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是在為“知識”本身而付費嗎?

今年的這次疫情,把知識付費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據艾媒網統計的數據,疫情爆發期間,有63.1%的中國用戶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整個知識付費的市場規模,在2020年這將達到392億元。

知識付費其實一直都在,早期的知識付費產品主要是以書籍為主,從2016年開始,知識付費開始多元化,特別是得到的快速崛起,讓這個市場持續升溫。

在我看來,知識付費市場的發展是必然的,而我最關心的是,為知識付費的人,他們是否在這次知識付費的變革浪潮中受益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聊下知識付費的本質,以及作為一個知識產品的用戶,我們如何讓自己收穫最大化。


“知識付費”,是在為“知識”本身而付費嗎?

01.我們為什麼要付費?

我們先來探討下,我們為什麼要付費?

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我們為之付費的是價值。在經濟領域,有一個非常優秀的理論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整個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由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於1817年首次提出。

基於一個僅包括兩個國家和兩種產品的簡單模型,他證明了如果每個國家即便是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絕對生產優勢的國家專門從事自己相對最為擅長的行業,然後通過貿易來獲取所需要的所有其他產品,會獲得很大的好處。

因為比較優勢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專注在自己的優勢領域,比如你是快餐店的老闆,而我是一位律師,我每天早上都會和你買早餐,因為你擁有製造早點的知識,可以提供早餐,所以我為你的知識付費,獲得你的產品。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我自己不能做早餐嗎?

我當然能做,但是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在做早餐這件事情上,你有比較優勢。而作為律師的我去做早餐顯然是不經濟的行為。

相對於自己做早餐,我更願意利用早上的時間多休息一下,即使我有多餘的時間,我更願意把時間花在客戶身上。

因為比較優勢的存在,社會分工產生,每個人都會專注自己的優勢領域,而對於非優勢領域,就用付費來解決。


“知識付費”,是在為“知識”本身而付費嗎?

02.知識付費靠譜嗎?

對於目前很火的知識付費領域,我們為之付費的,也是我們不擅長、不懂的知識。

為知識付費,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從古到今,知識的的供給主要有兩種人,一種叫知識的“發現者”,一種叫知識的“傳遞者”。

發現者負責把世界的未知變成人類的已知,比如古人通過“鑽木取火”發現了生火的技術,一旦發現,就慢慢變成了全人類的財富,通常情況下,它們是免費的。

但是隻有這類人還不夠,還需要第二類人,他們負責把發現的知識,比如牛頓定律,熵增定律變成每個人的認知,他們做的是知識的傳遞。

對於已經發現的知識,我們幾乎都能在互聯網上免費搜索到,比如學校教的知識,但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學校學,甚至付費購買呢?

這就涉及到知識付費的本質了,我們其實不是在為知識本身付費,而是為“知識傳遞”這個過程付費,這個過程我們也稱之為“教育”。

既然我們是為教育付費,我們就可以很好理解,為什麼傳遞同樣的的知識,普通的學校老師和知名大學的教授在收費上,差異會如此之大。

即使是同樣的內容,對於不同人,其價值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水平是有差距的。

所謂認知差距,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存在差異。

認知差距的存在,讓教育變得多樣化,這就導致每個人需要付費的知識產品是不一樣的。

所以,知識付費是相當靠譜,而且非常有必要。

03.我們如何更好地為知識付費

前面的我們談到知識付費的必要性,對於每一個知識付費的用戶,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讓知識更好地為我們所用呢?可以使用以下兩個方法:


“知識付費”,是在為“知識”本身而付費嗎?

1.找出什麼知識值得付費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值得”這兩個字,《認知升級》的作者劉傳在他的書中就提出了三個標準

① 經驗主義:理論必須經得起實證檢驗

比如有很多人遇到問題,就喜歡用塔羅牌來進行占卜,分析愛情、分析事業、分析運勢等。

簡單來說,它就是一種分析工具,但實際上是一種偽科學,不如心理學可靠。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心理學的理論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學對照實驗的基礎上,而對於塔羅牌預測的實證研究,幾乎沒有。

所以從經驗主義的角度看,塔羅牌預測經不起實證驗證,不如心理學。

②實用主義:理論要有實用價值,不實用沒有意義

如果接著用上面的例子,你可能會說塔羅牌雖然沒有什麼實證驗證,但是它對人情緒的疏導,還是有點用的。

確實,用塔羅牌來進行占卜,確實可以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但是它一點也不準確。而心理學則不同,它可以給出準確的分析,並給出一系列有效的方法。

所以,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塔羅牌預測沒有心理學有用。

③可證偽性:可以被證明是錯的。

關於知識值不值的學,我們要考慮的第三個維度就是可證偽性,可證偽性是波普爾(Popper)對科學的劃界,所謂可證偽性,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被證明是錯的。

比如說:“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知識就是可證偽的,只要你找到一隻其他顏色的天鵝,就可以證明這個知識有問題。

但如果有人說“世界上有鬼”,這個就是不可證偽的知識,因為別人永遠可以說鬼就在那裡,只是你看不到。

既然我們要為知識付費,我們不妨從這三個角度去篩選知識。


“知識付費”,是在為“知識”本身而付費嗎?

2.不要成為“知識松鼠”:只囤不用

我們都知道,有一種小動物非常喜歡囤積食物,說的就是松鼠。

在知識付費盛行的這幾年,很多人也當起了“松鼠”,不斷囤積各種知識,美其名曰——為知識付費。

很多人,每次得到新出了一個專欄,買!某大咖新出了一個訓練營,買!

買了很多專欄,卻沒有時間學習,有的只是囤積知識的快感,一步一步成為了“知識松鼠”。

對於知識,只會囤是沒用的,關鍵是要用起來,可以用以下3個方法。

①關聯經驗

《這樣讀書就夠了》的作者趙周老師的RIA便籤讀書法的精髓之一便是:關聯自己的經驗。

對於新學到的一個知識,我們多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道理、這個概念、這個方法論,還能用在其他什麼地方?

百度前副總裁李叫獸就經常用這個方法,說他自己在看書或接觸任意一種信息的時候,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理論,總是要求自己找到5個以上現象來解釋這個理論,以此來訓練自己關聯的能力

① 刻意使用

對於新學到的知識,與工作結合就是最好的實踐,不斷把你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中。

李笑來曾說:“對於知識的學習,一定要用起來,很多有用的東西,之所以最終沒用,是因為壓根沒用過。”

我之前公司經常要設計海報,為了能為公司選出優質的海報,我看了一本書叫《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書中介紹了設計的C、R、A、P(對比、重複、對齊以及鄰近)四個原則,我就是這4個原則對設計師的海報進行挑選。

知識要刻意使用才能記得牢。

② 教會別人

美國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於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結構的概念,在金字塔結構中,教授他人對於知識的留存率是最高的,達到90%。


“知識付費”,是在為“知識”本身而付費嗎?

為什麼教別人有如此好的效果?

首先,在教別人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掌握了,和別人講的時候卻講不出來,這說明自己的還沒完全掌握。

其次,在教別人的過程中,可以強化知識以及知識之間的聯繫。當我們不斷講述內容的時候,其實是在不斷複習我們的知識,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在不斷的重複中,強化了知識間的聯繫。


“知識付費”,是在為“知識”本身而付費嗎?

04.結語

知識付費,對全人類來說,是必要。人類在從未知到已知的路上,需要更多的佈道者,知識付費,可以讓我們走得更快,走得更穩。

知識付費,對每一個學習者來說,更是必要的。因為每次一付費,都是一次認知升級,每一次付費,都是一次改變,每一次付費,都是一次為成長。


我是 ,80後知識獵人,專注知識管理與認知升級。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如何學習,用學習活出100種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