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摘11)

第十一章 吸引與親密:喜歡他人與愛他人

亞里士多德將人稱為“社會性動物”,確實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

我們確實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歸屬某一群體。當我們有所歸屬時,我們會更加健康和快樂,滿足歸屬需要,並於另外兩種人類需求(自主感和能力感)保持平衡,通常就會帶來深深的幸福感,幸福感就是感覺與人有聯結,自由以及有能力

不認為朋友是你最喜歡的人,他們可能僅僅是近在眼前的人

——皮特丶烏斯蒂諾夫爵士

接近性——大多數人的婚姻對象是那些居住在相同小區,或同一個公司或單位工作,或曾在同一個班裡上過課的人,近距離使人們感到親近,人們經常與熟悉的同事親近,有時還會相愛

浪漫的愛情常常更像雛鴨的印刻,只要是經常與我們在一起,我們會愛上幾乎是任何一個與自己有著大致相同人格特徵並且會回報我們感情的人

接近性能使人們發現共性並交換回報,更重要的是僅僅對相互交往的預期就可以引發喜歡,對與一個人的約會也能促進喜歡,預期的喜歡——期望某人是令人喜愛和容易相處的——能增加與建立互惠關係的機會

熟悉不會導致輕視,熟悉誘發了喜歡

情緒相比思維更具有即時性,情緒半獨立於思維(情感可以先於認知)

人總是喜歡自我感覺良好,而且一般來說,我們都是這個樣子,我們不但有一種自我服務傾向,而且還有那種固有的自我中心:我們喜歡與自己相關的事物

智慧的人們並不在意諸如美貌之類的外在特徵,他們知道“美麗紮根於內心深處”而且“你不可以通過封面來判斷一本書的好壞”但要說外表不重要,其實那只是我們拒絕承認現實對我們的影響的又一個例證而已

女人傾向於因性格而愛上男人,男人傾向於外表而愛上女人,預期的吸引力對男性和女性同樣重要

愛情只不過是一種讓雙方感到滿意的交換,雙方在權衡了各自價值後,都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主要東西

——埃裡克丶弗洛姆

人們一般與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結成伴侶——匹配現象

研究表明:人們存在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既美就是好的

我們說吸引力很重要,是在假設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不是說任何時候外表吸引力都比其他任何特質重要,吸引力可能對第一印象影響力最大

外表有吸引力的個體,也往往更受歡迎,更外向,更具典型的性別特徵

吸引力指的是無論何時何地人們所發現的具有吸引性的特徵

我們被原始的吸引力所驅動,就像吃飯和呼吸一樣,吸引力和婚配對我們來說是如此重要,它不可能歸結於文化的偶然現象

丈夫和妻子的相似性越大,他們就越幸福,越不可能離婚

當某人的態度與你自己的越相似時,你就會越喜歡他,相似性產生了喜愛、滿足感

我們有一種偏好——錯誤的一致性偏好——傾向於認為別人與我們擁有同樣的態度

喜歡通常是相互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影響我們最初為誰所吸引,而相似性會影響長期的吸引

一點點不確性也能讓人燃起渴望,某人可能更喜歡你,但你不太確定,這種情況你往往更會對他念念不忘,覺得他很有吸引力

吸引獎賞理論:我們喜歡那些回報我們或與我們的回報有關的人

如果你希望維繫與伴侶的關係,那麼你和你的伴侶都要繼續把你們的關係跟美好的事物聯繫起來


斯滕伯格的愛情三成分理論:親密(喜愛)


浪漫的愛 相伴之愛

(親密+激情) (親密+承諾)


激情(迷戀) 愚昧之愛(激情+承諾) 承諾(空愛)

激情之愛=慾望+依戀

激情之愛:是情緒的令人興奮的強烈的愛(強烈渴望和對方在一起的狀態)

任何一種既定的生理狀態最終都可以被歸結於某種情緒,究竟被歸結於哪一種情緒取決於我們對這種喚醒狀態如何歸因

當處於興奮狀態的男性對女性作出反應時,他們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些生物喚醒歸因於這位女性

我們總是傾向於大多人會和自己有相同感受和想法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墜入情網,男性似乎更難從一段感情中解脫出來,而且相比於女性男性更不會輕易結束一段即將邁入婚姻的愛情關係

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多的注重友誼中的親密感,也會更多的關心他們的伴侶,男性比女性更多的想到戀愛中的嬉戲以及性方面

相伴之愛;如果一段親密的感情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那麼它就會最終成為一種穩固而溫馨的愛情,與激情之愛不同相伴之愛可以持續一生

激情隨著時間而冷卻,而其他一些因素的重要性卻隨之增強,比如共有的價值觀

馬克吐溫說:沒有一個人會真正理解愛情,直至他們維持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上的婚姻之後

愛情是一種生物性驅使,我們是社會性動物,註定要和他人聯繫在一起

所有的愛,依戀中都有一些共有的元素:雙方的理解,提供和接受支持,重視並享受和相愛的人在一起,然而激情之愛似乎還有一些額外的特徵;身體上的親暱,排他性的期待以及對愛人的強烈迷戀

安全性依戀的成員很容易和別人接近,並且不會由於對比人太過於依賴或被拋棄而感到煩惱,這樣的戀人也會在安全的以及忠誠的相互關係中享受性愛,而且他們的關係趨於令人滿意,和持久的狀態

迴避型依戀:這種類型的成人很少投入親密關係,而且更傾向於擺脫這種關係,他們更容易涉足沒有愛情,只有性關係的一夜情

不安全依戀:焦慮矛盾性的個體,缺乏信任感,因此表現出較強的佔有慾和妒忌心,他們可能經常反覆的與同一人出現情感破裂的情況

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呢?就是人們在幾乎得不到回報的時候也會去幫助朋友,當人們看到自己的夥伴犧牲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的彼此信任就會有所增長,不斤斤計較是友誼的標準

直覺到不公平會導致婚姻緊張,而這又進一步加強不公平感

自我表露,隨著相互關係的深入和發展,自我表露的伴侶會越來越多的向對方展現自我,他們彼此的瞭解越發深入,直到一個適當的水平為止

表露互惠,一個人的自我表露會引發對方的自我表露

什麼是朋友?我來告訴你吧,那就是一個能讓你做自己的人

——弗蘭克丶克萊爾《友誼的定義》

女性比男性更願意表露自己的恐懼和弱點,女性表達自己,男性壓抑自己

愛情的精髓——兩個自我相互聯繫相互傾訴,從而相互認同;兩個自我各保持其個性,但又共享很多活動,為彼此的相同之處而感到愉悅並相互支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年輕的時候我曾發誓,找不到理想的女性絕不結婚,後來我找到了她,不過,唉,她也正在等待自己理想的男性

——法國政治家 羅伯特丶舒曼

若要預測一種文化中的離婚率,最好是瞭解這種文化的價值觀,相對於集體主義文化(在那裡愛情意味著承擔責任,人們在意的是別人會怎樣說)在個人主義文化中(在那裡愛情是一種感覺,人們在意的是我自己感覺如何)中有更多人離婚,而個人主義者結婚是“為了彼此相愛”而集體主義者更多是為了生活而結婚

陶醉於一時激情所作出的長相廝守的決定是愚蠢的,基於穩定的友誼以及相近的背景、興趣、習慣和價值觀選擇伴侶會比較好

健康的婚姻不見得沒有衝突,而是夫妻雙方能夠調和差異,並且他們的情感能夠勝過相互的指責

真正預測婚姻危機的因素是冷漠、希望破滅和無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