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老實說,現在的父母們真是辛苦,光是各種各樣的育兒理論就得學習不少。

就拿“延遲滿足”來說吧,多少爸媽接觸到這個理論以後,嘿嘿一笑,這個好,用這個方法就能培養出精英!

是什麼讓他們產生這樣的認知呢?原來是跟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有關。

但是這些家長真的弄清了“棉花糖實驗”的精髓嗎?他們真的明白實驗與“延遲滿足”這個理論的關係嗎?

從眾多家長分享的“戰果”來看,90%的家長並沒有明白其中的精髓。

更是深深誤解了所謂“精英教育”。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01、什麼是真正的“延遲滿足”

先來看看這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該實驗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兒階段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選擇了32名孩子(年齡在3歲半到5歲8個月之間)進行實驗。

每個孩子都被安排在一個獨立的房間,房間內只有一套桌椅,桌子上放的是這個孩子最愛吃的食物,可能是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

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選擇立刻吃掉這些食物,也可以選擇等待15分鐘再吃,但如果能夠等待15分鐘他將得到雙份的食物。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有一部分孩子甚至在還沒聽完規則就已經迫不及待吃了起來,還有一些選擇立刻吃掉。剩下的一些孩子選擇等一等,但由於自己在密閉的房間裡無事可做,大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堅持到15分鐘就吃掉了。

只有20%的孩子一直等到了15分鐘結束,得到了雙份的食物。

這次實驗後,沃爾特·米歇爾又先後選擇了600多名孩子參加了這項實驗。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第二階段:青少年階段

1990年,研究組再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當年那20%的孩子學習成績明顯更出色,並且在SAT(美國高考)考試中成績更佳。

第三階段:中年階段

2011年,研究組有一次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調查,發現當年那20%的孩子大腦前額葉更發達,這個區域主要負責高級思維活動。

而且不管從職業、目前的生活的水平、子女教育等發麵進行評定,這些孩子長大後都明顯優於其他組別。

也就是說,這20%的孩子可以稱之為這幾百個孩子中的“精英人群”。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看完這個實驗過程,應該發現一個點:那20%的孩子是靠著自己的毅力和剋制力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房間待了15分鐘過,注意是:靠自己!自願的!不是靠外界的督促、引導甚至強迫

我們再來看看百度百科對“延遲滿足”的解釋: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甘願”這個詞很明確的表達了是自己願意的,也就是說這一種主觀能動,而非客觀影響。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02、所謂的“延遲滿足”訓練真能培養出未來的精英人士?

所以從“自願”這個維度來看,很多分享延遲滿足的案例並沒有遵循這一點,舉一個我最常看到的例子----關於買玩具。

分享的案例通常是這樣的:每次孩子看到想要的玩具時,家長就會說我們過段時間再買。剛開始孩子也會哭鬧,但是在父母的堅持下也只得讓步。如此兩三次孩子知道了,買玩具需要等,下次再要玩具的時候可以結束等一等再買了。結論是:孩子通過訓練已經可以剋制自己了。但家長們卻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孩子的行為是被迫而非主動自願的。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說的更進一步,是不是覺得孩子能接受晚點得到玩具,就是他具備了極強的剋制力。將來上學就能自主學習,考大學也不用操心了呢?

答案顯然不是這樣。

所以控制孩子的需求,意義究竟在哪裡呢?除了省點玩具錢,其他的意義我真沒想到。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不僅如此,這種在孩子不情願的情況下,逼迫孩子去接受這種所謂的延遲,還極有可能引起“反噬”。

我不止一次看到有家長分享類似這樣的案例:

孩子喜歡吃糖,媽媽為了鍛鍊他使用了“延遲滿足”的方法,說如果可以堅持一週不吃糖,就可以給他買想要的玩具。

果然孩子這一週很乖,一顆糖都沒有吃,媽媽正得意自己教子有方呢。

結果第二週孩子就把家裡的糖全部翻出來吃了個精光。

我想這個並不是父母們想要的“延遲滿足”的結果。

其實父母給孩子們做這些訓練,無非是希望孩子能有過人的能力,能夠提高成功的概率。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03、成為精英的關鍵是什麼?

1、關鍵是“自控力”

一味的壓制慾望其結果就是一旦得到便會更加肆無忌憚。

其實這個效應放在我們自己身上照樣成立。

想想以前那麼討厭高考的自己,考試前被逼的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能幹。

一旦高考結束,是不是就徹底放飛了自我,覺得要把之前損失的娛樂全部找補回來。

上了大學更是走上了“人生巔峰”,翹課、通宵樣樣幹,就是不學習。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特別簡單,因為你是被逼著去學習、考試的。

而那些真正的學霸呢?高考完正常休整一陣子,就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學習,進了大學也是各種準備考研、留學,每天高強度學習。

環顧身邊的學霸們,無一例外都具有極強的自控力。

學霸們的學習計劃是用來執行的,學渣們的學習計劃是用來自我安慰的。

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兒大概是學霸們的通用技能。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2、“自控力”的核心是“知道自己要什麼”

但是,學霸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也是霸主,他可能擅長學習和考試,但卻不擅長運動、音樂或者烹飪。

為什麼呢?因為他對那些東西沒興趣,也沒想在那些方面取得什麼建樹。

換句話說,換到學習以外的東西,身為學霸就沒有那麼強的自控力了。

所以其實自控力的核心在於:知道自己要什麼

一個人只有在清楚自己想得到什麼,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會有足夠的自驅力和自控力去專注在某件事上。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04、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前文提到的大家廣為流傳的“延遲滿足”的方法並不是培養自控力的全部。

相反在使用不當的情況下還會出現反作用,那麼究竟應該怎樣正確引導,給孩子進行自控力培養呢。

1、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事情

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他不可能三四歲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用心的家長會在生活中發現孩子明顯優於其他孩子的一些方面,可能有的孩子從小就表達能力特別強、有的尤其喜歡唱歌跳舞、有的運動能力特別強。

這些優勢都會讓孩子學習相關技能的時候事半功倍,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從而愛上某一項活動。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2、用遊戲的方法練習自控力

很多遊戲都可以用來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控制,比如:請你跟我這樣做、躲貓貓、木頭人等等,這些都要求孩子在遊戲中要控制自己的肢體。

不過這類遊戲最好在3歲開始進行,因為3歲左右的孩子前額葉皮質發育不完善,通過遊戲可以經常刺激這個部位的發展。

“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精英?錯!大部分人沒理解它的精髓

3、“延遲滿足”的正面運用---“短暫等待”

如果說目前大多是父母做的“延遲滿足”訓練都是在糾結孩子“需求的”問題,“短暫等待”則是讓孩子真的學會等待,而不是被迫不能得到某種需求。

我們可以在生活運用類似的句型:爸爸媽媽這會兒有工作在處理,你可以等我3分鐘嗎。如果孩子聽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並且真的靜靜的等著你處理完事情,說明孩子已經有了基本的自控力,學會了短暫的等待。

寫在最後:

我從來不推崇“精英教育”,金字塔塔尖兒上的人畢竟是少數。

我們作為平凡的父母,也不必苛求孩子成為人中龍鳳,更不應奢望使用某個教育理論就能讓孩子成為精英。

育兒理論的宗旨從來都是希望孩子們身心健康的成長。

作為父母,也應該從容淡定一些,別被焦慮擾亂了視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