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最近又有一位運動員宣佈退役了——張國偉。

4月5日,張國偉在社交平臺宣佈退役。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對不起”三個字,滿滿的心酸。

可我還沒來得及心疼,注意力就被後續批評聲吸引過去了。

網傳張國偉退役後似有意進軍娛樂圈。

消息還沒坐實,爭議卻先到了。

1

張國偉是誰?

我國著名的跳高運動員。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20歲初露鋒芒,在當年全國青年田徑錦標賽南京站男子跳高比賽中,以2.28米的成績奪得冠軍。

此後便一直刷新各種記錄。

職業生涯高光時刻是2015年8月30日,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上。

張國偉以2米33的成績獲得亞軍,超越前輩朱建華創造了中國跳高的新歷史(個人最高成績2.38米)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張國偉的著名,指的並非只是作為運動員的成績。

還有他張揚逗比的性格,他也因此被稱為“田徑界的泥石流”。

每次跨過跳杆成功落地後,他總是擺出各種奇怪的造型。

要麼是“白鶴展翅”。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要麼是“嘚瑟熱舞”。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調皮得根本不像一個運動員。

不僅在賽場上活潑,私下裡的張國偉也很逗比。

除了跳高,他還長期致力於另一項運動研究——龍吸水。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雖然從未成功, 但他對新事物的熱情卻絲毫不減。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就連發個澄清,你都能感受到那溢出屏外的幽默感。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此前上過跑男,節目上動不動就“拿小拳拳錘陳赫的胸口”。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讓我有種“李光洙到場”的錯覺(不覺得他倆長得也很像嗎)。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密室逃脫》上也特別有梗,被選為隊長的他嘴上說著不好意思,身體卻很誠實。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憑藉這份幽默,張國偉圈了不少“非跳高粉”。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這也成為他“即將進軍娛樂圈”猜測的主要原因。

批評的人並非欣賞不來張國偉的幽默。

而是覺得運動員轉型為明星或者參加節目,是一種墮落,是喪失底線,背離原則的一種行為。

雖然不能理解這種偏見為什麼會產生和存在,但針對這樣的偏見,我確也有話想說。

2

首先,運動員轉型明星,張國偉不是第一個,有成功經驗在前。

跳水王子田亮,退役後轉型做演員,參加節目更是身價倍增。

如今名利雙收,妥妥的人生贏家。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拳擊選手鄒市明

,在役時參加親子綜藝,走紅後拳擊冠軍照拿,去年還當上了上海市拳擊協會會長。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這些前輩都曾面對過同樣的質疑。

也一一用行動打破了質疑。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其次,俗一點解讀,運動員進軍娛樂圈確實是為了賺更多錢。

應該嗎?

我覺得無可厚非。

多是曾經的奧運冠軍,他們的成就就是一種資本,值得更多的金錢獎勵。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即便不談成就,中國運動員的的“養成代價”,想必也是人盡皆知的。

一旦被選中,童年就得開始專項訓練。

眾所周知,多數運動員吃的也是青春飯。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前中國體操運動員張尚武

澎湃記者曾經探訪過孫楊等人的母校。

據說裡面最小的學員才5歲。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5歲就要單獨去接受訓練,父母還不能陪同,只能在門外等候。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嚴苛的三點一線生活軌跡,整個人生最好的青春年華基本都奉獻給運動事業了。

衝這份代價,他們也配得上跟明星同等的收入。

另外,很多人不支持運動員做明星,是因為對貴圈亂象頗有微詞,覺得它會玷汙運動員的純潔與神聖。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不是沒有道理。

但比起另一個更急迫的現實問題,有些運動員可能真的只得退而求其次。

什麼問題?

再就業。

體育運動員雖然身體機能比較發達,但“文化水平”卻是他們的普遍短板。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同齡人學習時間他們幾乎都用來訓練了,退役後有正經學歷的微乎其微,再就業就成了他們最嚴峻的問題。

或許部分人有“包分配”的機會,但不是人人都能得善終。

鄒市明曾在《吐槽大會》上說過:

“運動員把青春獻給了賽場,我們重新進入社會,有多難。

大家不理解,上個節目,就指責為我們不務正業。”


的確,誰都難保,昔日的體育冠軍們,後來不會淪落到去做搓澡工;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前全國舉重冠軍鄒春蘭

去當保安;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CBA退役球員謝志明

去放下所有尊嚴,街頭賣藝。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甚至不惜賣掉自己拼盡一切贏回來的金牌。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對生計都成問題的他們來說,運動員身份反倒成了一種拖累。

讓他們後悔做運動員,這是多麼大的罪過?

所以與其看著這些曾經的天之驕子們悲慘地流浪民間,我倒寧願他們笑著把錢賺了,各個都能繼續風光滋潤。

3

其實討論來討論去,最本質的問題一直被忽略——

運動員跟娛樂圈之間,是否存在根本矛盾?

自古體娛本就不分家,我覺得,倒也不必人為強行讓二者對立。

運動員適當地參加一些節目,也是增加曝光的一種方式。

曝光多了,體育競技也能離大眾更近一些。

最直接的例子是《超新星運動會》上射箭的楊超越,直接拉動了射箭的市場發展,讓射箭館的生意爆火。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中國女排教練郎平就經常帶著女排運動員們一起參加節目。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姑娘們的收入。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宣傳女排這項運動。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女排隊雖然屢次為國爭光,拿下各種冠軍。

但國內對這“三大球之一”的瞭解其實是少之又少的。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短道速滑運動員武大靖在《嚮往的生活》上,無意間被何老師看到了自己訓練留下的傷口。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不少人因此被圈粉,才去主動了解這項運動。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而且千萬不要小看“競技精神”對運動員的影響。

即便是進娛樂圈,這種精神也足夠讓運動員們“自成一派”,不止於輕易地被洪流淹沒。

《我家那閨女》上,節目組只拍了跟男嘉賓約會的傅園慧,卻很少展現她的訓練日常。

其實一切錄製都是以保證正常訓練為前提。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張國偉在《密室逃脫》中再怎麼笑,怎麼鬧,面對原則性問題卻從來不含糊。

大家找到炸雞,需要控制身材的明星們都放棄抵抗,向美食投降。

作為運動員的張國偉還是忍住了,眼睜睜看著別人吃,自己一下也沒碰。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因此我相信,他們其實比誰都重視“初心”。

否則因身體原因退役進圈的女排運動員惠若琪,後來也不會成立“排球基金會”,期望為排球事業做出一些貢獻。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只不過這初心的前提,是先活下去。

張國偉職業生涯最好的成績是2.38米。

因為身體原因,這2.38米成為了他再也難逾越的高度。

可這高度,明明本身是一種榮耀。

既是榮耀,他的人生寬度,便更不應囿於這2.38米,囿於“運動員”身份。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同理,我們不能把這個“緊箍咒”,戴在任何一位曾經為中國體育奉獻過青春與汗水的運動員身上。

我們不能只為他們的“勝利”流淚。

也該為他們情有可原的“止步”讓路。

國家運動員上節目被罵:“不務正業,活該拿不到冠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