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马尔代夫

今天的马尔代夫,以珊瑚礁和阳光沙滩闻名于世,旅游天堂,尤令全世界的游客心驰神往。但是,即便是今天,真要到这个印度洋国家享受阳光沙滩,依然还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有一句话叫“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马尔代夫”,捉襟见肘的经济问题不能解决,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但是,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起,郑和去过5次,每次都带着3万人左右的“团队”。真是令人羡慕。

明朝的人,看到了什么样的马尔代夫呢?


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马尔代夫博物馆文物

马尔代夫,大明称之为溜山国。

为什么叫溜山国?《明会典》《明实录》等,提到的大明朝贡国,有180余个。《明史•外国传》详细记载的朝贡国,有86个。外国的国名,基本法都音译的。像满剌加,忽鲁谟斯,苏门答剌等。溜山国是个例外,意译的。

大明下西洋船队中,有两个文职人员,一个叫巩珍,一个叫马欢。回国以后,巩珍写了本《西洋番国志》,马欢写了本《瀛涯胜览》,都对溜山国作出了记载。

先说“溜”。

马欢《瀛涯胜览》记载:溜山国著名的“溜”,有八处,可通商船。“再有小窄之溜,传云三千有余溜,此谓弱水三千,此处是也。”

“溜”,原来指的是“弱水”。

什么是“弱水”呢?《西游记》中,有一句诗:“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


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马尔代夫

沙僧的老家流沙河,水是“弱水”,鹅毛扔在水里,都飘浮不起来。

古人不知道,水可以产生“浮力”。他们认为,正常的水是“硬”的,可以船给托起来,江河湖海险恶之处,连鹅毛都托不起的水就是“弱水”。溜山国的“溜”多,水是“弱水”。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印度洋是一个热带的大洋,水温与气温都比较高。印度洋南部洋流较为稳定,终年维持反时针环流,由南赤道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风漂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印度洋北部洋流则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形成逆时针环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又变成顺时针环流。溜山国岛屿间及周边海海流,约六个月向东六个月向西,具体变换时间很难预测。

溜山国地质地貌的形成,是因于古代海底火山爆发,在火山岛基础上发展成珊瑚岛。水上水下,礁岛林立。这些,对航行的船只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


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马尔代夫博物馆文物

马欢、巩珍等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人,他们都是具有航海实践的知识分子。其所称的“弱水”,已经涉及科技的边缘,指的就是海流突然变换流向,形成巨大的海域漩涡。马欢《瀛涯胜览》又载:“设遇风水不便,舟师失针舵损,船过其溜,落于泻水,渐无力而沉。”巩珍《西洋番(fān)国志》记载:进入溜山国,“舟师针舵有失,一落其溜,遂不能出。”

大明船队进入马尔代夫海域以后,会遭遇两大险情:第一是导航系统失灵,第二是船舵失灵,船只会可能自动沉入海底。

这很可怕,到底是真是假?不过,这是溜山国的问题,不是大明船队的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马尔代夫群岛位于赤道附近,一般在北纬4度左右。地航常用的指南针,前提是地球磁场的存在。溜山国位于赤道附近,磁性指南针在这里找不着南,也找不着北。溜山国及其周边的海域,大体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传统时代航海家最害怕的,这里都可能发生;主要的航海技术,这里都可能用不上;发现危险来临时,溜山国的避风港也比他国难觅。这就叫“恐怖”!


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马尔代夫博物馆文物

我们讲,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不仅在于其智慧,更在于其智慧的传承。什么东西都从一张白纸开始,这个民族差不多也就到了白痴的边缘。明初的造船与航海,正是基于前朝又得以重大突破。永乐年间,大明的远航技术相当成熟,“牵星术”已经能够相当精确地测定地理纬度。这种乌木制成的工具叫“牵星板”,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通过观测北极星或华盖星,以方位星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确认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留下的航海史料,记录下的所到之处牵星位置,即便较之于现代技术测定的地理纬度,仍然基本相合。郑和船队上的阴阳官、阴阳生,从事的就是这种技术活。

郑和船队还有完备的地文航海技术,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一应俱全。远洋船只上,放置这些专业设备的场所叫“针房”。除了船队中的核心人员,针房是严禁普通官兵随意进入的。这些设备的综合运用,可以准确计程,测量航速,探测水深与暗礁,避免航行中的风险。明茅元仪辑《武备志》中,附有“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即著名的“郑和航海图”。大国依靠技术的传承,使郑和航海基本上依图行进。

郑和船队有当时齐全而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人才也应有尽有,事先对航区也有充足的调研,基本上都能从容应对,不至于造成海难的发生。


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马尔代夫

但是,意外总是有的。郑和船队访问溜山国,目的多是横穿印度洋,驶向非洲东岸。通常情况下,船队都是在稳定的海风中犁海而行,可是这里一回一会东北风,一会东风,一会北风,很难找出稳定的规律,海洋气象比较复杂。

这一天,阴阳官猛然发现,东方天际出现一条低黑线。郑和立即意识到,海上风暴马上要来了。

郑和刚命令各船降下风帆,黑色的天幕就拉过了头顶,瞬间大海上一片漆黑,暴风的尖叫声也压过了指挥的螺号。巨浪排山而来,暴雨倾盆而下,每一道闪电,带给官兵的都是一次心惊肉跳。

郑和命令各船掌稳船舵,船头迎击惊涛骇浪。然后,命令行船在舱内点燃香烛,祈祷天妃娘娘显灵拯救。

拯救大明船队的希望,押在天妃娘娘身上?没错。天妃即妈祖,中国沿海地区及东南亚的航海保护神,也由宋至清国家祭典的与黄帝、孔子并称的“三大神明”。黄帝为华夏始祖,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孔子为儒教始祖,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的主流思想。妈祖为何与黄帝、孔子相提并论呢?


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天妃宫

妈祖是“三大神明”中最晚出的一个,迄今为止不过千年。最早的妈祖文献,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里中巫”身份的林默娘,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的林默娘死于海难,被地方民众立庙祭祀。北宋宣和五年(1123),朝廷派正使路允迪出使高丽国(今朝鲜)途中船只遇险,获圣墩之神(妈祖)护佑化险为夷,宋徽宗为圣墩庙颁赐“顺济”庙额,这是妈祖首次受到朝廷的褒奖。

南宋时期,航海地位日益抬升,妈祖先后被朝廷宗加封“夫人”“妃”,完成了从地方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元朝的海运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妈祖进一步升格为“天妃”,成为与天等高的帝国护卫神。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褒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从民间女子到“夫人”,从“夫人”到“妃”再到“天妃”,妈祖信仰的出现直至无与伦比,内生性大国的海洋意识不断凸显与跃升。

南京龙江天妃庙,即是大明为下西洋而特意修建,这在郑和及大明下西洋人员中,意义重要而复杂。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曾刊刻过《天妃经》。每一次远航前或归航后,郑和都要率舟师官兵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天妃娘娘保佑大明官兵,西洋取宝一帆风顺。

特定的历史时代,宗教是医治人类心灵的最好良方。烛光之中,天妃显灵,阳光重新照射过来,大海渐渐恢复平静。

自然风险异常的溜山国,是否值得观光呢?大明有的是奇山异水,溜山国只能让人当时的大跌眼镜。

马欢《瀛涯胜览》载:溜山国“人皆巢居穴处,不识米谷,只捕鱼虾而食,不解穿衣,以树叶遮其前后。”

明白了吧?住,吃,穿,都是中国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有巢氏的风格。回归大自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大自然。存在决定意识,明朝人是不会拿马尔代夫当旅游区的。


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马尔代夫博物馆文物

倘若意犹未尽,再看费信《星槎胜览》的记载:溜山国“亦有人聚,巢树穴居。不识米谷,但捕海中鱼虾而食。裸形无衣,惟结树叶遮前后也。”

溜山国接近原始状态,唯有一样达到了现代旅游区的水平。《瀛涯胜览》载:溜山国“有一等织金方帕,与男子缠头,价有卖银五两之贵者。” 买个“旅游纪念品”即花五两银子,这在大明可以买十石(944公斤)大米。

在如此贫穷落后的溜山国,郑和船队能采集的西洋宝物,就是龙涎香和椰子。但这样的地方,又不能绕开,仅此而已。

旅游天堂:600多年前,3万中国人是如何光顾马尔代夫的?

马尔代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