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文學知識|新時期的文學

新時期文學是我國當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指1976年以後的我國文學家創作活動,是人們對“文革”後正在展開的文學的命名。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尤其是從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起,開始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進而做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文學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變化,此時的文學被稱為“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

白洋淀詩群

白洋淀詩群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比較重要的詩人有多多、根子、芒克、林莽、方含、宋海泉等。白洋淀是當年知青下放點之一,地處河北,離北京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點中有相當數量的家庭背景優越能夠接觸西方文學作品的高幹子弟知青。他們自發地組織民間詩歌文學活動,逐漸形成了白洋淀詩群。白洋淀詩群的代表詩人芒克與北島等創辦了民刊《今天》,白洋淀詩群在整體上屬於朦朧派詩群。

莫應豐

莫應豐,作家,湖南益陽人。1961年肄業於湖北藝術學院。後任瀟湘電影製片廠編劇、中國作協湖南分會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將軍吟》《小兵闖大山》《桃源夢》,短篇小說集《迷糊外傳》等。

周克芹

周克芹,四川簡陽人,原名周克勤,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1 958年於四川成都農業技術學校畢業後,當過農民、生產隊長、農業技術員、技師。1959年在《四川文藝》發表處女作《秀雲和支書》。1980年和1981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勿忘草》《山月不知心裡事》分別獲得這兩個年度的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發表於1979年。作品語言樸實,刻畫人物內心細緻,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周克芹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以1979年冬天四川一個偏僻農村的社會生活為背景,小說採用“家庭紀事”的結構方式,以一個家庭的矛盾糾葛和人物性格的變化來反映整個社會的動盪和時代的足跡,達到了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對蜀中一帶自然風物的描寫,又使作品染上濃郁的地方色彩,並蘊含著象徵和意味。

古華

古華,原名羅鴻玉,湖南嘉禾人。1961年冬結業於郴州農業專科學校。後長期在湘南山區農場勞動,堅持自學並業餘寫作。1962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杏妹》。此後十餘年間陸續寫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大多反映農村新人新事。長篇小說《芙蓉鎮》發表後,引起文藝界很大關注,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作品通過湖南山村普通勞動婦女胡玉音勞動發家,屢遭不幸的生活經歷,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短篇小說《爬滿青藤的木屋》,獲1981年全國短篇小說獎。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到北京,入文學講習所學習。他的作品以描寫湖南風情見長。己出版作品三十餘部,獲得過十一種文學獎勵。

葉辛

葉辛,原名葉承熹,上海人。中共黨員。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我們這一代青年》《蹉跎歲月》《家教》《恐怖的颶風》《在醒來的土地上》《三年五載》(三部曲)《省城裡的風流韻事》《孽債》,中篇小說集《葉辛中篇小說選》《發生在霍家的事》《閒青河谷的桃色新聞》,中短篇小說集《帶露的玫瑰》,電影文學劇本《火娃》《收穫的季節》等。

張潔

張潔,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二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 《只有一個太陽》 《無字》《知在》《時間是用來流浪的》。長篇散文《世界上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草地上》以及《張潔集》等。

王蒙

王蒙,當代作家。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由此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調北京市作協工作。後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文化部部長、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等職。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暗殺3322》《季節三部曲》(《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中篇小說《布禮》《蝴蝶》《雜色》《相見時難》《名醫梁有志傳奇》《在伊犁》系列小說,小說集《冬雨》《堅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詩集《旋轉的鞦韆》,作品集《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王蒙中篇小說集》《王蒙選集》《王蒙集》,散文集《輕鬆與感傷》《一笑集》,文藝論集《當你拿起筆-》《文學的誘惑》《風格散記》《王蒙談創作》《王蒙、王幹對話錄》,專著《紅樓啟示錄》,自選集《琴絃與手指》以及十卷本《王蒙文集》等。

宗璞

宗璞,現代女作家,原名馮鍾璞。1928年7月生於北京。十歲時隨全家南遷到昆明,上過南菁小學和西南聯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曾任《文藝報》《世界文學》等刊物編輯。1981年調到外國文學研究所英美文學研究室。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寫有《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等小說。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會員。1982年加入國際筆會為會員。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經澳中理事會、英中文化協會邀請,於1981、1984年訪問澳大利亞與英國。現列入1986年國際名人錄和國際著名作家名人錄。主要作品有:《弦上的夢》(1978年12月《人民文學》),《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宗璞小說散文選》(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結》(1986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張賢亮

張賢亮,當代著名作家,江蘇盱眙縣人。1955年中學畢業後至寧夏銀川幹部文化學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河》文學月刊上發表長詩《大風歌》而被列為右派,遂遭受勞教、管制、監禁達十幾年,其間曾外逃流浪,討飯度日。1979年9月獲平反,1980年調至寧夏《朔方》文學雜誌社任編輯,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並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受家庭影響,從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薰陶,中學時代開始廣泛接觸俄羅斯文學和法國文學作品,並嘗試文學創作,曾寫作發表了六十餘首詩歌。1979年重新執筆創作後,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等;中篇小說《土牢情話》《綠化樹》等;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習慣死亡》。其中《靈與肉》《肖爾布拉克》分別獲1980年及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綠化樹》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綠化樹》

《綠化樹》是張賢亮代表性的中篇小說,發表於《十月》1984年第二期。小說寫章永磷在四年強迫勞動中如何經過“苦難的歷程”最終變成一個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章永磷出身子資產階級家庭的知識分子,他在勞改時飢餓、贏弱,精神己處於徹底崩潰的邊緣。但他在飢餓中求生存,在女性的愛撫中渴求愛情,經過勞動人民的關懷與啟示,學習了《資本論》,終於獲得了精神上的營養。作品通過人物的一系列懺悔、內疚、自責、自省等內心活動的描寫,禮讚“綠化樹”般的中國勞動人民。小說心理刻畫細膩、深刻,語言富於抒情性和哲理性,獲1984年全國中篇小說獎。

蔣子龍

蔣子龍,河北滄縣人。1 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蛇神》《子午流注》《人氣》《空洞》,中篇小說《鍋碗瓢盆交響曲》,短篇小說《三個起重工》,《蔣子龍選集》(3卷),《蔣子龍文集》(8卷)等。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 《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及《拜年》分獲1979、1980、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及《燕趙悲歌》分獲1980、1982、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高曉聲

高曉聲,江蘇武進人。20世紀50年代開始創作,己出版《李順大造屋》《七九小說集》《高曉聲八一小說集》《陳奐生》《覓》《新娘沒有來》等小說集與長篇小說《青天在上》《陳奐生上城出國記》。高曉聲擅長描寫農村生活,善於在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練幽默,格調寓莊於諧,在新時期文苑獨樹一幟。

賈平凹

賈平凹,陝西省丹鳳縣人,著名作家。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中國著名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心跡》《愛的蹤跡》等,曾獲多次文學大獎。

張煒

張煒,1956年生於山東龍口,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主要有《張煒作品精選》(15卷)、《張煒文集》(16卷)、《張煒文庫》(110卷)等作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遠河遠山》《外省書》《能不憶蜀葵》《西郊》《醜行或浪漫》等十一部。散文集《憂憤的歸途》《生命的呼吸》《期待回答的聲音》《精神的魅力》《大地的囈語》《羞澀與溫柔》《冬天的閱讀》等。

《古船》

《古船》是張煒的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底蘊的小說,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四十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衝擊下那塊土地的變化。它是當代中國最有氣勢,最有深度的文學傑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它以一個古老的城鎮映射了整個中國,以一條河流象徵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個家庭的滄桑抒寫靈魂的困境與掙扎。作者以細膩而飽含深情的筆觸,勾勒眾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古船》獲得莊重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阿城

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清明節出生在北京,籍貫為四川江津,中國當代作家。阿城於1984年開始創作。處女作《棋王》先後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作品接連問世,並寫有雜論《文化制約著人類》。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為“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推出,共包括三個中篇《棋王》 《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週轉》《臥鋪》《傻子》和《迷路》。

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20世紀80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吒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代表作品有:《紅高粱家族》《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等。

張承志

張承志,回族,原籍山東濟南,1948年出生於北京。從創作上看,張承志在20世紀80年代初以知青題材短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知名,並在其中開始了他以“人民”為主題的探索。90年代之後張承志以其具有宗教氣質的長篇小說《心靈史》而震動文壇,並高張起一面向世俗挑戰的旗幟。其最有成就的作品卻是80年代前期的兩部中篇小說:《北方的河》與《黑駿馬》,這些作品中表達出的對人的價值思考令人難以忘懷。

徐懷中

徐懷中,河北邯鄲人。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我們播種愛情》,中篇小說《地上的長虹》,電影文學劇本《無情的情人》,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翅膀的天使》《徐懷中小說選》《徐懷中代表作》等。《西線軼事》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李存葆

李存葆,山東五蓮人,中共黨員,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著有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散文《雲自舒捲風自狂》等。《高山下的花環》和《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分別獲第二、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合作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高山下的花環》,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

劉索拉

劉索拉,曾經被視為中國真正的“現代派”的作家。劉索拉的小說被看成是我國新時期“先鋒派小說”的首批作品。她的小說多以音樂界生活為素材,採用“黑色幽默”的筆法,表現當代中國80年代的現實,筆下人物多為“精神貴族”或“迷惘的一代”。主要作品有《你別無選擇》,中篇小說《藍天綠海》《尋找歌王》等。

先鋒派小說

先鋒派小說,又稱新潮小說,它主要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創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創作的新潮小說,代表作家有馬原、洪峰、殘雪、扎西達娃、蘇童、格非、北村、孫甘露、餘華等。

餘華

餘華,浙江海鹽人,祖籍山東。餘華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內地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並與蘇童、格非等人齊名。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等,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寫了不少散文與文學、音樂評論。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和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改革文學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開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經濟體制改革。與此同時,許多作家開始把創作目光由歷史拉到現實,一邊關注著現實中的改革發展,一邊在文學中發表自己關於祖國發展的種種思考和設想。這就是風騷一時的“改革文學”,其開篇之作,是蔣子龍的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

反思小說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下,開始以冷靜、嚴肅、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審視歷史,他們視野更加寬闊,思考更加深入。和傷痕文學相比,其目光更為深邃,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其小說被稱為“反思小說”。

尋根文學

尋根文學,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1985年韓少功率先在一篇綱領性的論文《文學的“根”》中聲明: “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應該“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謎”。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尋根派”。

朦朧詩

朦朧詩是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甦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食指、北島、顧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楊煉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他們在詩作中以現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注重創作主體內心情感的抒發,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

顧城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舒婷

舒婷,當代女詩人。1969年開始寫作,其時詩己在知青中流傳。回城後當過多種臨時工:水泥工、擋車工、漿紗工、焊錫工。1979年開始在民間刊物《今天》發表詩作,同年在《詩刊》正式發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藝》編輯部對她的作品展開近一年討論,討論涉及新詩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1981年,舒婷加入福建省文聯進行專業創作,現為中國作協理事;作協福建分會副主席,兩次獲全國性詩歌獎。1982年出版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6年出版《會唱歌的鳶尾花》等。

梁小斌

梁小斌,朦朧詩代表詩人。自1984年被工廠除名後,一直靠階段性的打工為生。他前後曾擔任過車間操作工、綠化工、電臺編輯、雜誌編輯、計劃生育宣傳幹部、廣告公司策劃等多種職務。1972年開始詩歌創作,他的詩《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牆》被列為新時期朦朧詩代表詩作。

于堅

于堅,四川資陽人。1984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對一隻烏鴉的命名》《詩六十首》,長詩《零檔案》,詩歌《新堂吉訶德之歌》《圭山組曲》《尚義街六號》《我的父親》《感謝父親》《避雨之樹》《禿頂的秋天》《事件》,組詩《南高原》,評論《詩歌精神的重建》,散文《雲南冬天的樹林》《高原上的高原》。部分作品譯有外文版本。

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在詩人短暫的生命裡,他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他憑著輝煌的才華、奇蹟般的創造力、敏銳的直覺和廣博的知識,在極端貧困、單調的生活環境裡創作了將近200萬字的詩歌、小說、戲劇、論文。其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扎撤》(未完成)、話劇《弒》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海子是中國新詩史上最優秀的詩人之一。

西川

西川,詩人,散文和隨筆作家,本名劉軍,1963年生於江蘇省徐州市。西川自20世紀80年代起即投身於全國性的青年詩歌運動。曾與友人創辦民間詩歌刊物《傾向》(1988至1991年),參與過民間詩歌刊物《現代漢詩》的編輯工作。其創作和詩歌理念在當代中國詩歌界影響廣泛。出版有詩集《虛構的家譜》(1997)、《大意如此》(1997)、《西川的詩》(1999),詩文集《深淺》(2006),散文集《水漬》(2001)、《遊蕩與閒談:一箇中國人的印度之行》(2004),隨筆集《讓蒙面人說話》(1997),評著《外國文學名作導讀本·詩歌卷》(2001),譯著《博爾赫斯八十憶舊》(2004)、《米沃什詞典》(與北塔合譯,2004)。編有《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翟永明

翟永明,祖籍河南,1955年生於四川成都。翟永明,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當代最優秀的女詩人。出版詩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稱之為一切》《黑夜中的素歌》《翟永明詩集》《終於使我週轉不靈》;散文隨筆集《紙上建築》《堅韌的破碎之花》《紐約,紐約以西》。翟永明在1984年完成了她的第一個大型組詩《女人》,其中所包括的二十首抒情詩均以獨特奇詭的語言風格和驚世駭俗的女性立場震撼了文壇。在此後的近二十年的詩歌寫作中,翟永明一直保持充沛的寫作和思考的活力,每個時期都有重要作品問世,在中國詩壇具有無可置疑的重要性。

王家新

王家新,中國當代詩人、詩論家。1957年生於湖北,高中畢業後下鄉勞動三年, “文革”結束後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並開始詩歌創作,畢業後從事過教師、編輯等職。著有詩集《紀念》《遊動懸崖》《王家新的詩》、詩論集《人與世界的相遇》《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文學隨筆集《對隱秘的熱情》等,另編著《中國當代實驗詩選》(與人合編)、《當代歐美詩選》、《中國詩歌:九十年代備忘錄》(與人合編)及翻譯多種作品。

王小妮

王小妮,1955年生於長春市。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職於長春電影製片廠。1985年自東北移居深圳。曾任職於深圳電影製片廠。1993年開始寫作。出版的詩集有《我的詩選》《我的紙裡包著我的火》。

多多

多多,當代詩人,原名慄世徵,1951年生於北京,1969年在白洋淀插隊,1972年開始寫詩,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系朦朧詩作家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詩集《行禮:詩38首》《里程:多多詩選1973~1988》《阿姆斯特丹的河流》等,還有多種外文譯本詩集。

“莽漢”詩歌流派

1984年初春,“莽漢”的詩歌流派由李亞偉等人創立,主要的成員有李亞偉、萬夏、胡冬、馬松等。莽漢主義顯示了一種非理性式的反文化姿態,他們追求生命的原生態,摧毀優美、解構崇高是他們詩歌的心理基點,隨意性的口語、放蕩不羈的敘述主體、“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特徵,是他們詩歌的鮮明標誌。1986年莽漢解散,但是莽漢主義卻留了下來。代表詩人有李亞偉、萬夏、胡冬、馬松、南迴歸線、二毛、梁樂等。

知識分子寫作群

知識分子寫作是詩人西川、陳東東、歐陽江河等在1987年參加詩刊社舉辦的“青春詩會”時提出來的。西川認為,他之所以提出知識分子寫作的概念,一方面是希望對於當時業已氾濫成災的平民詩歌進行矯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表明自己對於服務於意識形態的正統詩歌和以反抗的姿態依附於意識形態的朦朧詩的態度。歐陽江河則認為知識分子寫作是抗議的主題被耗盡,群眾寫作時代過去之後,一種有語境與語言策略的考慮、尋求階段性活力的詩歌實踐。他們認為,詩歌的創作首先應該是一種對文學藝術負責的寫作態度,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對詩歌語言的精密處理,正確發揮各種寫作技術的藝術效果,從而準確地表達詩歌的主題。在20世紀90年代,知識分子寫作運動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出現了西川、歐陽江河、陳東東、張棗、翟永明、王家新等一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寫作詩人。

韓東

韓東,當代詩人,1985年組織“他們文學社”,曾主編《他們》-至五期,被認為是“第三代詩歌”的主要代表,形成了對第三代詩群產生重要影響的“他們”詩群。“他們”詩群的詩人認為“詩到語言為止”,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他們”的作品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韓東著有小說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圖》 《我們的身體》,長篇小說《紮根》《我和你》等,詩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詩文集《交叉跑動》,散文《愛情力學》,訪談錄《毛焰訪談錄》等。其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

張抗抗

張抗抗,當代女作家。她於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9年以短篇小說《愛的權利》而知名。20世紀80年代則更是作品不斷。1987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反映20世紀30年代革命知識分子命運的《赤彤丹朱》於1995年出版。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至今。現為一級作家、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歐陽江河

歐陽江河,原名江河,生於四川省瀘州市。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3年至1984年間,他創作了長詩《懸棺》,其後代表作有《玻璃工廠》《計劃經濟時代的愛情》《傍晚穿過廣場》《最後的幻象》 《椅中人的傾聽與交談》《咖啡館》《雪》等。

斯妤

斯妤,女,1954出生,原名詹少娟,福建廈門人。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小說集二十餘部:長篇小說《豎琴的影子》《斯妤文集》(四卷),散文集《兩種生活》《某年某月》《風妖》《斯妤散文精選》,小說集《出售哈欠的女人》《尋訪喬里亞》等。曾獲“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兩度獲“當代女性文學創作獎”。

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著名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說集《命若琴絃》,散文《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病隙碎筆》等。其創作於20世紀80年代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已經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的名篇。2010年12月病逝。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是史鐵生的成名作,是一篇以第一人稱內聚焦敘事的小說,其中的敘述者“我”以回憶方式構建起一個敘述框架,通過對自己的插隊故事及破老漢故事的講述,進而實現了作者與清平灣的一次精神對話。《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用知青的視角去關注那片土地上至今仍默默生存著的人們,用知青作為媒介,發掘出了整個民族生存的底蘊,從而將知青文學的觸角探伸得更遠;使知青文學又寫出了新意,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史鐵生拋掉了個人的苦悶和感傷,從清平灣那些平凡的農民身上看到了美好、純樸的情感,看到了他們從苦難中自尋其樂的精神寄託,看到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

周濤

周濤,山西榆社人,著名散文作家,文學創作一級。著有詩集《八月的果園》 《牧人集》《周濤自選集》《野馬群》,長篇散文《遊牧長城》,散文集《稀世之鳥》《深夜傾聽海》等。

餘秋雨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市橋頭鎮人,著名學者、散文家、藝術理論家。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劇協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小說作品。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摩挲大地》、《尋覓中華》等,長篇記憶文學《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學術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中國戲劇史》《藝術創造論》《觀眾心理學》等。

陳忠實

陳忠實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陳忠實文集》,散文集《告別白鴿》等。

《白鹿原》

每天學點文學知識|新時期的文學

白鹿原劇照

《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代表作,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通過主人公六娶六喪和一個家族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己的故事,來展現中國農民的發展史。

阿來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於四川西北部阿壩藏區的馬爾康縣,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誌社社長、總編輯,現任四川省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詩集《稜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散文集《大地的階梯》《就這樣日益在豐盈》,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有多部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

王安憶

王安憶,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母親為女作家茹誌鵑。她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盛行於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主要著作:《雨,沙沙沙》 《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 《流逝》《小鮑莊》《小城之戀》《錦繡谷之戀》《米妮》等小說集及《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獲茅盾文學獎)等長篇小說。

池莉

池莉,出生於湖北,專業作家,兼任職務有: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主要作品有《池莉文集》七卷(江蘇文藝出版社),長篇小說《來來往往》 《小姐你早》《水與火的纏綿》等,中篇專集《池莉小說精選》《有了快感你就喊》《生活秀》《雲破處》《請柳師孃》等,主要散文集有《怎麼愛你也不夠》《給你一輪親太陽》等。

王朔

王朔,我國著名作家,編劇。1978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長篇小說。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選集》等。他的早期小說與詩歌文學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隊“大雜院”的成長經歷為素材。後來的小說則形成特有風格,對白通俗化又充滿活力,敘述語言則以戲謔、反諷為主,對權威話語和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都有嘲諷。

王小波

王小波,著名作家,生前鮮為人知,死後聲名遠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後,他的作品幾乎全部出版。評論、紀念文章大量湧現,出現了“王小波熱”的文化現象。出版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黑鐵時代》《地久天長》;紀念、評論集有:《浪漫騎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畫傳》。一個嚴肅作家在死後兩年時間裡,如此地被人們閱讀、關注、討論,應該說是十分罕見的,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是非常豐富的,而它所透露出來的一個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為許許多多的人們深深地喜愛著。

韓少功

韓少功,湖南長沙人,中國新時期文學代表作家之一, “尋根文學”的倡導者。曾任《海南紀實》《天涯》雜誌主編、社長。曾為海南省文聯主席。1974年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韓少功文庫》(十卷),含短篇小說《西望茅草地》《歸去來》,中篇小說《爸爸爸》《女女女》《丙崽》,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散文《心想》《完美的假定》等,還有長篇小說《暗示》,譯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作品多次獲得中國內地、臺灣及法國的文學獎項,並且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

李陀

李陀,原名孟克勤,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人,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重擔》《光明在前》《帶五線譜的花環》《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靜靜地飄》,評劇劇本《紅鳳》等。短篇小說《願你聽到這支歌》獲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電影文學劇本《李四光》《沙鷗》,分別獲1979年、1981年文化部優秀電影獎。

鄭義

鄭義,原名鄭光召。1979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楓》,即引起人們注意。發表有中篇小說《老井》《迷霧》《冰河》,電影文學劇本《楓》等。中篇小說《遠村》獲全國第三屆中篇小說獎。《老井》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東京國際電影節獲大獎,男主角的扮演者張藝謀獲最佳男演員獎。

李杭育

李杭育,1957年7月生於杭州,1982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國家一級作家,20世紀80年代初期“尋根派”中體現越文化精神的代表作家,曾當選為杭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創辦過《鴨嘴獸》刊物,現為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授。著有小說集《白櫟樹沙沙響》 (與李慶西合著)、《最後一個漁佬兒》《紅嘴相思鳥》、長篇小說《流浪的土地》等,其中《沙灶遺風》獲1983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流浪的土地》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鄭萬隆

鄭萬隆,河北安次人,北京出版社文藝編輯室副主任,《十月》雜誌副主編,副編審,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6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響水灣》《紙鳥》《渴望》,中短篇小說集《紅葉在山那邊》《當代青年三部曲》《明天行動》《生命的圖騰》等。

陸文夫

陸文夫,生於1928年3月23日,江蘇泰興人。1948年畢業於蘇州中學,同年赴蘇北解放區參加革命。1 955年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1 956年發表短篇小說《小巷深處》-舉成名,但很快被打成右派長期下放農村、工廠勞動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蘇州從事專業創作。後曾任蘇州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在五十年文學生涯中,陸文夫在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獻身》《小販世家》《圍牆》《清高》《美食家》等優秀作品和《小說門外談》等文論集飲譽文壇,其中《美食家》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鄧友梅

鄧友梅,山東平原人。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鄧友梅自選集》(五卷),《京城內外》《煙壺》《散文雜拌》等。《我們的軍長》獲全國第一屆優秀短篇小說獎,《話說陶然亭》獲全國第二屆優秀短篇小說獎,《追趕隊伍的女兵》獲全國第一屆優秀中篇小說獎,《那五》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煙壺》獲全國第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等。

扎西達娃

扎西達娃,藏族,1959年生,四川巴塘人。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創作,代表作品有《西藏,系在皮繩釦上的魂》《西藏,隱秘歲月》等短、中篇小說。他有意識地採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藉助神話傳說、象徵暗示,創造一種魔幻的藝術境界;同時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原則,通過魔幻境界的折射,真實地展現西藏民族處於歷史變革時期的社會生活。

馬原

馬原,1953年出生於遼寧錦州。1982年遼寧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進西藏,任記者、編輯。同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等。當代知名作家,曾是先鋒派的開拓者之一,其著名的敘述圈套開創了中國小說界以形式為內容的風氣,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作者。

劉紹棠

劉紹棠,河北通縣(今北京通州區)人。他的作品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描寫從容自然,結構簡潔完整,鄉土色彩濃郁。著有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山楂村的歌聲》《中秋節》《蛾眉》等,中篇小說《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風》《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長篇小說《春草》《地火》《狼煙》《京門臉子》 《豆棚瓜架雨如絲》等,散文短論集《我與鄉土文學》《我的創作生涯》等,以及《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十二卷。

路遙

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1988年5月25日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

格非

格非,原名劉勇,1964年出生於江蘇丹徒。格非於1986年發表處女作《追憶鳥攸先生》,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從此以“敘述空缺”而聞名於“先鋒作家”之中。而198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更是曾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是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必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格非文集》《慾望的旗幟》《塞壬的歌聲》《人面桃花》等。

方方

方方,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澤縣,生於南京。她著重描寫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況,善於刻畫卑瑣醜陋的病態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點,探索生命的本真意義。語氣中常透露著一種冷嘲和尖刻,在簡潔明快、舒暢淋漓的敘述中蘊含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邃的人生思考。主要代表作:《大篷車上》《十八歲進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嘆》《行雲流水》《祖父在父親心中》《桃花燦爛》《春天來到曇華林》等。

劉震雲

劉震雲,1958年5月生於河南延津。1982年開始發表小說作品。他的作品一以貫之的精神是對小人物或底層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態度的刻畫,對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靜客觀的敘事筆調書寫無聊乏味的日常生活來反諷日常權力關係。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中短篇小說《一地雞毛》《官場》《官人》《塔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