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作者 〡周梵 編輯 〡孟孟 圖片選自《流浪地球》

1

作為的原著粉,在去年知道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的消息就很期待,同時也很忐忑。

所有的原著粉大概都有這種心情吧,就像一個少女等著和心愛的少年郎見面,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

況且這麼宏大的科幻主題更是極難駕馭,和好萊塢的駕輕就熟相比中國在科幻電影上仍舊處於起步階段,失敗的電影改編毀經典的例子也不少。

在幾個月前看到了的劇照和宣傳片,多少放下心來,至少在特效和場景上已經很接近讀者心中的在"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中地球的景象了。

大年初一就去看了Imx巨幕廳,在特效技術上呈現出現階段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水平,很多場面震撼到我了,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不為過,但用"經典"、"偉大"這樣的詞來形容著實遠遠達不到。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編劇在改編中基本只保留了流浪地球這個概念的設定,其他的情結做了大幅的刪改。基本完全拿掉了大劉在原著中都透露出舊有社會道德消解的末世生活的描寫和對人性的反思反諷,飛船派和地球派兩派持續幾百年的分歧和戰爭、最後處決地球派領導人……

這些內容肯定會引發更多的思考,把這部電影帶向偉大的可能性更大。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然而我也能理解,這樣做確實也要承擔更大的風險,一個投資巨大的商業片對市場做出些妥協,決定把劇情的落腳點放在家庭、親情和希望這些更容易被目前中國大眾接受的立意上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家庭是物種文化的最小細胞,從中也是可以以小見大的。

然而這個改編最大的缺陷就是拿掉了原著中宏大的視野和對人性的思考,卻沒有補上對人物、情感更為豐富細膩的刻畫。

描寫細膩的情感和刻畫鮮活的人物不是大劉的強項,透過宏大的視野,引發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對人性陰暗面的深刻反思才是。

抽走了原著中的支撐點,又沒有補上新的支點,結果導致所有的角色都是扁平的。

看完後沒有任何一個角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個人都是面目模糊的。你不會覺得是一群鮮活的人物推動著劇情在走,因為這個人是這樣的性格,所以劇情必須這樣發展。

就像當年有個讀者給托爾斯泰寫信說,“可不可以不要讓安娜卡列尼娜死掉?”托爾斯泰回信說“她非要死,我也沒辦法”,因為這樣性格的人物一定會說這樣的話,幹這樣的事。

而有些作品裡的人物是為了完成劇情的發展而存在的,觀眾不明白為什麼他要這麼幹,為什麼要憤怒,為什麼要離開,角色的反應變得莫名其妙,最後只能解釋為:沒辦法,導演讓他死,導演讓他離開。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2

接下來的內容有大量劇透,沒看過電影的朋友請收藏後迅速撤離。

---------我是有劇透內容的分割線---------

劉啟(屈楚蕭扮演)的爸爸劉培強(吳京扮演)作為空間站的航天員二十年沒回家,爸爸要回家了,兒子拉上妹妹離家出走,出走的理由是為了不見到爸爸,這個行為之下支持的情感是對父親巨大的憤怒怨恨,那這個怨恨到底來自於哪裡?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因為爸爸做了決定放棄了媽媽治療,讓媽媽安樂死?還是爸爸離開他二十年不管不顧?影片裡的交代是十分模糊粗糙的,觀眾無法理解這個恨意,那麼劉啟的不想見父親而離家出走的行為就十分莫名其妙,而最後父親犧牲之前和兒子在電話裡的和解也就必然變得寡淡且例行公事一般了。

男主角設定為一個拯救了地球的年輕人,但在影片全程這個人物是沒有任何成長的,整個過程唯一的情緒就是憤怒,對父親的、對救援隊長的。再無其他豐富的情感。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從獨自上路到最後拯救地球,所有過程都發生的那麼順利,所有的情節的偶然發生和任務完成都是因為強大的主角光環,所以一路運氣好到爆。

不僅是劉啟,吳京扮演的劉啟的父親劉培強這個角色也是同樣單調呆板。

最後他做了犧牲自己和航空站的決定。在聯合政府總指揮的質疑下,他堅定的說"沒有人類的文明是沒有意義的"。然後就義無反顧的啟動飛船去行動了,最後任務成功,拯救了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

這樣的劇情和臺詞放在如此宏大的設定下實在顯得太過蒼白單薄了。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這就是這部電影遠遠稱不上偉大的原因,每個人在自己做決定時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堅定不移。

地球上的人類是人類,飛船上在休眠的宇航員不也是人類嗎?

那要多少數量的人類才算有意義呢?

這裡面是不是必須有自己的孩子才算有意義呢?

這個意義到底是對人類的意義還是你個人的意義呢?

那些裝載在“領航者”號的航天飛船上的千萬份的植物和動物的基因樣本是不是唯一存留的樣本?駕駛著空間站撞向木星這個決定是不是把地球上所有的物種生命帶入到從宇宙中徹底抹去,萬劫不復的境地,這個冒險到底值不值得?

如果在現場有另一個宇航員能犀利的質問劉培強,而劉培強開始反思自己打算犧牲自己幫助兒子和隊員們完成救援任務,這份巨大的無私背後是不是隱藏了同樣程度自私的呢?

如果他在做最後決定之前,出現一絲彷徨或自我反思,那麼這個人物和劇情立刻就豐滿起來了。這部電影的深度立刻就會不同了。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3

沒有什麼決策在一開始制定的時候就能確定未來一定會成功,再強大的人都會在某個時刻經歷內心的掙扎和彷徨,承認無論多麼強大的控制力,未來的結果都無法徹底掌控。

承認這種不確定,面對在宇宙面前人類的無力和渺小感,承認內心的懷疑和恐懼,最後依然超越這些做出的決定,我們才稱其為勇氣。

否則只是莽撞和自負。

每一種決策後面都有一種價值觀的推動,不計代價救援地球上現存的人類是一種價值取向,保留航空站上的現存人類和地球生物的基因樣本,尋找新的棲息地延續"火種"也是一種價值取向。

偉大的作品中都有一個共性,在這其中能呈現出人性中的矛盾與掙扎,能給出更多元的視角。透過不同的角色向觀眾展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不會急不可耐的標榜某種價值觀對錯高低。

而是賦予角色以複雜的面向,好人有狹隘衝動的一面,壞人也有柔情擔當的一面,通過這些多維的呈現,讓觀眾讀者暫時離開忙碌日常生活,去參與到那些被瑣碎生活覆蓋掉的,生命中更為深層的思考中。

無論如何那些已經開始行動的人總是值得尊敬的,郭帆憑著一腔熱血和對科幻的熱愛啃了這個硬骨頭,即使一開始是笨拙漏洞百出的,但是從邁出第一步開始,成長就開始了,也會有更多優秀成熟的作品跟隨而來。

甚至在未來的某一天,真的會出現擔得起"偉大"二字的科幻作品來自中國製作。

而我認為一部偉大的電影作品的產生,這不僅僅是電影人需要進步,也是中國本土觀眾需要共同成長的,看到失望的電影,不是隻發洩情緒,各種吐槽。

也不需要仗著支持國產的口號,不盡的溢美之辭,過度保護,抗拒一切質疑的聲音。中正理性的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也是觀眾的責任。

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有水準的觀眾準備好了有水準的作品才會誕生。不同的群體意識形態自然會創造出與之匹配的文化作品。

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

結束語:

在P.E.T.父母效能訓練全國督導,安心老師(P.E.T.工作坊聯繫13566596163),曾經分享過她是如何練習傾聽的,就是在生活中去傾聽任何你能接觸到的東西。

她不僅傾聽她的孩子,家人,朋友,保姆,還會傾聽路邊乞丐,甚至傾聽一隻蜜蜂,一朵花。

當你真正用心時,你可以傾聽任何東西,當然也包括一個電影中的角色,即使這個角色沒有那麼豐滿。

比如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對《流浪地球》中角色的傾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