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年節才回家年輕人,想和父母和平地度過假期,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新型肺炎疫情的蔓延,假期的延長,更是給家裡撒上了火藥,一點就能炸。

近一月前,幾乎所有家庭都爆發了艱難而激烈的拉鋸戰——要不要拜年。

好不容易苦口婆心勸住了父母戴口罩,父母又聽信了傳聞,先是一大早跑去買雙黃連口服液,後又去排大橋道元宵。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口罩+雙黃連,真是有苦說不出。

往年春節,你還可以出門見見朋友,緩和一下和父母的氣氛。

今年不行了,被疫情關在家裡,低頭不見抬頭見,所有一年沒看見親人的喜悅,短短几天全部化成了看對方的不爽,加倍奉還。

原來無比期待放假,現在卻在思考:為什麼還沒有上課?為什麼還沒有上班?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調查顯示,2/3與父母同居的成年人表示,自己與父母僅有的交流方式就是爭吵。

你可能昨天剛為雙黃連和父母吵完,今天又因為父母催婚催找對象爆發。

除了「奔三的人了,你怎麼還不找女朋友」,「談了戀愛你就不孤單了,爸媽就放心了」之類的嘮叨,可能還有一週五場的相親在等著你。

現在疫情蔓延倒是不用相親了,那就只剩下沒完沒了的嘮叨了。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可憐弱小又無助,癱在家裡活脫脫我本人/「我愛我家」

爸媽正好讓你藉此機會好好反思,為什麼找不到對象。就連隨口問了一下家裡的指甲剪放在哪,爸媽都能上升到結婚的問題:

你這都不知道?不會自己找嗎?你真是毫無生活自理能力,你要學會做家務,學會當賢妻良母,今年趕緊結婚!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如果你剛好在家加班,心煩意亂,沒忍住懟了父母一句「你再這樣我都不敢和你住一個屋子」,那你大概率會被劈頭蓋臉罵了一頓,收穫一句「你愛和誰住和誰住」,成功被親爹氣哭。

到了晚上,還要灰溜溜爬上桌子吃晚飯。

不過有人就巧妙地利用了這兩個矛盾,今年回河南過年的王先生,在多次勸說父親戴口罩無果後,就以不戴口罩,以後就別再提結婚、相親的事來威脅父親。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當然,只要你在家,你爸媽還是你爸媽,他們永遠能抓住你的「把柄」,把你訓斥一頓。

晚上躺在床上玩手機,你絕對想不到住在隔壁臥室的老爸竟然還打來電話,催促你趕緊睡覺,堪稱當代午夜兇鈴。

在衛生間洗漱,正巧收到同學發來的消息,忍不住停下洗漱先和同學聊了起來。在門外的媽媽就會福爾摩斯似的發現衛生間沒有動靜了,免不了又是一通叨叨。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不過,相比父母的找茬兒,這屆年輕人的「大義滅親」也夠狠。

在四川眉山,一名女子苦苦勸導父母疫情嚴重,不要去茶樓打牌,父母不聽勸阻,女兒則直接一個電話打到街道辦,舉報父母參與「賭博」。

拗不過父母但不敢報警的,也忍不住幻想,「希望我爸在外面打牌打著打著,被排查人員帶走隔離,隔離14天沒事再給我放回家」。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在爸媽眼皮子底下討生活,一天可以花式吵架五六七八次/「囧媽」

當父母終於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聽了你的話,老老實實待在家裡不再出門,你就更成了他們挑毛病的對象:

天天睡覺睡那麼久,你是豬嗎?

天天那麼晚睡,抵抗力會變差知道嗎?

能不能別一直盯著手機,眼睛都要瞎了!

你穿的這件衣服醜死了,明天給我換掉。

地上怎麼這多頭髮,全都是你掉的。

你有看肺炎新聞的精神頭,早就考上清華北大了!

你能不能站起來活動活動,都在沙發上坐了一天了!

...

延長的假期提高了被父母嫌棄、和父母衝突的頻率,照這樣下去,恐怕接下來兩年都不想回家了。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別看每個人與父母吵得各有不同,其實真正講起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兩點:生活習慣不同,價值理念不和。

爸媽是早睡早起的養生黨,而你早已習慣了晝伏夜出;爸媽嫌棄你整天啥事不幹光玩手機,你又嫌棄爸媽成日嘮叨…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方家對兒子方一凡的教育理念算是開明瞭,但是父母子女之間仍然有諸多摩擦/「小歡喜」

那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如此迥異的差異呢?

就拿網友提名最多的作息時間為例,為啥咱爸媽每天都早早上床呢?為啥他們就一定要天不亮就起床呢?他們沒有夜生活嗎?

他們確實沒有。

年齡可能是一個主要的影響因素。根據微信發佈的2018男用戶使用報告,熬夜最多的都是90後和00後,而70後、60後恨不得與太陽保持同步作息。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白天有空打打小麻將才是屬於爸媽的娛樂/視覺中國

當然了,除了年齡,所處的城市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有人調查了中國各個城市的作息時間,一線城市理所當然地拿下了熬夜冠軍,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加班。

比如說,對於住在古城區的老蘇州們來講,六點吃完飯出門散個步可能就算夜生活了,七八點路邊的店鋪就打烊了,但隔壁陸家嘴的寫字樓裡可能到半夜十二點還燈火通明。

所以你讓那些Audrey、Alex回到各自的屯裡,七八點也不可能睡得著。而讓習慣了早睡的爸媽追求夜生活,更是天方夜譚。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1979年,法國攝影師在上海街頭拍到的人們在櫥窗前的景象。在父母生活那個年代,電視都是奢侈品,節省是父母們大半輩子的生活經驗

還有一些習慣則明顯帶上了時代的烙印。

比如說,有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懂得尊重自己,侵犯自己的隱私,進房間不敲門,亂動自己的東西。然而他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在父母成長的年代,隱私是多麼虛無縹緲的概念。

農村就不用說了,城市的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

以上海為例,滬語小說「繁花」中阿寶、滬生遷居各個新村的情節恐怕能讓不少老上海人得到共鳴,那個時候就是典型的一戶一室、集中安置的居住特色。

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都仍然有數十萬戶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積低於4平方米,還有3萬多戶人均居住面積不到2.5平方米,往往是全家共處一室,毫無隱私可言。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老媽帶著兄妹五人生活在二三十平的小房子,生活空間狹小,很難說有什麼隱私/「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此外,父母的心理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人的一生髮展分為了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目標,其中成年早期的主要發展目標就是建立親密關係。

也就是說,子女長大成人以後,尤其是子女也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的生活重心就會迅速轉移,而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依然事事以子女為中心,還按照帶小孩的那一套和子女相處,很可能就會引發衝突。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1983年,北京西單,四合院裡的一場婚禮,子女組建家庭後生活中就不只有父母了,這個時候往往也需要面臨更多的矛盾

就像張韶涵歌裡唱的:「你愛我的方式,往往讓我想閃躲。」所以很多時候,哪怕父母是好心,子女也會覺得厭煩,父母得不到正面反饋,往往又覺得子女不領情,造成矛盾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既然我們知道為什麼我們會與父母鬧矛盾,那最大的問題來了:我們該怎麼解決矛盾呢?

相信無論是誰,都能說上兩句:加強溝通,減少誤解!

只是…到了自己身上,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和爸媽聊上幾句,結果還沒來得及切入正題,你和爸媽就已經吹鬍子瞪眼了。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遇上蘇大強這樣的爸爸,暴脾氣蘇明成也經常吹鬍子瞪眼/「都挺好」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呢?難道是你真的和爸媽八字不合嗎?當然不是!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掌握合適的溝通技巧。

年輕人活了這麼大,好多人都已經不會和父母溝通了。沒關係,我們重新撿起來。

心理學家推薦了幾種與長輩溝通的技巧:

首先你不是在參加「奇葩說」,你溝通的目的不是要說服你爸。你想要一個清淨的春節,想要你爸理解你,那就要齊心協力,一起解決問題。

比如說,在溝通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我想要xxx,而你們希望xxx,那我們看看能不能想一個辦法,把我們的要求都滿足?」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接下來,最好不要對父母的想法感到不耐煩。你的一句敷衍的「嗯」,可能就會毀了別人一整天的好心情。

你在聽他們說話的時候,可以關注細節,並給予及時的反饋,包括點頭贊同、重複對方的話或者是根據對方的想法進一步提問。

很多年輕人和同齡人交流都收放自如,一到父母這裡就彷彿卡殼了一樣,不知道該怎麼說話。

拜託,他們也是成年人啊!

還有就是,不要隨便否定父母,就算你知道雙黃連口服液不可以預防新型肺炎病毒,那也最好等他們說完,再耐心解釋。

你不喜歡頭腦風暴會上那個沒等你說完就嘲笑你方案的同事,你父母也不會喜歡說話說一半被你給打斷。

父母實在無法忍受禁足,想出門打牌,你們可以坐下來一起商量辦法,再一個個比較、排除,選出最合適的那個方法,比如——你陪他們一起打。

此外,在溝通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可以試著多談「自己」的感受,你覺得七點起床太早,可以說:「『我』試過七點起床,但是這樣我就太困了。」而不是:「『你們』一大早把我喊醒,太吵了!」

這些方法看起來似乎很浮於表面,但其實都是心理學家推薦的技巧。轉化成具體場景,特別有用。

哦對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害怕吵架。

吵架不是問題,因為什麼而吵架才是問題。所以在化解矛盾之前,我們也要先確定,問題的根源究竟是什麼?是你媽嫌棄你十點半才起床?還是你嫌棄你爸上廁所不關門?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吵歸吵鬧歸鬧,一家人還是要齊齊整整呀/「我愛我家」

解決方法很簡單:誰錯,誰道歉。

如果自己錯了,放下面子道個歉(還能保證你第二天不會露宿街頭)。

研究發現,當遇到衝突的時候,道歉是緩和關係、獲得對方諒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可以有效減少人們的憤怒情緒,讓人們更容易原諒彼此。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曲筱筱主動向父母認錯,有時候道歉的確可以讓父母子女關係更加和諧/「歡樂頌」

道歉,不是嘴上笑嘻嘻,心裡媽賣批。

光說「我錯了」可沒用,你得說你錯在了哪兒。

爸媽喊你吃飯你不來,就老老實實回答開黑戴耳機沒聽見。

與其發毒誓說一定早起,還不如隨手設置一個鬧鐘來得可信。

這三個技巧叫做:主動承擔責任、不找藉口以及給出靠譜的承諾。

再不解除疫情,我就要和我媽打起來了


千萬別憋著不吵架。憋在心裡不講肯定是不行的(畢竟如果憋得住你也不會點開看到這裡)。

為了刻意避免衝突而長期抑制情緒會造成壓力增大,所以可能最後矛盾沒憋住,自己也心累了。

一味的忍讓不是最好的方式,僅僅依靠「心中的愛和包容」是無法構建健康的關係的,最終還是要靠更多有意義的交流。

我們希望子女與父母的和解,不是因為覺得爸媽是老古董,所以讓著他們,不跟他們計較,而是雙方真的能夠平等溝通,彼此理解。

讓我們重新學會和父母交流吧,畢竟,我們每年陪在他們身邊的時間,真的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