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新類型"電影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如果能夠開創一個新的類型,就是最大的成功。——吳京


吳京:用生命攀登“新類型”電影

1993年的某一天,一位手持大哥大的土豪走進西四一家服裝店。

店主是一個十九歲、眉清目秀的小夥子。

土豪漫不經心地指著一條褲子問,“小子,這褲子多少錢?”

店主瞟了一眼土豪,說,“這個你別問了,挺貴的,您也買不起。”

土豪拿著板磚式的大哥大,指著小夥子問,“哎,你說的什麼話,誰買不起啊?”

店主頭也沒抬一下,隨口一說,“一條九百八。您買麼?”

土豪心裡一驚,疑惑地問:“什麼破褲子還要九百八?”

店主解釋,“出口轉內銷,外貿產品,銷往意大利的。”

這三條有關褲子的描述,把產品的賣點揭示得淋漓盡致,勾起了土豪的購買慾望。

土豪用手摸了摸褲子,搖了搖頭:“還是太貴了!”

店主聽出了土豪的言外之意,不動聲色地說,“八百八,要不您拿走,要不你也別說了!”

土豪豪爽地扔下象徵吉利的八百八,包好褲子走了。

褲子進價多少?九塊。價格翻了近百倍,利潤高的令人瞠目結舌。

這個店主名叫吳京。沒錯,他就是當下最受歡迎的演員吳京。

當年,吳京練武術太拼命,弄得一身傷痛,不得已從冠軍班調到運動班。

雖然小小年紀,但他是一個內心驕傲的人,要麼就做到極致,要麼就不做。

得過且過,碌碌無為,不是他的風格。所以就有了這一段賣服裝的經歷。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吳京在央視《開講啦》講述了這段故事。他在節目中動情地說,“賣服裝賺錢之後有點小得意,但逐漸失去了方向。”

這個時候電影選擇了他。從此,服裝界少了一匹黑馬,電影界卻升起了一顆新星。

1、重新定位吳京

國慶節的前一天,吳京主演的登山電影《攀登者》正式上畫。

在此之前,登山題材的電影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

有記者問他,如果《攀登者》要是票房失利了怎麼辦?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吳京回答是:

我贏了一個過程,

一個新的類型,沒有人做過,

這種經歷只有少數人有,這才是最大的財富。

在今年大熱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上映前,有記者問了同樣的問題。

吳京說了這樣一句話:

即使拍爛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其實,我們已經成功了,

因為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製作,

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這兩年,吳京是票房錦鯉,主演什麼電影,什麼電影就火得一塌糊塗。

運氣好,挑片毒,人氣高,難道憑一句“嘗試新類型”,就能解釋這一現象?當然不是。

電影,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化產品。

本質上,它和化妝品、服裝、傢俱等傳統行業沒有什麼區別。

該有的營銷三部曲——激發慾望、產生購買、引發口碑——一部也不能少。

定位大師特勞特告訴我們,要“佔領消費者的第一心智”。

在電影界,尤其講究“第一心智”——也就是吳京口中的“電影類型”。

我們來看看吳京嘗試了哪些新的電影類型: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戰狼》,動作軍事第一片;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片的新高度;

《攀登者》,中國首部登山大片。

可以說在中國,沒有誰比吳京更願意去嘗試新的電影類型。

同樣是武打明星,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前輩更願意在自己熟悉的電影類型裡當王者。

更加年輕的吳京,卻敢於冒著巨大的風險嘗試新的電影類型:

“我只要踏出這一步,我就成功了。我還不怕失敗,不怕重頭再來。”

從小就有經商頭腦的吳京認定,只有新類型,才有產生爆款的可能。

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讓青春片風靡一時,無人出其右;

陳思成的《唐人街探案》是懸疑喜劇片的奠基者,票房屢創新高;

甯浩的《瘋狂的石頭》探索出了一條黑色喜劇的新路;

《畫皮》開闢了東方新魔幻的類型符號。

這些電影的爆紅,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吳京不惜抵押房子All in《戰狼Ⅱ》,就是基於對”動作軍事“這一新類型片的判斷。

如果說成龍開創了動作喜劇的先河,那麼《戰狼Ⅱ》則創造了動作軍事片的新高度。

類型,相當於電影的定位。它清晰地定義了觀眾以及市場。

電影中的笑點、淚點和燃點,都是精算出來的產物。

在好萊塢的劇本範式中,開場五分鐘內就要把主題帶出來,十分鐘左右展示主角的缺點,十二分鐘出現劇情轉折點等等,都有著精確到秒的計算。

在娛樂行業摸爬滾打二十多年的吳京,深諳此道。

尤其年過不惑之後,吳京對電影這門商業看得更加透徹。

一方面,吳京是感性的,他不斷地客串在爛片中,還人情債。

另一方,吳京卻是理性的,他陸續主演不同的新類型電影。

事實證明,吳京的選擇是正確的。前者幫他贏得圈內好人緣,後者幫他創造票房神話。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他所主演並投資的兩部電影開創了歷史:《戰狼Ⅱ》票房56.8億元,《流浪地球》票房46.55億元。

這兩部影片完美地將商業與藝術結合,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細分市場。

有人說吳京做的愛國生意,這樣看吳京太淺薄了。

吳京主演並投資的幾部電影,包括《攀登者》在內,都有“燃”的特性。

縱觀最近幾年的爆款電影,不少跟“燃”有關。

《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生》、《摔跤吧!爸爸》等都是超級“燃”片。

其實,如果看我們早期吳京的電影,如《西風烈》、《男兒本色》等,皆有“燃”特徵。

熱血,但不狗血;激情,但不煽情。這是“燃”片的共同特徵。

在功夫片的江湖中,吳京要創造新電影類型,“燃”是最佳的路徑。

以“燃”為內核,不斷開創新的電影類型,這就是冒險家吳京的成功之道。

提到燃爆的電影,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吳京,而不是成龍、李連杰、甄子丹。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用營銷的專業語言來說,吳京用“燃”搶佔了觀眾的第一心智。

因此,說吳京是一個定位大師,毫不為過。

吳京上過長江商學院的EMBA,深諳商業之道。

在商業面前,他有嚴格的考量: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譬如拍《戰狼Ⅱ》時,他將大把的錢花在坦克、裝甲車上,也不為女主角臨時加價所屈服。

吳京是專業電影人的典範,他的專業不僅體現在敬業精神上,更體現在對商業規律的充分尊重上。

嚴格地說,吳京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電影創業家。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2、像吳京一樣創業

在各種場合,吳京的直男性格都會被放大。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戰狼Ⅱ》開拍前,他對指手畫腳的投資人say no:“拿市場來要挾我,不可能!我不能被資本強姦,中國電影被資本強姦多少部了,還再強姦我來了?不受。”

《戰狼Ⅱ》上映期間,他怒懟網友:“美國人一個人幹了一個師,怎麼沒見你吐槽呢?”“有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負慣了吧。”“中國人就必須被打倒?我鄙視!”

在講究和氣生財的娛樂圈,吳京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可是,吳京不僅是一個演員,更是一個創業者。

資本是現實的。吳京有IP,又有《戰狼Ⅰ》珠玉在前,資本不會錯過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

難能可貴的是,吳京對資本的態度。要知道,創業者最常見的幾種死法中,缺錢高居榜首。

我們聽到太多關於互聯網巨頭在創業初期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擁抱資本,活下來,是無數創業者奉行的鐵律。

可是創業者吳京一反常態,對資本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抗拒。

“一下子要給我幾個億,十幾個億。”起初吳京很高興,但仔細一琢磨,“不對啊,我這是把自己賣了,然後給別人去打工了啊!”

這相當於在天使輪,就有資本肯花十幾億全資收購了。

對大部分導演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事,但對吳京來說,與其被資本綁架,寧願從未開始。

吳京不缺錢,二十五年的打拼,他早已過了溫飽階段。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四十而不惑,他真正想做的是開創全新的電影類型,實現自己的理想。

十幾億,和他的理想比起來,真的算不了什麼。“電影表達了自己的意志,而不是錢的意志。”吳京說。

吳京篤信,軍事動作片大有未來。理由是,這類影片在好萊塢熱賣了數十年,但在中國一片空白。

為理想All in,哪怕付出所有,也在所不辭。這樣的創業者,往往能笑到最後。

吳京的理想主義情懷,多少跟他的父親有關。

吳京出生武術世家,祖父輩是武狀元出身。吳京6歲習武,家教甚嚴。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

一次吳京拍一場危險的戲,全家來探班。

妻子謝楠看了一遍,不忍再看,躲在一旁。

吳京母親看了二遍,受不了,也躲在一旁。

吳京拍第三遍,完美,導演非常滿意。

吳京父親說,不行,得再來一條...

還有一個段子:

一次拍戲,吳京從四樓跳下,贏得滿堂彩

但吳京父親卻搖頭,“如果再往高點跳,才厲害!”

嚴厲、剛強、追求完美的父親,給了吳京一個自強不息的人生。

從不害怕從頭開始。吳京在很多場合講過同樣一句話。

因為傷病,19歲從武校退學賣服裝,吳京沒有後悔過;

為了追求功夫電影夢,他隻身一人漂泊香港,他同樣沒後悔過;

為了追求完美拍攝效果,他多次差點命喪片場,他也沒有後悔過。

拿命去拍,顯然,他對電影的愛是熾熱的。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極端,偏執,深愛,以至於一身是傷。

任何創業者,如果不熱愛自己的事業,無法支撐到終點。

卓越的管理者,都有極端、偏執的一面。一方面是源自於高度自信,另一方面是由於深愛。

他們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與別人,久而久之成為企業基因裡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說產品是營銷的終極,那麼在電影上,吳京是一個絕對的產品主義者。

無論什麼新類型的電影,終究要與觀眾實現高度的連接。

當下的主力觀影者,從小就對好萊塢的大製作不陌生。

他們見識過《阿凡達》、《速度與激情》系列製作的精良,也對像《肖申克的救贖》這樣深刻刻畫人性的電影高度認同。

隨著電影工業的不斷成熟,這些年輕觀眾對產品擁有了高度的鑑賞能力。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像《上海堡壘》這樣靠一兩個流量明星、爛到渣的劇情與特效的電影,已無法贏得觀眾了。

現在的中國電影,競爭者來自於全球最優秀的電影。因而,產品力顯得尤為重要。

好電影自己會說話。如何打造好的電影?每一個創業者都有自己的見解。

吳京對好產品的定義,有一個基本的判斷:真材實料。

拍《戰狼Ⅱ》,坦克、汽車跟玩具似的隨便碾壓;

拍《流浪地球》,太空艙的質感堪比好萊塢;

拍《攀登者》,真的是在珠峰上攀登、摔打。

這些呈現在電影中,就是厚重感與穿透力。

再也糊弄不了觀眾了!他們知道如何鑑別好電影與壞電影。

他們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了,他們會在豆瓣、貓眼上留下自己的真實感受。

千千萬萬個觀眾的觀感彙集成的真實評分,直接決定了影片的生死存亡。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看看吳京近幾年主演的幾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吧:《我和我的祖國》8.2分、《攀登者》7.0分、《流浪地球》7.9分、《戰狼Ⅱ》7.1分。

超過7分的超級大片少之又少,但吳京主演的電影全部入選。

真材實料,也成為了他投資電影的一個重要標準。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比如廣為流傳的帶資進組故事,原本是客串,最後演著演著成了主演,還自掏腰包6000萬元。

吳京當然不是亂砸錢,他看到了這部電影背後的“燃”與拍攝的真材實料。這與《戰狼Ⅱ》如出一轍。

同樣,吳京也是《攀登者》的主演兼投資人。這部講述中國登山隊故事的電影,同樣具有“燃”的因子,拍攝起來也是真材實料。

“燃”,從感性上能引發觀眾的共鳴;而真材實料,從理性上確保電影的質感。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前兩天,吳京說下一部準備拍體育題材的電影。這個題材,又是一片空白。當然,這部電影將會很“燃”。

現在的吳京,身上揹負著一種使命感。

在拍《流浪地球》時,他說中國科幻可以失敗,但不能沒人拍。

在《攀登者》的發佈會上,他說想讓更多人知道英雄的故事。

這種使命感,讓他的身上少了商人的精明與油滑。

商業的本質是逐利性,所以一些企業設立了一個最低的底線:不作惡。

但有時候,超脫利益的商業,反而帶來更多的收穫。

正所謂,財散人聚。善於投資,捨得分錢,在吳京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據《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自述,吳京並不介意薪酬,他只是說願意幫忙,不過有個條件,成了,郭帆未來也必須要去幫助後來者。

中國的商業電影需要像吳京、郭凡這樣永不止步的攀登者。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攀登者》是一個新的電影題材,

其實只要是新的類型

我都想去嘗試

因為每開拓一個新的類型

就可以讓中國的市場多一個類型片

讓觀眾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我們應該做這樣的事情

——吳京

關注我,

你會獲得更多能量加持。

讓思想盡情迸發,讓情懷盡情綻放,讓人生無限可能。

你想投入“億萬孤獨者的心靈港灣”的懷抱嗎?

150億影帝用生命攀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