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說管理(三)——自我管理

老李說管理(三)——自我管理

重申一下我的管理哲學:管理是普適的,萬事萬物皆有緣由;管理是多維的,上下左右皆列其中。

我一直認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首先是能夠高效自我管理的人。

我曾經在與客戶溝通時,經常會聽到客戶的很多中層管理者抱怨他們的上級領導“對自己馬虎、對別人馬列”,這裡其實暴露了兩個問題:一是管理者真的可能德不配位、沒能有效自我管理;二是,下屬並沒有積極地管理上級,出現管理脫節。今天,我們姑且不談下屬如何“管理”上司,重點來談一下,個體如何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不拘束於某一環節、某一個體,對所有組織中的個體都是適用的,成功的管理者需要自我管理,高效的執行者同樣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有多個層面,外顯和內在,外顯在於個人的行為表現,內在則是人的心術情操。外顯的行為規範,是可以通過嚴格約束來實現的。但內在的道德情操的修養則是不那麼簡單就能獲得的。

在現代西方管理學理論中,自我管理也被視為管理的重要組成,但其要點大多集中於外顯的行為規範,如經理人習慣養成、時間管理、標準規範等皮毛問題,而沒有從更深層次來發掘自我管理的“道德”之層面。其實,也不是西方理論家門沒有意識到個體之修養(道德心術)對於社會的重要性,早在18世紀中期(1759年),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出版了《道德情操論》(該書可以看做是其《國富論》的鋪墊和基礎),重點討論的人性的各種問題。只有讀懂了《道德情操論》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國富論》,財富是一般性的、是客觀存在的,但道德人性卻有每一個人的標籤,自私是天性,但只有高尚的人才值得擁有財富,也才能更好地支配財富。現代西方社會的發展,其實已經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進行了閹割,面目全非了,義利割裂正是其社會發展的根本頑疾,德不配位,終究不會逃過天道輪迴。另一方面,在古老的東方大國的文化傳統中,更加重視人性中的人格培養,個人修養是我們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禮記·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結了君子人格的修行路線。但這種模式太過抽象,學習難度太大,想我中華幾千年歷史中,真正能實現修齊治平的,寥寥數人,我個人推崇明朝一哥王陽明(也有說是明朝于謙的,我個人推崇王陽明),立言立功立德樣樣俱全,簡直是完人。當然,象陽明先生這樣道德完人少之又少,但在中外古今,德高望重的壬午還是比比皆是。完美道德情操的養成,並不是人內在產生的,而是人們對由內而外對自然的敬畏、對心中道德律令的敬畏(康德語),那是深深地自律,就像亞當斯密所言,自私、利己都是天性,但是一個高尚人格的養成,那是自律與他律的共同結果。

回到商業管理領域,我們強調自我管理,當然不能按照仁人君子的標準來要求,但道理是一樣的。至少在中國文化語境中,高尚的道德修養無疑是個人修養的第一要務,其內涵既廣且深,我們不能要求,但每個人都能成為德高望重之人,但是,對於企業組織,我們還是要有所區分,私德可以不苛求、公德不能放任。

在企業組織中,我們倡導員工要開展積極的自我管理,關注點有三:

第一:修德(心術)——養成良好的職業操守。從心而守,所謂守得初心,方得始終,在職業生涯中,每個職場人都要經歷很多事情,僅靠外在的規範約束,這是他律,更重要地是自律、自重,守得內心一天空,贏得美好職業未來。當然,在企業組織中,我們提倡,修美德、正心術,不是讓員工成為大德高僧式的人物,而是讓員工都能獲得寧靜內心、坦蕩未來。

第二:身正——成為他人和自己的行為師範。你的行為就是規章制度,這是身正的基本要求,不隨波逐流,不苛求他人、不放縱自己,做到這點,你會發現,我們可以影響環境(許三多這個例子可以參考)。

第三:學習——不斷學習,不落時代。員工的自我管理,是一個多維多元的過程,但學習是我們適應這個時代、跟上這個時代的基本素質。這是我們突破自我的重要手段。

總之,我為什麼在這裡強調員工個體自我修養,因為這是我們在企業組織中最重要、最能動的要素,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既是工具又是方法。任何組織行為中,都具有複雜性的特點,組織中每個個體也不可能成長為我們希望的樣子,所以才會有無窮盡的管理問題,只要組織存在,這些問題就會存在。作為一個管理者,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才是現實。將這些因素變成基因,融入到我們的企業的血液中,也許我們距離成功就近了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