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寫給初中生的“語文”書,推薦給喜歡閱讀、寫作的成年人

如果說給自己的孩子,找一本從初中開始讀的“語文書”,那我一定選這本——《文心》。

一本書的含金量,我們常常可以從作者看出來。《文心》的兩位作者,都是文學界、教育界的老前輩。葉聖陶,素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他的筆名源於詩句“聖人陶鈞萬物”,就連名字也獨具韻味,更不用說性情了。著名詩人臧克家曾這樣評價他:“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而夏丏尊,也是一位對當代文學、語言教育學影響深遠的學者,他提出的“以書帶書”的讀書方法,至今在很多閱讀類的圖書中,都有所涉及。此外,從《文心》這本書的遣詞造句中,我們也可以欣賞到兩位作者的嚴謹和豁達。


《文心》以初中生周樂華、張大文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深入淺出的解決了讀書、寫作,和做人做事時遇到的問題,讀起來不僅趣味性強,而且還可以瞭解到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語文知識。

有人說,何為經典,不是那些你正在讀的書,而是那些你正在重讀的書,而《文心》這本書,在經過多次再版,豆瓣的評分平均都高於9分,是值得我們反覆研讀的經典之作。

一本寫給初中生的“語文”書,推薦給喜歡閱讀、寫作的成年人

豆瓣《文心》評分截圖

在我看來,《文心》的書名,最能概括全書的內容,從字面理解,“文”既是讀,又是寫,都是在考驗我們的內心,不管是身為一個讀者,還是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你看到的、寫出來的東西,都是你心裡的映射,是一面鏡子,所以,讀書、寫作都是打磨一個人心性的過程,而心之所向,才是歸途。


“讀”書和“看”書的區別

同樣讀一本書,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至於如何找到最好的那個“哈姆雷特”,怎麼讀很重要。古人讀書,大多數都不學習文法,不在意解釋,只在“讀”上下功夫,他們朝夕誦讀,直到倒背如流。想想也挺奇怪的,到最後文字通順了、文義也瞭解了。關於這點,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也曾提到: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由此推斷,一個人會不會讀書,往往不必去看他所寫出的文字,只需聽他讀出來的文字腔調,就清楚了。這也就能明白了,為什麼我們在小學、初中時期,大多數的語文課中,都有朗讀、背誦這樣的要求,其實是在考驗我們“讀”書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千萬不要只“看”書,而是要“讀”書。

說到讀書,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只是用眼睛在讀,其實“讀”是一種心、眼、口、耳並用的學習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收穫其內容意趣,而不是看文字和它做遊戲。這就好像一碗湯,沒有人能看出它是鹹的,還是甜的,只有舀一口嚐嚐,才能知道這湯的味道,也許是苦的也說不定呢。

至於讀的妙招,《文心》中給我們提出了七個字——“盡力且遍觀群書”,事實上,多讀並不是適合所有人、所有類書的,還有一部分適合精讀,也就說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具體的讀書方法,而在這裡的多讀,旨在希望年輕的讀者們可以通過博覽群書,來收穫更多的新知。

提及多讀書,那不得不關注

“選書”的問題,書中為初中生,推薦了包括字典、小說故事、詩歌集、諸子百家和史書這五類書,以方便我們找書。

一本寫給初中生的“語文”書,推薦給喜歡閱讀、寫作的成年人

初中生語文書單

此外,書中介紹到,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學會的一個重要“讀書”方法——“鑑賞”。每年新上市的書多如牛毛,找到好書,挖掘好書中蘊藏的豐富價值,才是讀書的關鍵。

具體的鑑別,可以從下面三個方向入手: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起源,以及種種與這部作品有關的事件。通過這些內容,建立讀者與作者的共鳴,來增加對書籍內容的吸收和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書中的內容“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以此為基點,展開思考、輸出,甚至是行動。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

“讀書時,千萬不要上時代的當”。

也就是說,讀古人留下的書,要留心他所處的時代,要儘量找出思想、學術和時代、社會的聯繫,瞭解它因何發生,又因何衰落的,這樣得來的才是真實的知識,也可以避免陷入侷限性的思維當中。


寫作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

鑑賞,在我們的學生時代,通常體現為讀後感、讀書筆記,這也是一個由讀書到寫作的演變過程,將我們看到、學到的一些感悟、知識,用文字傳達給更多的人,以此來進行交流或產生共鳴。

一本寫給初中生的“語文”書,推薦給喜歡閱讀、寫作的成年人

鑑賞角度

《文心》中指出,寫作可以分成三種:習作、應用之作和創作。學生時代,大多數老師要求的作文,通常是限定主題、日期來完成的,這多是“習作”,但實際上我們提筆作文的目的,更多的應該是傳遞思想、記錄生活,以及表達情感,那些“寫了之後,歡喜好像更歡喜了,愁苦卻似乎減淡了”的文字,才應該是我們真實寫出來的。所以,“習作只是法則與手腕的練習;應用之作只是對付他人和事物的東西;創作才是發揮自己天分的真成績。”

不管是在學生時代,還是離開校園以後,我們都應該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同時,多進行創作,寫出自己的生活,抒發情感。

在心理學家認為,心的作用有三種,分別是知、情、意,以此為依據,文章的類型也可以分成這三種。

一本寫給初中生的“語文”書,推薦給喜歡閱讀、寫作的成年人

知、情、意

“知”的文章,在於傳達理論知識和技能;“情”的文章,在於傳遞感情,表達愛意;“知”的文章,更多的是拓展思維,幫助我們理解生活、人生等,傳遞思想。從文章類型可以看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提筆寫出什麼樣的文章。雖然每個文章都有大體上的傾向,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好的文章也是“知、情、意”都涵蓋的,以便讓讀者收穫更多。


不能只讀書、寫文,還要學會做人

不管是讀書,還是寫作,都是知道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成了另外一回事了,如何將“知行合一”才是關鍵。仔細思考一下,驅動你行動的到底該是什麼?

我認為是“心性”。

在《文心》這本書中,雖然沒有將關於“心性”這一點明確的寫出來,但卻蘊含其間。

比如:

* 關於寫作,書中這樣寫道:

“作文寫成了,一定要仔細看過,有一句話、一個字決定不妥當都得改,改到無可再改才罷手。”

修改這種寫作習慣,並非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習慣的,可一旦養成,那以後做其他事,都能夠保持相同的嚴謹、認真態度,最終也能事半功倍了。

* 關於讀書,書中枚叔是這樣說的:

“今後所讀的文字都是現成的東西。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從文字裡去吸收經驗,學習經驗的方法,你們不久就要成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練習到水平線的程度,將來才不至於落伍。”

讀書、寫文和做人一樣,很多經驗可以學得到,而大部分的經驗都需要我們自己感悟。

同樣是仰望天空,有人說天上的星在閃爍(這是景物);有人說星在睒冷眼(這是景物+感想)。

經驗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我們肉眼直觀看到的,可以稱作是一種外在的經驗;通過觀察,從而產生思考、感悟這一系列的大腦活動,則是一種內部的經驗。外面的經驗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就像我們都能看到星在閃爍、雲在飄一樣,但內部的經驗卻因人而異。也就是說,讀書、寫作都是我們學習經驗,鍛鍊心性的手段,至於最終能學到多少,還得看我們自己。


小結:

在《文心》這堂語文課中,作為旁聽生的我,有一個特別深刻的體會,就是千萬停止學習。學校給予我們的東西只能是一些外在的經驗,更多的經驗還需要我們,去社會這堂大課中學習。就像《文心》中說的“無論什麼場所都行,唯有自己不要學習才是真正的失學”

學習不應該是一件被環境阻隔的事,要想學在哪都能學,不想學,即使再高的學府也教不出棟樑。那麼,今天你讀書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