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平名人詳解------伏生(漢)

伏生(生卒年不詳),名勝,濟南(今山東鄒平)人。今文《尚書》的創始者、西漢經學大師。


  伏勝相傳為孔子弟子宓子賤的後人(古代宓與伏通)。相傳伏勝從十歲起就攻讀《尚書》,“以繩繞腰領,一讀一結,十尋(八尺為尋)之繩,皆成結矣”。(段成式《酉陽雜俎》)。
  伏勝曾做過秦朝的博士。秦贏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頒佈-令,伏勝冒死將一部《尚書》偷藏於夾壁牆內。此後,在秦末漢初的兵荒馬亂歲月裡,他一直離鄉背井,流落他鄉。
  秦亡漢興,時世安定後,伏勝回到家中,從牆中取出了《尚書》,由於水溼蟲蛀,百篇《尚書》只剩下了29篇。他把僅存的《尚書》一一抄錄整理,並廣招弟子,進行傳授。齊魯一帶的儒生紛紛拜他為師,“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史記·儒林列傳》)。
  漢惠帝時恢復了儒家經書的合法地位。漢文帝時,劉恆想找能治《尚書》的學者,結果朝內外竟無人能傳此書。後來聽說伏勝能傳講《尚書》,便準備召他進朝傳授。但這時伏勝已90多歲,行走十分困難。文帝只好下詔讓主管宗廟禮儀、文化教育的太常常故晁錯親自到濟南伏勝家中學習《尚書》。伏勝傳授《尚書》,一直是口授。這時因年事已高,言語喃喃,晁錯很難聽明白,伏勝便讓女兒羲娥在一旁代為解說。羲娥講的是方言——齊語,而晁錯是河南潁川人,故仍是十有二三聽不懂。經過數月的努力,晁錯終於將《尚書》學完並記錄下來。這就是傳之後世的今文《尚書》,即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寫定的《書經》。此後,伏勝的弟子又根據伏勝對《尚書》的解釋,編成《尚書大傳》。然《四庫提要》稱“此書與經義在離合之間,屬於外傳文體”。

  伏生傳《尚書》於濟南張生和千乘(今山東高青縣高苑鎮北)人歐陽生,歐陽生傳千乘人兒寬。兒寬通《尚書》之後,“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史記·儒林列傳》)後得武帝賞識,官至御史大夫,張生亦為博士。其後,魯(今曲阜市)人周霸、孔安國,洛陽(今屬河南)賈嘉,均以研治《尚書》而著聞當時。
  今文《尚書》傳人歐陽生,名伯和,創今文《尚書》“歐陽學”,世代相傳,至其孫歐陽高(字子陽),被立為博士。此後,又有“大夏侯學”和“小夏侯學”相承。“大夏侯學”的創始者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今屬山東)人,官長信少府、太子太傅。曾從歐陽生問學,宣帝時立為博士。“小夏侯學”的創始者夏侯建,字長卿,東平人,師事夏侯勝和歐陽高,宣帝時立為博士。大小夏侯著作已佚,清人陳喬樅輯有《尚書歐陽夏侯遺說考》,收入《皇清經解續編》。
  孔安國(約公元前156——前74年),曲阜(今屬山東)人,孔子裔孫。景帝時為博士,武帝時官諫議大夫、臨淮太守。他是古文《尚書》的創始者、西漢著名經學家。
  《史記·儒林列傳》載:“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談之,因以起家。”孔氏所得古文《尚書》來自何處,《史記》未說。至西漢末年,古文經學派的開創者劉歆說,這部古文《尚書》得之於孔壁,“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移書讓太常博士》)此後,班固《漢書·藝文志》和王充的《論衡》都承襲這一說法。然而,自清初閆若璩《尚書古文疏證》辨析“壁中古文”的真實性以來,多數學者對是否存在孔壁古文《尚書》均持懷疑態度。但是,不論如何,孔安國曾傳古文《尚書》,卻是事實。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早年曾從孔氏受業,今本《史記》中所載《尚書》中的《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滕》諸篇,多為古文說(見《漢書·儒林傳》)。

  孔安國的古文《尚書》,與伏生的今文《尚書》都曾在漢代流傳。而古文《尚書》,在漢代以後便失傳了。今文在漢代屬學官,而古文至新莽時期,由劉歆力爭才立於學官,但不久到漢光武帝又被廢除。因此,古文經學在漢代始終處於受壓抑的地位。而古文經學由於注重名物訓詁,較之今文的“微言大義”要可靠得多,它對包括《尚書》在內的儒家經典的研究和流傳,曾經起到很好的作用。至於晉代梅頤向朝廷所獻孔氏古文《尚書》及《尚書孔氏傳》,經後代學者考證是偽書。然自唐代始,這部偽古文《尚書》卻被官方頒佈發行,影響十分深遠,以至今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的《尚書》,也是今文《尚書》與這部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尚書》作為我國重要文化典籍,曾對我國曆史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伏生的今文《尚書》和孔安國的古文《尚書》,對於保存和流傳這部文化典籍,都曾作出重要貢獻,從而在中國經學史和中國文化發展史上,都應享有一定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