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最近,一個叫李澤正的8歲小男孩,通過觀察自己養的兔子,創作出了一本中英文童話書《兔子英雄記》,獲得網友的一片讚歎。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看著小孩的傑作,網友感嘆:“天生的童話家。”


他夢想當一名作家,並且希望通過自己寫的故事,將中華傳統文化傳遍各地,讓小孩子們學會更多的生活小常識。


李澤正的夢想之路,有一個功不可沒的人,他的爸爸。


爸爸一路相陪,陪孩子觀察兔子、一起讀書。


他認為,小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作為家長,在他實現夢想的旅途中,一路相伴,感覺挺好。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年紀不大,卻有如此高的理想。


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把自己的意願加註在他們身上,是對孩子夢想的最大尊重。


- 1 -

別讓孩子當你夢想的附屬品


去年熱播韓劇《天空之城》中,有這樣一對母女。媽媽韓淑珍出身卑微,於是篡改身世,嫁入豪門。


愛慕榮華的和為完成婆婆三代醫學世家的夢想,韓淑珍使出渾身解數將女兒送進最好的學校,首爾醫大。


一路走來,她將自己對地位、財富的美夢附加在女兒身上,把女兒變成學習的機器,時刻為了第一而活。


在高壓與欺騙的環境下,女兒變得自私敏感、喜怒無常,考不到第一就睡不好覺,精神崩潰,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殫精竭慮為女兒提供優越的生活,優質的教學資源,看似是幫女兒完成人生理想,其實,不過是將自己對榮華富貴的慾望做成華麗的袍子,披在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李雪說:“孩子不是父母逃避自己生命重量的藉口,孩子不是父母可以竊取的果實。孩子只是他自己,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的重量。”


家長把對功名利祿的慾望投射給孩子,他們活的不幸福,而把自己的夢想轉交給孩子實現,孩子會在人生的路上迷失方向。


表姑父家就三代行醫,姑父當年因為想接班,放棄了去北京上醫科大學的機會,於是,他將自己的醫大夢強加給兒子。


他用自己的生命逼迫兒子報了醫學專業,告訴兒子,都是為了他未來考慮,學醫才能功成名就。


上大學後,熱愛文學的表哥,和爸爸慪氣,整日渾渾噩噩,書也不愛看了,成天沉迷網絡。


大三實習時,因差一點給病人用錯藥,被記過。


父母不能披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虛假外套,用一句“為了你好”的謊言,就將自己的理想加註到孩子身上。


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但靈魂不屬於你,他們生來是為自己活,選擇自己的喜好和興趣,是天然具備的權利。


做父母的應該細心呵護,像大海里的燈塔一樣,給孩子照亮前行的路,而不是用自己的目的地,決策孩子的航行路線。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 2 -

父母支持孩子的夢想,孩子更容易成功


“圍棋王子”柯潔,最近在中日韓龍星戰上奪得了冠軍。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6歲有了圍棋夢,下了近兩萬盤網棋,22歲,已經是世界圍棋史上最年輕的五冠王。


柯潔是成功的,他成功的背後,站著一個一路相陪的媽媽。


為了兒子能專心於自己的圍棋夢,在圍棋上獲得好成就,媽媽暫時辭掉老家的工作,在北京陪兒子。


柯潔曾表示,每次比賽有媽媽陪,自己就不會那麼緊張,沉寂在夢想中,可以發揮的更好。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好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陪伴》一書指出:“每一個平凡的媽媽都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媽媽的陪伴無形中促進孩子的成功。”


媽媽彷彿一個定海神針,給熱愛圍棋的柯潔創造好的學琪環境,營造好的比賽氛圍。


她的陪伴,讓柯潔靜下心來,披荊斬棘,冠軍之路走的更順利。


家長支持孩子實現夢想,孩子有了堅實的後盾,全情投入夢想,心無旁騖、自信樂觀。


支持孩子實現夢想最高級的形式,莫過於是和孩子一起追逐夢想。


這幾天微博報道,一名55歲的媽媽和女兒一起考進了音樂學院。


採訪中,這位媽媽說,女兒從小學各種樂器,希望成為音樂學家,給了給女兒助力,同時,自己也從小熱愛音樂,於是,52歲時,她決定和女兒一起考音樂系研究生。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最終,倆人都如了願。


沒有壓力、焦慮、控制,與女兒一同追夢,這位媽媽給孩子的夢想增添了溫情和活力。


孩子追夢時,父母也要追求自己的理想,父母對自己夢想的執著,會化成孩子的堅韌,父母對夢想的追求,會激發孩子不斷向前的力量。


實現夢想的路上,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就如一劑強心針,讓孩子看見光亮、勇往直前,成功來的更快些。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 3 -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夢想


有父母陪伴實現夢想的孩子是幸福的,但並非所有的陪伴都是有效的。成為孩子實現夢想的助推器,而不是絆腳石,家長也需要學習。


1、鼓勵比表揚更重要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裡寫道“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兒童教育專家多蘿西·勞·諾特說: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泰國暖心廣告《努力一點點》中,一個叫M的小男孩,個頭不高卻夢想踢足球。


教練對孩子媽媽說:“M的頭部技術基本為零。”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面對沮喪的兒子,媽媽說:“在這之前,你都完全不會用頭去頂球呢,但是你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在努力一點點,輕觸一點點就夠了。”


有父母支持夢想的孩子,都活成了什麼樣?


努力訓練依然不夠優秀,媽媽對兒子說:“努力去超過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在媽媽的鼓勵下,M球技越來越好,在一次比賽中,幫助隊伍扳平了比分,成為了賽場的焦點。


表揚是錦上添花,讓孩子充分享受勝利的喜悅,一味的表揚,容易讓孩子驕傲、自滿。


而鼓勵則是雪中送炭,讓孩子在失落的時感受到愛的支持與陪伴。


父母的鼓勵能讓孩子找到歸屬感,給自己向生的力量,走出陰霾。


孩子的夢想在父母的鼓勵中生根發芽。


2、和孩子一起參與實踐


大學英語老師的兒子特別喜歡研究動植物,夢想當中國的法布爾。


每到週末,老師就會帶孩子在花園裡、操場上觀察花草蟲鳥。老師會協助兒子記錄花草的生長週期,蟲兒的生活習性。


操場上,時常看到一個一米八六的大高個,趴在草地上,拿著放大鏡幫兒子捉蟲子。


支持孩子的夢想,並不是要給他們提供多麼雄厚的物質基,孩子想當科學家,就和他一起動手實踐,孩子想當作家,就陪他一起閱讀,孩子想當畫家,就陪他走進大自然,尋找靈感。


將自己融入孩子的夢想中,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價值感倍升,同時,夢想有親人的參與,孩子會更加堅定、勇敢。


致力於研究母嬰關係的李雪說:“如果父母能對孩子只是給予關注、回應和陪伴,而不去幹涉他。去信任孩子內在的精神內核,內在的靈性會引領他成長、發育、智慧,這樣的孩子能成為大眾眼中的奇蹟。”


孩子永遠是實現夢想的主體,父母要做的就是不去幹涉孩子的夢想。


3、無條件信任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給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相信他。”


曾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真實故事,一個先天聽力衰弱的孩子喜歡鋼琴,她問媽媽說:“我可以學鋼琴嗎?”


媽媽回答:“當然。”


學琴中,女孩經常因為聽力差,導致節奏不準,每當她抱怨、生氣時,媽媽就會對說:“沒事,媽媽相信,你這麼聰明,勤加練習,以後,每次都能找準音。”


她還經常用貝多芬耳聾後,依舊創作出世界名曲的例子鼓勵女兒。


當別的人告訴這位媽媽,聽力不好,學不好鋼琴時,媽媽只會用四個字回覆:“我相信她。”


父母對孩子夢想的信任,就像一把燃燒的熊熊火焰,點燃孩子夢想的種子,同時,讓孩子敢於挖掘自己的潛力,活出自我。


父母的夢想只屬於自己,投射給孩子,無論這個夢想多美,都會變成束縛孩子成長的鐐銬。


將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插上自信、自由的翅膀,然後憑藉自己的力量自由飛翔,父母只需陪伴孩子的夢想,默默守護,靜待花開!


—END—

作者簡介:青芒,用閱讀點亮生活的終身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