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遷居”新環境,老人的身心怎麼照顧?

家有老人:“遷居”新環境,老人的身心怎麼照顧?

家有老人是個寶,你知道該怎麼貼心照顧嗎?

故事1:

小王的爸媽大半輩子生活在連江,靠海而居,見慣了大海、大山,住慣了獨棟的房子。前段時間,因為要做體檢,二老從老家來到福州。在兒子家裡住了兩天,才住下就把家裡"改造"了一翻。

第一天二老覺得門鎖不夠安全,硬讓兒子加了把插銷;第二天,覺得客廳太窄了,把茶几、沙發像疊羅漢似的一個個壘起,然後用屏風擋成了一個"小雜貨間";第三天,依舊住不習慣的老兩口,覺得哪兒都擠,哪兒都讓那個他們緊張,體檢完就趕著車回老家了。

"看著家裡的變化,尤其是哪個'小雜貨間',我倆哭笑不得"。小王夫婦笑著說完之後,又有些苦惱:"這以後有了孩子,他們上來幫忙的話,還是不習慣,咋辦?"

故事2:

暑期到來,孫阿姨到女兒家照顧外孫。不到一星期,女兒就發現媽媽臉色蠟黃、十餘不佳、精神不振,還有些情緒不對。趁著週末待媽媽出去添置衣物,女兒問媽媽是不是住不慣,沒睡好,還是孩子太調皮讓她受氣了?

孫阿姨的回答,讓女兒覺得自己太粗心了。原來徐那一不習慣坐式馬桶,已經有好幾天沒有排便了。可又不想女兒女婿因為自己習慣的問題,大動干戈地改變家居環境,所以一直憋在心裡。

在不熟悉的環境下,老人身心健康容易受到影響,會出現壓抑、焦慮等不良情緒。璐姐提醒,這時,應從心裡層面增加對老人的關心,也可從生活細節、家居環境的改變上入手,讓老人更舒心,讓家庭關係更和諧。

家有老人:“遷居”新環境,老人的身心怎麼照顧?

璐姐支招1: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不同成長環境下,人的性格,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反映方式都不同。兒女應認識到這一點,才可能充分體會到父母的感受。如當故事1中的小王夫婦認識到,父母是從海邊地大民居住到套房中難免覺得壓抑,就能理解父母"改造"家居環境的行為了。

其次,在與父母相處時,兒女應用心觀察他們的行為變化。人都會通過行為有意或無意地表現出內心感受。如他們覺得空間狹窄,可能會不停地走動或想往外走;覺得光線不夠,可能會時不時地抬頭看燈;吃不慣的飯菜,飯量就會比平時少;覺得周圍太吵,會眉頭錦州或遠離聲源,等等。

"人都習慣自己以自己的行為方式處事,往往不容易覺得自己的情緒變化。當感受到父母的行為有變化時,兒女一是可以多問問父母的感受,引導他們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想法,藉以疏導父母的不良情緒。

二是可以在父母還未來之前提前和父母溝通好,有什麼需求,適當按照父母需求做一些環境的調整,如進門放置換鞋凳,進門處的照明應儘量明亮,父母房間設置夜燈模式,以便起夜。對一些腿腳不靈便的老人,在廁所等重要區域加裝不鏽鋼把手,淋浴區注意防滑處理等等,都是很有必要的一些改造。提前做好了這些準備,會有效降低父母剛來的不適感。

家有老人:“遷居”新環境,老人的身心怎麼照顧?

璐姐支招2:

細微處入手,讓老人舒心

飲食起居、家居環境與老人身心健康密切聯繫。璐姐建議,儘量"還原"老人常居的生活環境入手。

飲食方面:老人如果常年居住在海邊,飲食方面建議偏向海鮮或清淡飲食;習慣準點吃飯或少吃多餐的老人,年輕人就要改改平時的習慣儘量配合他們。

作息方面:如果老人習慣早睡早起,兒女的夜間活動建議從客廳轉向臥室,減少晚上在客廳等區域的看電視、大聲交談等行為,儘量不打擾父母作息習慣。

居室環境:身體機能的衰退會導致老年人患有一些常見的疾病,如心腦血管老化、視覺系統老化等,兒女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給老年人寧靜、整潔、柔和的居室環境。儘量選擇米白,淺灰,淺藍等色調的傢俱,配置淺棕、淺褐等色調的軟裝、布藝等來佈置居室環境。

臥室光線:老人臥室的自然光要充分,最好有朝南開的窗戶,既有充足的陽關又通風。如果沒有朝南的窗戶,可在陽臺上留有老人可以活動的空間,讓老人的身心得到適度的緩解和放鬆。此外,老年人睡眠通暢比較前,建議選擇遮光窗簾,營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

房間照明:對於老人來說,房間內的照明光線不宜臺複雜,尤其不要裝彩燈,建議選擇亮度柔和、不刺眼的頂燈。如果安裝吊燈,建議選擇有磨砂玻璃燈罩的燈具,避免燈光給眼睛帶來的不適感。

隔音:噪聲會使人感到心情煩躁,初來到城市的老人尤其敏感。可以選擇吸聲隔音的居室裝飾。如,在門窗上裝厚重窗簾式隔帷;用密封條或先交海綿把窗戶縫及門縫等儘可能壓緊;在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下安裝墊片,降低家電工作時產生的震動聲響等。

"遷居"新環境,讓老人過的舒心、安心,需要我們每一位子女用心哦!

璐姐知心話,總有一句是你想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