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村幹部的“心思”

鄉村微話題 | 兩位村幹部的“心思”

4月4日,清明節。記者回到位於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吳莊村的老家祭祖。

上午10點半左右,到家才一會兒,村黨總支書記薛群和村委會主任王愛國便來到記者家中,原以為他倆只是禮節性地打打招呼,沒想到卻是為村子發展而來。“你們難得回來,利用這個機會幫我們出出點子。”一見面,兩位村幹部直奔主題。

記者的老家,有“早燒清明晚燒冬”的習俗,意思是清明節中午祭祖宜早,而冬至可以遲一些。當我們話匣子打開後,似乎都把這一習俗給忘了,話題從強組織、興產業到惠民生,不知不覺聊了個把小時。薛群書記不是本村人,老家在另外一個鄉鎮,趕回家祭祖還有40分鐘車程,“早燒清明”成了“晚燒清明”。兩位村幹部的造訪,雖然耽誤了祭祖時間,但他們謀發展的迫切心情令記者感動。王愛國主任介紹說,薛群書記是黃橋鎮人武部副部長,去年受組織委派到村支持工作。

黃橋鎮是革命老區,因新四軍黃橋戰役而聞名,一首“黃橋燒餅歌”唱遍大江南北。吳莊村位於黃橋鎮的北片區,近幾年,通過各方幫扶和幹群共同努力,村容村貌大為改觀,群眾生活越過越殷實。村內鋪設了四橫三縱的硬化路,建起了佔地3000多平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和2000多平米的村民休閒廣場,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46.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3433元。

但是,兩位村幹部沒有因此躺在“功勞簿”上,正傾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吳莊藍圖”。交談中,他們說出了目前的兩樁“心思”。

穿村而過的兩條河道已有一條進行了護坡整治,另一條因為資金困難只好暫時擱淺。他們本打算結合護坡綠化,鋪設沿河步道,打造村莊新景觀,進一步提升群眾“獲得感”。“眼下,我們是有心無力。”他們希望記者幫助提供破解資金瓶頸的思路。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兩位村幹部說,如何引進新產業、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他們目前思考得最多的。全村現有耕地2700多畝,分別流轉了1140畝和530畝供外地人栽樹、種稻麥,還有千餘畝一家一戶種雜糧。流轉出去的土地村民只能拿些租金,不僅產出效益低,而且可持續發展乏力。據介紹,村莊東邊一河之隔便是黃橋鎮規劃的農業園區,正通過招商引資打造田園綜合體。村兩委打算借船出海,早謀劃、早動手,主動承接園區產業輻射,在觀光休閒農業方面發力,就是一時拿不定上什麼項目。村幹部對記者說,方便時介紹一些專家,幫助出出主意、做好規劃。“只有家門口的產業興旺了,村裡的人才不會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也才能實現既拿土地租金、又拿務工薪金,還能拿集體分紅金的目的。村裡的孩子就再也不會在親情缺席中成長。”

兩位村幹部的“心思”,是守望初心的具體體現,是鄉村振興的責任擔當。他們面臨的難題,也是許多基層幹部的“必答題”,期待有識之士支招!

乡村微话题 | 两位村干部的“心思”

編 輯 | 劉 瓊

1.須保持圖文完整,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聚焦三農工作隊伍

聚力鄉村振興戰略

乡村微话题 | 两位村干部的“心思”

網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圖:[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