

贵州真可谓消耗折耳根的大省。在几年前的一篇报道中,贵阳市最大的折耳根种植基地贵阳市乌当区百宜乡农办主人周长潮说:“单是贵阳人,每天吃掉的折耳根大约有 15 吨。”尚不包括药用部分,全省的使用更是大得惊人,有报道称高达 20 万吨。

除了之前提到的常见折耳根吃法,我还找到一些比较小众的吃法,例如将折耳根腌制之后煮粥喝,提味又有嚼劲。

以往我吃折耳根基本会把叶子去掉,后来知道叶子也是可以吃的,四川人民还特别喜欢用折耳根的叶子来凉拌吃;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此外我也会专门去掉折耳根的根须,被告知根须是好东西!还有人会用根须来煮水喝,称其有解暑、消炎的功效。

折耳根的药用价值从古时就有记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记录其“其性味辛、微寒,归肺经。”而折耳根来到贵州之后,1940 年修纂完毕的《息烽县志》提到当时贵州一带传出折耳根可以治疗肺痨的消息。

折耳根的护体传说,早在 1000 年前就有了

由此来看,大家称“折耳根护体”并非无稽之谈。

不过,近年来关于折耳根是否有毒的说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对于不接受折耳根的人来说彻底泯灭了尝试的心,而折耳根拥趸表示小毒不伤好胃口。

至于折耳根有毒,则是因为其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分子,是马兜铃酸的衍生物,而马兜铃酸则是中草药肾病的元凶。马兜铃内酰胺分子甚至被认为毒性比马兜铃酸还大。

贵阳日报 2015 年有报道显示,西南地区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 18% 左右,相比全国平均值是10.8%。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西南地区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高发病率和大量食用折耳根有关。

此外,肝病国际权威期刊《肝脏病学》于去年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韩泽广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证明:除了具有明显肾毒性外,马兜铃酸暴露还可以导致肝癌的发生。

纵然网路上对折耳根充满了讨伐之声,但喜好和吃什么本就是个人选择,对于我来说,如果对折耳根的摄入量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建议,那么我可以接受参考值;但若是不能证明直接关系,或者因为“有毒物质”便让我“戒”折耳根,就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折耳根在贵州文化中不是每天必食的主菜,它是别具一格的佐味。健康诚可贵,饮食自由亦难以割舍,若不是断然致命的毒,适量偶食的快乐,不会放弃呀!


参考:

《食物、药物和景物:鱼腥草在传统中国的利用》

网易曹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