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2010年左右,有一個叫劉美松的詩人靠著打欠條遊遍中國,從北極村漠河到雪域高原川藏線,行程長達28510公里。劉美松從深圳出發,走了30多個省市,打了222張欠條,賒賬總額為4.8萬元。漫漫路途,除了遇暴雪、戈壁灘爆胎、車陷泥潭等客觀困難外,冷遇、不解、懷疑,“信用危機”一直與他相伴而行。他說:“這趟不是為了看風景,而是為了看世態人心。用這一百天的時間創造了一個奇蹟:一個身無分文的人,靠誠信支撐完成旅途。” 一個誠信力量的推動者,信用時代的開拓者。另外,他還留下了一本書。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劉美松

四年後,網絡信用時代的大幕拉開。2014年2月,白條在京東商城上線,新的信用生活模式已經開始誕生。2015年01月28,芝麻信用評分正式上線,成為行業創新典範。2015年4月,螞蟻花唄正式上線,用於在天貓、淘寶上購物,受到受到了廣大消費者,尤其是80、90後消費者的喜愛。2018年1月30日,騰訊信用全國公測開啟。信用在逐漸形成網絡化,消費行為到信用再到消費的循環圈已經建立,消費文化下不再是緩解燃眉之急的打白條,而是形成了新的消費文化,改變著社會行為。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提前消費、透支消費、分期付款,都是基於個人信用和社會信用的完善體系上。賒銷賒購是賣方為了促銷商品、佔有市場、維繫客戶關係及促進競爭的一種財務手段,並著實給購買者帶來了較大的便利和實惠。卡爾·波蘭尼《大轉型》一書中寫到“人類經濟通常都潛藏於人類的社會關係當中……經濟體系嵌入於社會關係。”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中國古代的信用歷史

在西漢時期的“子錢”就是信用借貸的雛形,“子錢”相當於我們現今所說利息,而當時放子錢的人被稱為子錢家。七國之亂時,猶豫戰爭因素,子錢家不敢貿然出借,只有無鹽氏放出貸款,戰後收息十倍,富甲一方。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佛教興盛導致寺院經濟發達,僧尼會將閒餘的錢貸出,成為了社會中信用網絡核心。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最早當鋪就是由當寺院創立的。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南北朝時期的寺院經濟

唐宋時期的“質庫”已經發展成為獨立金融機構,“質”即“質押”之意。這種形式完全受到國家承認與支持,武則天的親戚帶頭開質庫。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舊時的當鋪

到了明清時期,除了當鋪,還出現賬局、錢鋪、錢莊等放貸機構,是富人理想的投資場所,兼有兌換貨幣、吸收存款的功能。明清中葉銀錢並行,匯兌又興起,取款憑證叫會票,專營匯兌業務的叫票號。可惜的是,這些傳統的金融機構始終未跨進一步,成為近代銀行。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鄉村小販

在廣闊的鄉土社會,不論是比較富裕的村民還是經濟狀況欠佳的村民,皆有賒賬的經歷,賒賬每天都會在基層社會中上演。“農資市場中幾乎沒有不賒賬的”,這是經銷商對農戶賒賬情況的地方性話語。賒賬已經成為嵌入到農民日常生活和生產系統,得到村民的在地化認可,最終成為農民世界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賒賬的出現是鄉村社會應對純市場經濟行為的一種變通策略。


西方信用卡發展歷程

1、萌芽階段

信用卡出現於19世紀80年代的英國服裝業,之後旅遊、商業相繼使用。這時期的信用卡僅能進行短期的商業賒借,不能長期拖欠,沒有授信額度。這是最早的具有信用卡雛形的卡片。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2、產生階段

20世紀50年代,美國商人弗蘭克·麥克納馬拉為避免用餐時未帶現金尷尬局面,由此萌生創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他與好友施奈德合作在紐約創立了“大來俱樂部”(Diners Club),向會員提供能夠證明其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會員憑卡可到指定餐廳記賬消費。由此產生了最早的信用卡。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3、信用卡金融機構

19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國民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首先發行銀行信用卡,成為世界上首家發行信用卡的銀行。1959年,美國的美洲銀行在加利福尼亞州發行美洲銀行卡。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4、快速發展階段

隨著銀行的陸續加入信用卡業務,到20世紀60年代銀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並得到迅速發展。信用卡開始在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地區被率先推廣和盛行。經過50多年的發展,信用卡已在全球95%以上的國家推廣使用。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如今,當代社會已經基本建立起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徵信系統基本覆蓋了所有放貸機構、每一個有信用活動的企業和個人,已經成為金融、經濟領域重要的基礎設施,我國徵信系統建設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了世界銀行等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整體而言,我國的企業和個人徵信體系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信用生活在方便我們的同時,也會給當下新新人類來帶來“幸福的煩惱”。花唄透支、借唄透支、信用卡透支,還有唯品花、微粒貸、京東白條,無盡的消費慾望下,“剁”手不停,我們變得“一貧如洗”。


花唄、白條!論從“賒賬”文化到信用支付

無抵押貸款、零息貸款和只要一張身份證就能過審的網絡貸款,這些都是當下新新人群入不敷出時的“救命稻草”。也許,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哪天早上醒來時,“發現所有債務數字清零了,一切重新開始”。



參考文章:

《90後的老年生活,還花唄還借唄還信用卡,人均負債率已超12萬!》,搜狐網,2018-12-04

《金融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研究:以我國徵信系統為例》,金融研究,2016,(2)

《科普信用卡發展史知多少?》,我愛卡網,2018-7-27

《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意義 》,搜狐網,2018-07-30

《“互嵌”:市場規則與基層社會——基於農資“賒賬”現象的社會學探討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