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事衛,蕢聵與孔悝謀逐衛共公。子路在外,聞之馳往。蕢聵懼,乃命石乞、壺黶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 關於報告的說明
清朝乾隆年間,無錫有位文學名家孫洙,編選了一本後世流傳極廣、印刷量極大的文學名著。裡面記載了大唐盛世最流行的“新媒體”名篇,這本書叫做《唐詩三百首》。就是通過這本著作,筆者彷彿回到了那個“新媒體”勃勃生機、欣欣向榮的大唐,完成了這篇唐朝“新媒體”調查報告。
- 報告正文
(一)唐朝“新媒體”最流行的體裁
之所以稱唐詩為新媒體,是相對於唐之前的“傳統媒體”如漢賦、駢文而言。唐詩也有古體詩、近體詩之分。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是指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五言、七言等。當時的新媒體大咖如李白這種天縱之才,就喜歡這種無拘無束的古體詩。而近體詩是則初唐之後形成的又一詩歌體裁,在近體詩篇中對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美則美矣,但也容易格式化,束縛了詩人感情的迸發。
(二)大咖如雲的盛唐之音
先來看看奏響盛唐之音的大咖們:
一、暱稱:靈魂歌者 實名認證:陳子昂,文明元年(684)進士及第。
代表作《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筆者對他的印象總是與現代搖滾歌手崔健重合。陳子昂是初唐詩歌革新的先驅,反對奢靡詩風,提倡重建詩歌的風骨。後世評曰:“陳拾遺首唱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又有贊曰:“盡削浮糜,一振古雅”,“上遏貞觀之微波,下決開元之正派”。開創了初唐新媒體的先河。
二、暱稱:草木之心 實名認證:張九齡,長安二年(702)進士,開元賢相。代表作《感遇》十二首。錄一首如下,供大家品鑑: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張九齡
張九齡開元十年累遷至中書舍人,二十二年升中書令。他守正嫉邪,感言直柬,被譽為開元賢相。他的詩詞旨衝融,委婉神秀。清朝紀曉嵐深深為之折服,稱讚曰:“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
三、暱稱:青蓮居士 實名認證:李白,供奉翰林。
李白的咖位有多大?杜甫也是他的迷弟。杜甫經常發朋友圈表達對李白的敬仰之情,如“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大詩人賀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難》,大呼其為“謫仙人”。
現代學者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說,“盛唐藝術在李白這裡奏出了最強音,痛快淋漓,天才極致,似乎沒有任何約束,似乎毫無規範可尋,一切都是脫口而出,隨意創造,卻都是這樣的美妙奇異、層出不窮和不可思議。”
李白
李白的氣象,讀一讀《將進酒》就能感受到其強大的氣場。記住,必須要大聲讀出來,起碼要在心底大聲讀出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杯莫停!
四、暱稱:杜陵布衣 實名認證:杜甫,詩聖。
雖然李白對這位迷弟有點忽視——很少回應杜甫的朋友圈,但杜甫的咖位後來與李白還是並駕齊驅。韓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明朝學者胡應麟(就是寫《三字經》的那位學者)說:“盛唐一味秀麗雄渾,杜則言理近經,敘事兼史,尤詩家絕睹。”
杜甫
世人多喜歡杜甫七律,三吏三別,或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獨愛其五言古詩,讀來如道家常,而又使人慾歌欲哭。
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五、暱稱:摩詰。實名認證:王維,開元九年(721)進士。
一看暱稱就知道王維是位佛系青年。王維詩文、書畫、音樂無一不精,他的詩極富音律,又有繪畫之美。
王維
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篤志奉佛,晚年退朝之餘,焚香默坐,以誦禪為事。其朋友圈點贊量排名靠前的這首《送別》讀起來興味悠然不盡。
送別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
六、暱稱:香山居士 實名認證: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及第。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
白樂天作品“自擅天然,貴在近俗”,“看是平易,其實精純”。胡應麟認為,“唐詩至樂天,自別是一番境界,一種風流”。據說,白居易在我們的鄰邦日本粉絲遠超李白和杜甫。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
在現代中國,我們的小朋友也都是張口就來。此外還有以王昌齡為代表得邊塞派詩人,以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詩人,不一而盡,勾畫出一幅氣象萬千的大唐新媒體圖景,令人無限神往。
(三)唐朝“新媒體”興起背後的原因
據筆者根據史書、史學著作調查,唐朝新媒體的興起,背後有一個不為人們熟知的原因。不知大家發現沒有,以上的六位大咖,有四位都是進士及第。不錯,當時中國社會正發生一個重要的變革,科舉開始發揮它的巨大效力,為廣大的知識分子打開了一條充滿希望的新道路。
科舉制,創始於隋代,但它的大興卻是在唐高宗與武后的時代。史學家陳寅恪認為,武后想要問鼎權力最高峰,改李唐為武周,最大阻力就來自於與李唐皇族休慼與共的關隴統治集團。陳寅恪在其著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考證,隋唐基業承自北周宇文氏。
北周大致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三國魏晉以來,戰亂不斷,許多士大夫望族避難於此。宇文氏融合境內鮮卑六鎮與漢人士大夫,成就了一個文武兼備的集團。隋唐都是依仗這一集團成就大業,隋唐朝皇族,朝中文武大臣,如獨孤信、長孫無忌這些出將入相的人物,都出於關隴集團。
武則天為打擊、消解這一集團勢力,大崇科舉選士,破格用人,引入新生勢力。科舉考試,尤其是其中的進士科,一時為人所重。唐初進士錄取人數多也不過十餘人,武則天當政後,錄取人數達到五十多人。全國士子不分民族,都可向州縣報名參試。甚至外國人也可以,錄取者稱為“賓貢”,如新羅(今韓國)崔致遠。
一場政治鬥爭成就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社會階層的變遷。自此,門第消融,政權向社會極大開放。使得天下士子群情昂揚,才成就了這生機勃勃的唐朝“新媒體”時代,這些詩文世界也為後世構建了巨大的盛唐氣象。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漢賦、駢文這種傳統體裁已經無法抒發、傳遞天下士子的感情和希望。
漢賦講究的是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鉅製。司馬相如、楊雄都是個中高手。然而漢賦在後期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一味為漢帝國的文治武功高唱讚歌,只在結尾處偶爾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這種自毀其冕的載體,怎能承載那個生機勃勃時代的情感和吶喊呢?遂有唐詩取而代之。
- 調查報告結論:
文者,傳情也,載道也,陳實也。一文體的興盛,必有一種精神在背後與之相符。這一精神懈怠了,文體也比跟著凋零。迨至它不能傳情,不能載道,又不能陳實時,那終會為時代所厭棄。假如依然自我陶醉,那就是自棄,到最後恐怕連像子路一樣“結纓整冠”的機會都沒有。
唐詩也沒有逃過這一魔咒,唐朝中後期,講究格律的近體詩成為主流,唐詩也越來越多僵硬、格式化。迨至宋代,宋詩雖別具一格,但再也無法企及唐詩的氣象。於是又一種“新媒體”出現,那就是詩餘,又叫長短句,成為繼唐詩之後中國文學史上的又一朵奇葩,後世稱之為“宋詞”。
閱讀更多 皮皮地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