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解》 第二十六章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解》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憨山大師·解經

此誡君人者當知輕重動靜,欲其保身重命之意也。

然“重”字指身,“輕”字指身外之物,即功名富貴。“靜”字指性命,“躁”字指嗜慾之情。意謂身為生本,固當重者;彼功名利祿,聲色貨利,乃身外之物,固當輕者。且彼外物必因身而後有,故重為輕之根。性為形本,固至靜者;彼馳騁狂躁,甘心物慾,出於好尚之情者,彼必由性而發,故靜為躁之君。世人不知輕重,故忘身徇物,戕生於名利之間;不達動靜,故傷性失真,馳情於嗜慾之境。

惟聖人不然,雖終日行而不離輜重。輜重,兵車所載糧食者也。兵行而糧食在後,乃大軍之司命,雖千里遠行,深入敵國,戒其擄掠,三軍不致鼓躁以取敗者,賴其所保輜重也。聖人遊行生死畏途,不因貪位慕祿,馳情物慾,而取戕生傷性之害者,以其所保身心性命為重也,故曰“不離輜重”。縱使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之榮觀,但恬澹燕處,超然物慾之表,此其堯舜有天下而不與也。

奈何後之人主,沉暝荒淫於聲色貨利之間,戕生傷性而不悟,是以物為重而身為輕也,故曰“身輕天下”。奈何者,怪嘆之詞。物重則損生,故曰“輕則失根”;欲極則傷性,故曰“躁則失君”。君,謂性也。

莊子《養生》《讓王》,蓋釋此篇之意。子由本雲“輕則失臣”,然“臣”字蓋亦指身而言。《齊物》以身為臣妾,以性為真君,源出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