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每月給大學女兒1800,被嫌棄“真是被寵壞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對生活的質量也要求高了,不在滿足於簡單的吃飽穿暖,偶爾還要高消費一下,來提升“檔次”。

現在的大學生就是典型的例子,逛的是商場,出入的是比較有檔次的餐廳。想象我們以前,一般800塊一月,有的同學還600塊,也都輕鬆愉快的度過了大學,實習的時候,工資也不過300-500塊一個月。

現在因為家長愛孩子,體諒孩子,往往給孩子的生活費也會高一點,雖然有物價上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生怕孩子生活不好, 受到委屈。

目前大多數的學生生活費都在1500左右,也有1800,甚至超過2000的也有。那也主要是看家庭經濟條件,才衡量給孩子的生活費。

父母每月給大學女兒1800,被嫌棄“真是被寵壞了”


“1800那麼點錢,怎麼好意思拿出手,想餓死我嗎?”

劉婭是一名大學生,對於她大學期間的生活費,父母也做了瞭解,因為大多數在1500,按自家的經濟條件,所以決定給她1800一個月。

對於才上大學的劉婭來說,比高中的生活費高多了,便同意了,但是讀了大學沒幾個月,就覺得1800太不夠花了,甚至每到月中就要向同學借錢花。

經常打電話向父母訴苦,說1800不夠花,嚴重影響了生活和學習,而且同寢室的人有兩個一個月3000,其他的都是4000,而3000的一個月,也總是是“入不敷出”。

這讓父母為難了,怎麼能給別人比呢,還有生活費更低的同學,不也一樣夠花嗎?為此劉婭和媽媽大吵了一架:“那麼點錢,怎麼好意思拿出手,想餓死我嗎?”

父母每月給大學女兒1800,被嫌棄“真是被寵壞了”


“可怕”的清單

隨後她列出了清單,餐費1500,理髮洗髮300,電話費100,生活用品100,不固定項目有,週末逛街看電影300,週末在外聚餐600,買衣服600,化妝品300,玩遊戲100,還有其他方面的費用,即使縮減買衣服,在外聚餐,最少也要4000塊。

這樣的清單,讓媽媽頭疼,壓力巨大,這哪是讀書,完全是享受啊。自己的工作也不過5000一個月,而父親的月收入也不過7000多塊。

這才大一呢,還有三年大學,甚至實習的時候還要給生活費,養一個大學生真不容易。為此,劉婭的媽媽還發帖到網上尋求幫助。

父母每月給大學女兒1800,被嫌棄“真是被寵壞了”


網友的看法

網上很多網友也紛紛表示,大學主要目的還是學習,而非享受,所以保證基本生活就可以了,等到大學畢業,自己掙了錢再享受不遲。

對於什麼逛街看電影,聚餐的事情,買化妝品,甚至打遊戲充錢都不屬於基本生活開支的範疇,估計她是從小被寵壞了。

對於大多數學生還在1500左右的水平,家長主動給她1800已經是疼愛有加了,現在還要求按別人的經濟水平,要求父母給她4000一個月,真是獅子大開口。

對於這樣的要求,堅決不能同意,這不就是“吞金獸”,養成了習慣,估計以後還是“啃老族”。

父母每月給大學女兒1800,被嫌棄“真是被寵壞了”


劉婭這樣的高要求,其實在生活中是經常的事情,即便家長一次給孩子很少,但是次數多了,加起來也有很多,也不小覷多次的小額給。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其實還是家長的責任,因為家長的教育問題,導致孩子“貪得無厭”,因為一次次的滿足,導致孩子“胃口大開”。

那麼家長怎麼教育孩子,孩子才能懂事呢?

1、不寵愛過度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不寵愛是不可能的,願意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讓孩子過上好日子,不願孩子受一點傷害,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照顧的孩子。

愛孩子是沒錯,但是必須要掌握好度,不要把關愛變成了溺愛,讓孩子變得任性無理。長期下去,孩子的性格就容易暴躁,比如發脾氣,摔東西,打罵家長,離家出走等。所以不能說孩子想要什麼,都要一一滿足。

父母每月給大學女兒1800,被嫌棄“真是被寵壞了”


2、讓孩子體驗吃苦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在各種關懷下成長,幾乎不知道工作的辛苦,可能連家務活都沒做過。所以,只管自己舒心,根本不會知道父母有多辛苦。

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平常的家務活中來,或者家長帶孩子去體驗各種工作的辛苦,即便是很苦很累的工作,包括體力活,複雜的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來讓孩子自己去理解其中的心酸,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知道辛苦。

父母每月給大學女兒1800,被嫌棄“真是被寵壞了”


3、教育孩子學會感恩

當我們得到了別人的幫助我們就應該說聲“謝謝”,甚至有幫助,我們不僅要心存感激,更要懂得感恩,去回報他人。

孩子從小被關愛,他其實只懂得索取,還沒有回報的概念,在孩子的成長中,就要教孩子懂得分享,懂得禮讓,並對孩子做的好的行為予以表揚。

所有的孩子從生下來什麼都不懂,但是成年之後,每個人的行為和性格也不同,比如有的有感恩的心,有孝心,有的人卻對自己的父母大不敬,有的人成了啃老族,有的人還走極端做錯事。

父母每月給大學女兒1800,被嫌棄“真是被寵壞了”


這些無不體現著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所以,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重視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要關心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