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巴文化:“巴人”從何而來?巴國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

解讀巴文化:“巴人”從何而來?巴國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

古巴蜀要塞:廣安地區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源遠流長裡,巴人和巴文化一直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巴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民族,雖然現在的巴人,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是,他們的功績以及巴國的歷史,在史書中確實存在著。而巴國始於殷代中葉,滅於公元前316年的秦國。本文就以巴人與巴國為討論對象,為大家呈現一部巴人與巴國演變史。

一、巴人因何起源

關於巴族的遠古祖先和起源之說,一直是一個被眾多史學家討論的一個重點。但目前,關於巴族和巴人的遠祖及起源,一共有以下三種說法:

1、 “太葜之後”之說

《山海經·海內經》,此書曾提到:“西南有巴國,太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據該書所說,巴人的祖先是“太葜”和“後照”,“鹹鳥”一說,則與頗具盛名的

“巴鹽”有著莫大的關係。因為,川東地區的巫溪、巫山、雲陽、開縣、忠縣、萬縣等地區自古以來,食鹽產出非常著名,因是巴族起源地,因此其食鹽,也被稱為“巴鹽”。也有學者據此提出,從“鹹鳥”一詞,可看出巴族的祖先可能是古代巫山一帶的鹽商。鹽商苦心經營鹽業,從“鹹鳥”到“乘釐”,從“乘釐”到“後照”,從此開啟了巴人氏族一代。

解讀巴文化:“巴人”從何而來?巴國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

巴蜀鹽道

2、 “華族分支”之說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巴族是從我國南方來的華族的分支。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也曾提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雖說是神話,但從該書中也看出,巴蛇肯定不是一般的小蛇,而是能吞大象的巨蟒,屬於熱帶動物,這在三峽地區是絕對不會存在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應該是巴族人的自稱,既然是“巨蟒”,那麼巴族人也絕不可能屬於西北羌人,其祖先應該是從南方來的一支民族。

3、 “黃帝后代”之說

巴人,在古代的傳說中,他們戰天鬥地,自強不息,得以在三峽地區這片土地上不斷生息繁衍。在《華陽國志·巴志》記載認為“巴人是黃帝的後裔”,該說法認為,巴與周同姓,巴國統治者也是黃帝的後裔,這自然是有根據的。但學者多認為《左傳》中所說的

當塗說是真,與“黃帝說”相反,所以大多數學者認為否認了這一種說法。

二、 巴國初始:由部落到國家

巴國建國的問題,早已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在甲骨文中,有提到一個“巴方”,據專家考證,那就是“巴國”。因此,從時間上來說,巴國建立於“殷代中葉”。巴國最初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大型的部落結合體,由五個強大的氏族部落組成,這其中也包括巴人部落。因為巴人部落中的巴人有著船技和武力上的特長,因此得到了巴國的領導權,自然而然的,巴人部落的首領巴務相,也就成為巴國的第一任首領。巴國以白虎為圖騰,這是巴人崇尚武力崇尚自然的象徵,也展現了了巴人驍勇善戰的本領。

但後來,巴國臣服於商朝成為一個諸侯國。在《華陽圖志·巴志》也有關於此事件的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

巴國與周國兩國聯合起來,滅殷,這屬於兩個國家之間的聯合。巴人的驍勇善戰,在幫助周武王滅殷紂王的大戰之中立有重大的功績,讓紂王的軍隊在開戰前臨陣倒戈,最後打敗了紂王,建立了西周。

解讀巴文化:“巴人”從何而來?巴國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

周丞相姜子牙

大戰過後,西周得以建立。在西周初期的國家機制中,諸侯各國成為其重要的國家機器之一。上文中也提到,巴人的驍勇善戰為西周建立貢獻了不少力量,因此在西周分封的71個諸侯國中,巴國也是其中一個。巴國被分封為子國,首領是周王室,子爵,因此

巴國名稱為巴子國,簡稱為巴國。這就是巴國建國的開始。

三、巴國的成長:逐鹿戰國

巴國的發展時期和楚國是緊密聯繫起來的。在春秋戰國時代,巴國與楚國同時崛起,雖然巴國稍弱於楚國,但靠武力為王的巴國人不甘示弱,反而經常與楚國發生衝突,這也表現出來了從五個強大部落中脫穎而出的巴人的自尊與驕傲。

1、春秋時期:國力不斷強盛

自從參加過武王伐紂的戰爭之後,巴國得以建立,遷都江州,農牧漁業、工業、商業、水運也得此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到了春秋時期,巴國已經產生了奴隸階級和封建階級,成為了奴隸制的諸侯國,向著封建社會過渡。但巴人和巴國的野心並未因此停止,反而加入了諸侯國之間的爭奪戰爭之中。

公元前705年,春秋時代,巴國的第一次歷史戰爭記載發生了。巴國與楚國和鄧國及鄾國發生了一次戰爭,史稱

楚巴與鄧之戰。據《左傳·桓公九年》記載:巴國欲與北方的鄧國交好,便派使者韓服去楚國,向楚王請示,楚王派道朔陪同韓服一起去鄧國結盟,但鄧國南邊的鄾國派兵擊殺了巴楚兩國的使者,並奪走其與鄧國交好的禮物。巴楚之後便聯合出兵攻打鄾國,但鄧國卻與鄾國同盟,最後巴楚兩國擊退鄧鄾兩國。此次戰爭之後,巴國成為與楚國並稱的諸侯國之一,而在這之前,巴國只不過是一個“欲與鄧國交好,都需與楚王請示”的小諸侯國而已。

解讀巴文化:“巴人”從何而來?巴國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

楚國都城遺址

而巴國與楚國之間,也發生過許多戰爭,其中最著名的則為“那處之戰”。這次戰爭在《左傳·莊公十八年》中也是有記載的:楚文王時期,楚文王調巴族去攻打申國,但巴國卻反戈一擊,佔領了“那處”。之後楚文王親自率領大軍去擊退巴軍,但是卻因為倉促應戰,敗於長江渡口。次年春,楚國才擊退巴軍。這一次戰爭,也是巴國逐漸發展強大的邁出的重要一步。

幾次戰爭的勝利,使得春秋時期的巴國國力強盛,不斷髮展壯大,甚至還征服了蜀國。公元前377年,巴蜀聯合攻打楚國,佔領了茲方。可以看到,巴國的發展與戰爭離不開干係,歷史上有關巴國的記載,也基本上是一部戰爭編年史。

2、戰國時期:步入由盛轉衰的時期

巴國與楚國之間的恩怨

也持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多次頻發。不僅如此,善以團結對外的巴國人內部也發生了不少內亂。因為巴國無力平息內亂,向楚國求助,才出現了巴曼子的感動故事。在公元前4世紀時,巴國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內亂,當時的將軍巴曼子,為借楚軍之手平定內亂,而承諾事成之後割讓三所城池給楚國。自然,之後巴國內亂得以平定,但當楚國使者要求巴曼子歸還城池之時,曼子卻說:“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於是巴曼子將軍,以頭授予楚國使者,最終留下了巴國城池,也得以被巴蜀兩國人民不斷稱讚。

故事雖動人,但這也暗含了巴國國力已經在由盛轉衰的過程中不可逆轉。當時,其他的諸侯國都已經在向封建社會轉化,而巴國仍然保持著落後的奴隸制,掠奪已經成為了以白虎為圖騰的巴國人的特性所在,這嚴重束縛了社會的向前發展,也激起了奴隸的反抗,也成為巴國內亂頻發的源泉。

解讀巴文化:“巴人”從何而來?巴國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

春秋戰國

四、巴國的衰落:由盛轉衰之後的滅亡

自巴國由盛轉衰之後,也正一步步走向滅亡之中。而巴國的滅亡,和楚國脫不了干係。楚宣王九年之時,楚國攻佔了巴國大部分鹽泉,完全佔有了巴國的伏牛山鹽泉,之後楚威王時期,楚國也率兵攻下了巴國的最後一道鹽泉。在這時,楚國已經完全佔有了巴國的三大鹽泉,而這正是巴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喪失主要經濟來源之後的巴國,還與當時的蜀國發生了戰爭。在公元前316年,巴國因與蜀國矛盾頻發,向北方的秦國求兵。但秦惠文王趁機滅蜀的同時,趁機接著進攻與之相鄰的巴國,滅掉了巴國。至此,這個在西周時期,在春秋時期,國力強盛的巴國,已經滅亡了。但巴國滅亡後,這個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不斷髮起反抗,之後都被秦昭王鎮壓。之後的秦國,為了廢除分封制,在巴國境內實行郡縣制,將巴國設置為巴郡。此後,原巴國也就成為了秦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之後,從秦朝到清朝,巴地曾有五次遷入,這五次遷入,也讓川東地區的巴人與漢民族不斷交融,文化也不斷交流,也加快了對川東地區的開放。巴人在沒有了巴國之後,也沒有了保障其民族純正血統的屏障,在與各族人民的結合之中,純正的巴人種族,也慢慢消失於封建社會的歷史之中了。

解讀巴文化:“巴人”從何而來?巴國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

巴國天潭瀑布

五、總結:

巴國由部落成為國家,再由國家成為一個附屬郡的時代歷程中,也體現了這個民族骨子裡的野心和尚武精神。而在中華文明中無法替代的巴文化,也因為遍及半個中國的巴人而得到流傳,對中國的古文明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華國圖志·巴志》

2、《左傳》

3、《山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