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他其實關心的是這個

小孩子到了一定階段,都會開始提問題,各種以"為什麼"為開頭的問題分分鐘把爸爸媽媽逼到抓狂。

為什麼我們家的電視不如小明家的大?我們家是不是很窮?

為什麼會有貧窮和富有的差別?

我為什麼必須上學?爸爸媽媽為什麼要去工作?

為什麼有男孩和女孩?

我是從哪兒來的?

人為什麼要活著,天堂不是很美好嗎?

……

這些問題,可以讓我們產生諸如荒謬、煩躁、尷尬、無聊、無措等等,諸多感受,然而很少有家長意識到,從這一刻起,我們要開始給孩子有意識地進行哲學啟蒙了。因為透過這些問題,孩子真正表達的是:"我開始關心生命,試著思考這個世界了!"

當孩子問:

然而,面對"我是從哪兒來的?"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卻只是用"你還小,長大就知道了"敷衍了事。如果不幸被問到"我們家是不是很窮?",有些家長甚至會比哭窮和打腫臉充胖子更加簡單粗暴:"別搗亂,一邊玩去!"

爸爸媽媽們未曾想到,此刻孩子真正意識到的是這個世界並不一定公平,他開始思考:我為什麼存在?我家為什麼是這樣子的?富裕的家庭看上去好像更開心、更優秀,那我呢?我要怎麼做,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把這些問題晾在一邊也"對",因為過幾次之後孩子確實會放棄提問,家長的壓力瞬間消失。然而,藉此機會跟孩子好好討論人生,幫助他們建立最初的人生觀、世界觀,維護孩子原初的反思力、求知慾,找到他們獨立思考的方式,難道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當人工智能的時代來臨,你會發現無論自己擁有多豐富的知識、精巧的技能,都面臨著被機器取代的危險。而真正能體現出個人價值的地方,變成了看待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方式,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力、洞察力、體驗力,以及講故事的能力……說到底就是可以讓知識與技能歷久彌新,不斷創新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都離不開哲學素養的訓練。

哲學教育,鍛鍊思考能力

哲學的內核,其實是一種反思精神:保持獨立思考,不盲從,不偏信。簡單來說,當孩子看到一個問題,覺得答案可能是這樣的,接下來,他還會忍不住再往後想一步——真的是這樣嗎——批判性思維與邏輯素養就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來了。

舉個例子。

當孩子指著書中的一幅畫問:"為什麼天上的星星會掉下來?"

當孩子問:

這個時候,敷衍當然不對,然而直接告訴他正確答案也欠妥,因為這會讓孩子產生"我等著大人思考就夠了"的概念。我們需要引導孩子一起參與,可以跟他說:"我們來交換答案,你給我一個答案,我也告訴你一個答案。"

無論孩子給出怎樣的答案,都不要輕易下結論,也許他會說:"有一些隱形的小人在用星星玩彈珠遊戲。"我們不要急著做出判斷,而是接著問他:"你見過這些隱形小人嗎?怎麼知道他是存在的呢?"

當我們把思考的權力還給孩子之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並且對答案進行反思、發散的習慣,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建立。

哲學教育,也是道德啟迪

康德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中曾經提到:"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我們不講太多複雜的哲學理論,單論日常生活中的善惡是非,其實就是哲學討論的問題之一。

當孩子問:

在中國當代哲學家周國平的一本書《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中,就結合當下的社會情況,進行了討論:

"這些年來,諸如群眾袖手旁觀歹徒作惡、路遇事故見死不救一類的現象屢見報道,關於國人道德水平急劇下降的嘆息亦不絕於耳。

可是,仔細想想,在我認識的人裡,善良的人仍是大多數,而且他們對於現在的社會風氣也是很不滿意的。推己及人,我相信別人同樣會發現自己所認識的人裡好人佔多數。那麼,合在一起,好人怎麼就越來越少了呢?

一個判斷:大多數人仍然是善良的,但是,他們的善良只敢對自己瞭解的人表現出來,一旦置身於自己不瞭解的人群中就不敢善良了。"

同樣在這本書中,他繼續反思:我們會發現,有時候我們自以為善良的舉措,並不一定讓周圍的人感受到善意。

"在實際生活中,更多的紛爭的確起於強求別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觀點、立場等等。

大至在信仰問題上,試圖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種教義統一天下,甚至不惜為此發動戰爭。小至在思維方式上,在生活習慣上,在藝術欣賞上,在文學批評上,人們很容易以自己所是為是,斥別人所是為非。

即使在一個家庭的內部,夫婦間改造對方趣味的鬥爭也是屢見不鮮的。"

像這樣,從小引導孩子對周遭發生的事情進行反思,看到什麼樣的情況,都不要流於表面,而是往深想幾步,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

哲學並不複雜,每個孩子都擁有天然的哲學思維

成年人總是站在過來人的角度上,仗著自己多幾十年的生活,總是說孩子這也不懂、那也不懂,不要搗亂礙事。然而很少有人發現,者明明就是一場赤裸裸的倚老賣老偷換概念,與成年人相比,小孩子欠缺的只是知識經驗,並不是思考和討論的能力。

正如文章開頭所寫:

— 我是從哪兒來的?

— 你還小,不懂,長大了就知道了……

可是當我們長大了,真的比小時候更瞭解這些問題了麼?

孩子雖然缺少經驗,但他們從不缺少思考和討論事物的能力。而且,小孩子問出的那些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往往更接近哲學討論。

給孩子進行哲學教育,並不是告訴他們蘇格拉底、柏拉圖、尼采、康德做了什麼,而是要引導他們對世界產生自己的理解,走向思想的自由。

當孩子問:

周國平就曾多次表示:"我深信兒童與哲學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性,和大多數成人相比,孩子離哲學要近得多。"雖然孩子們不知道什麼是哲學,但他們在不經意間說出的話,卻往往引人深思。

在他的一本書《做一個有夢想的人》中,講到這樣一段話:

"一個五歲的男孩看見指南針不停轉動,最後總是指向同一個方向。他心中頓時充滿驚奇:沒有一隻手去撥動,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從這個時刻起,他相信事物中一定藏著某種秘密,等待著他去發現。愛因斯坦之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從這個時刻開始的。

當孩子問:

假如每個孩子生命中的這個時刻在日後都能延續下去,成為真正的起點,人類會擁有多少托爾斯泰、愛因斯坦、海德格爾啊。"

"好奇心覺醒的時刻"是每個孩子都會擁有的珍貴瞬間,如何幫助他們維持這個瞬間,並逐漸發展成哲學思辨能力,是每一位家長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本《做一個有夢想的人》收錄在《周國平少年哲學智慧書》系列中,而周國平的這一系列新書,就是專為青少年打造的哲思經典。在這套書中,面對孩子小腦瓜裡那些看似簡單,但大人們卻很難回答的問題,周國平給出了他的"答案"。

當孩子問:

如何看待自我與朋友、個性與榜樣、明星與名人、上名校、考高分、找到自己的責任……這套《周國平少年哲學智慧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深奧的哲學思考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也正是希望可以給中國孩子提供一套新的思考方式,帶領孩子換個視角理解世界、理解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