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原創見報稿: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是如何唱紅全國的?


張勤原創見報稿: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是如何唱紅全國的?

該文發表於《湖北廣播電視報》2010年10月21日新聞專刊第4版每週文娛手冊版。 10月17日,記者應邀在漢參加“楚劇《大別山人》暨李道國音樂作品研討會,見到了中國戲曲音樂學會名譽會長,著名作曲家83歲的老人時白林。一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劇中膾炙人口的唱段,廣為傳唱,唱遍了長城內外,響遍了大江南北。那優美動聽的唱腔,如一泓清泉,牽動了億萬人的情思。

張勤原創見報稿: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是如何唱紅全國的?

戲曲音樂改革之路;1954年9月,華東首屆戲曲觀摩大會在上海舉行。安徽黃梅戲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獲得了表演、編劇等多項一等獎。但音樂作曲未能獲獎。回到安徽省之後,省委書記表態:必須音樂改革,要調人。我當時在省文化廳工作,整理了兩本書,一是魯劇音樂,另一本是泗州戲音樂。還在《安徽日報》上發表撰寫了《戲曲音樂改革之路》。文中對黃梅戲音樂改革的見解,引起了文藝界的關注。不久,安徽省文化廳決定把我和王少舫調到省黃梅劇團搞音樂創作,從此,我真正成了黃梅戲的專業音樂工作者。最初嘗試的是移植朝鮮歌劇《春香傳》,讓我和王文治.方紹墀密切合作作曲。省裡要求很明確,移植外國歌劇,可以大膽改革,春節前上演。不久,黃梅戲《春香傳》以其嶄新的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演出連續爆滿四十場。 1955年,我和王文治、葛炎作曲,把黃梅戲《天仙配》搬上銀幕。導演石揮要求,把黃梅戲拍成歌舞故事片,不能拍成舞臺藝術片。進行全面音樂革新,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現在流行國內外的膾炙人口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這段對唱。傳統曲子裡沒有。便將前2句保留傳統樣式,後2句改為男女聲二重唱。借鑑西洋歌劇創作手法創作,伴奏是上海交響樂團。 黃梅戲是中國中部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用當地語言歌唱、唸白,唱腔純樸流暢。講述感人至深愛情故事的《天仙配》是黃梅戲的代表劇目,劇中膾炙人口的唱段,在中國流傳很廣,而這些唱段就是由戲曲音樂家時白林半個世紀前與另一位藝術家共同編創的。從那時起,時白林的名字就與黃梅戲緊緊聯在一起。時白林在藝術創作上喜歡創新,表現出了鮮明的創作個性 ,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1955年,他與別人合作,把黃梅戲《天仙配》搬上銀幕。對原有的唱腔進行改革,首次將歌劇的男女聲二重唱應用於黃梅戲,也就是現在流行國內外的膾炙人口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這段對唱。當時轟動了整個社會,創造了電影觀眾的最高紀錄,在中國掀起了一陣黃梅戲熱。近年,中國戲曲音樂家學會授予時白林“戲曲音樂終身成就獎”,他是中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戲曲作曲家。1954年9月,華東首屆戲曲觀摩大會在上海舉行。安徽黃梅戲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獲得了表演、編劇等多項一等獎。但音樂作曲未能獲獎。恰巧在這時《安徽日報》發表了時白林撰寫的《對改革地方戲音樂的意見》,文中對黃梅戲音樂改革的見解,引起了文藝界的關注。1955年初,安徽省文化部門決定把時白林調到省黃梅劇團搞音樂創作,從此,時白林真正成了黃梅戲的專業音樂工作者。

張勤原創見報稿: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是如何唱紅全國的?

神曲問世:時白林無條件地服從了組織調動,聽從了省文化局領導的安排,說幹就幹,堅決走音樂改革的路。他最初嘗試的是《春香傳》,這是一部從朝鮮移植過來的戲,如果沿用老式曲調和伴奏方法,勢必不倫不類。時白林與民間老藝人王文治以及專業音樂工作者方紹墀密切合作,對全部唱腔進行了以揮寫心境和反悔感情為重點的重新設計。同時,在樂器伴奏配置上,加了大、中、小提琴和單、雙簧管,以及琵琶、楊琴等。從而使傳統黃梅戲的伴奏方法呈現出多層次、立體化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把在音樂學院學習的系統理論知識,用於戲劇音樂的實踐,伴奏及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混合編制的樂隊。唱腔除了旋律上的創新外,還借鑑運用了齊唱、合唱等形式,首次運用了西洋和民族的“珠聯璧合”,從而取得了整齊和諧的藝術效果。一石投下水波盪漾,黃梅戲《春香傳》以其嶄新的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在慶祝江淮大戲院落成典禮上,演出連續爆滿四十場,邁開了艱難而又值得慶賀的戲劇音樂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時白林在戲劇音樂創新上取得初步成效的第一步。

張勤原創見報稿: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是如何唱紅全國的?

藝貴出新:時白林在藝術上富於革新進取,許多黃梅戲藝術工作者都讚美時白林的“新套路”。時白林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表現出了鮮明的創作個性,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1955年,他和王文治、葛炎合作,把黃梅戲《天仙配》搬上銀幕。對原有的唱腔進行改革,首次將歌劇的男女聲二重唱應用於黃梅戲。也就是現在流行國內外的膾炙人口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這段對唱。當時轟動了整個社會,創造了電影觀眾的最高紀錄。灌製唱片發行量居全國第一,唱腔選段的發行突破萬冊。一個地方劇種,能有如此影響,在我國戲劇史上是少有的。時白林以科學的態度處理傳統音樂,對黃梅戲藝術既能鑽進去,也能出得來,既繼承傳統又融入現代技術。他根據電影藝術的特點,大膽取消了戲曲音樂伴奏必不可少的板鼓,這是一個新嘗試。 注:圖一為作者與時白林老師在一起,圖二為時白林老師墨寶,圖三為會議現場、圖四為楚劇“大別山人”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