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前兩天,當紅藝人陳偉霆創立的全新潮流品牌 CANOTWAIT_在潮流購物平臺得物 App 首發, 據說全部商品在三小時內一搶而空。

這兩年,明星扎堆做潮牌,有的風生水起,有的無人問津,那些所謂的明星潮牌現在都怎麼樣了?

潮牌,萌生於亞文化,

卻因明星、社交網絡走入大眾視野。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大洋彼岸,侃爺的 Yeezy 新色剛剛發佈,全世界追逐潮流的年輕人們早已躍躍欲試,預訂屬於自己的號碼,從明星到博主,從潮人街拍到普通素人,頗具標識性的 Yeezy 人手一雙,而他的創造者——侃爺,也因此造就估值即將突破10億美金的「獨角獸公司」,榮登2019年福布斯名人收入榜。

明星的個人影響力讓潮牌從小眾愛好躍升熱門時尚品類,年輕人爭相入荷。侃爺不是第一個創立潮牌的明星,也絕不是最後一個。

2018 年初,賈斯汀比伯創立個人品牌 drew house,當年年底推出第一款單品:一雙4.99美元的「笑臉酒店拖鞋」,上架後迅速售罄,吸睛無數。

人送愛稱「山東天后」的 Rihanna,自從出了彩妝線和內衣線,就成了自家品牌的頭號代言人,彩妝品牌 Fenty Beauty 發售之時,英國唯一的銷售點高級百貨公司 Harvey Nichols 倫敦店被堵得水洩不通,銷量口碑雙雙爆棚。再比如 Beyoncé 自創運動潮牌 Ivy Park 等等……

不過和最初相比,如今的明星潮牌並不只有單一的「圈錢」意味,它還是明星個人品牌的延伸,一種更豐富、更物化的表達。

國外明星們的副業風生水起,國內的明星們也沒閒著,紛紛成為斜槓青年,創立個人潮牌。走在這股浪潮之巔的陳冠希已經把標榜為「中國第一潮牌」的 CLOT帶到了紐約時裝週,為「中國製造正名」的口號不僅為陳冠希博得眾多掌聲,CLOT 也贏得了相當好感。

雙十二,小豬羅志祥的主理品牌 GOTNOFEARS 與國潮品牌 Banu 限量聯名鞋款在得物全球首發,發售即刻售罄。2019年,陳赫在微博宣佈自己主理的潮牌 TIANC 正式入駐得物,全新單品限量發售。這個潮牌的服裝有很多有意思的設計,比如會根據溫度變化顏色。

從國內明星潮牌創立和理念的傳播,李燦森是領軍式的存在,2004年,以李燦森為主理人的潮牌團隊 SUBCREW react 在香港正式成立。十五年來,「來自潛水艇的一群人」為無數潮人奉上經典,陳冠希,周杰倫都很喜歡他的品牌。2019年8月,李燦森發佈視頻官宣個人主理潮牌 Subcrew 已入駐得物, 並將和好朋友 jahan 羅傑瀚合作的限量聯名T恤作為首發。

最新鮮的,就在前兩天,陳偉霆全新創立的潮流品牌 CANOTWAIT_ 也在得物 App 進行了全球首發,幾千件商品在上架3小時內全部售罄。

2000年開始,內地粉絲經濟漸漸形成規模,泛娛樂化市場迅速膨脹。明星收入結構多元化,明星開店普遍化。

而當潮牌遇上新生代的年輕消費者,猶如電與火,碰擦出激烈的火花。正迅速成為時尚消費中流砥柱的90後、95後,甚至00後,他們有態度、有個性的偏好正不斷重塑著商業,再加上街舞、說唱類綜藝營造的潮流文化的催化,一場明星與潮牌的盛宴。

數據顯示,2015-2018年,潮牌消費逐漸趕超非潮牌。到2018年,潮牌消費增速(84%)是非潮牌(21%)的4倍。2019年,潮牌市場的消費增量更是不容小覷,中國年輕人在潮牌上的花費達到350-380億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明星光環褪去後,一些明星潮牌品牌經營不善,走向低谷直至消失。「畢竟,粉絲經濟是很難長久的。」創立潮牌 NPC 的李晨這麼說。

華麗志《2017年度-中國時尚消費調查報告》顯示,相比明星創立或代言,如今的消費者更關注產品的質量和設計,44%的人認為名人效應對時尚消費有較少影響。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如此現狀,明星做潮牌,看似遍地黃金,實際路上似乎也埋藏了很多硌腳的小石子,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做好門生意?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脫離不開商品的窠臼,明星潮牌也離不開這幾個發展的要素:客群(賣給誰?)、合作者(和誰一起合作?)、平臺(在哪兒賣?)、營銷(怎麼賣?)。

接下來,我們一一分析。


1)懂你的客群:

對當前年輕人的消費應有深刻洞察


一項針對中國年輕消費的報告稱,對90年代後生的年輕人來說,生活質量不再僅僅是擁有什麼,高質量的生活必須建立在個人選擇上,需要滿足個人的特質。消費是為數不多的中國年輕人可以表達自己自由意志的領域。消費之於他們,不僅是對色彩和款式的選擇,還代表著對價值觀和自我身份的表達。

價值形成和身份建構是今天的中國年輕人最深層次的追求。他們將品牌識別和身份認同結合在一起。對他們來說,證明自己能力的不再是購買某個品牌,而是對品牌的選擇。

因此,年輕人的消費行為經常有如下特徵:

第一、閤眼緣,就下單,我選擇我快樂。

很多購買明星潮牌的年輕人下單決策快如閃電,常常刷刷手機,翻翻圖片,覺得不錯,立馬下單。

第二、對價格不敏感,對「與眾不同」敏感,願意為設計買單。

購買明星潮品的人群很多本身並不是明星的粉絲。他們下單原因只是因為好看、好玩、獨特、設計感。互聯網的扁平化消解了精英,人人都可展示自己的個性與觀點。對這些新崛起的消費者,獨特性、設計感、文化磁場等有著犀利標準的東西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因素。

《華麗志》發佈的《2017中國時尚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在被問到「影響奢侈品購買決策的因素」時,71.9%的受訪者選擇「產品設計和辨識度」,67.9%選擇「產品質量」,高居前兩位。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第三、重視品牌傳達的精神和文化認同,買的不是衣服,是態度。

這屆年輕人,不僅是消費,更多是將消費產品的價值建立在記憶和情感上。他們不僅是購買商品,還是為對獨特文化和精神認同產生的共鳴買單。因此,對於品牌來說,想要贏得年輕人的青睞,必須理解他們的這種追求,創造出自己代表的價值觀。

明星與品牌,這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當人們只看到明星的光環,卻無法看到品牌的閃光點。這個品牌將會路遇困境。


2)找對合作夥伴:1+1>2 或是 1+1=0


這裡的合作伙伴既包括品牌聯合的合作伙伴,還包括生意上的搭檔。

找到一個好的合作伙伴,做一次成功的品牌聯合,不但能降低研發、生產、庫存、銷售等一系列成本,將雙方的功能優勢結合,還能發揮雙方粉絲的聚合效應。這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搞的火熱的品牌聯名、跨界營銷。

一次優秀的品牌聯名、合作系列常常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這種低成本的銷售捷徑,不用特意改變商品生產週期,又能滿足年輕人對新奇特的熱衷,發售的聯名對雙方品牌通常是名利雙收。

比如,陳冠希這款 CLOT 與 Levi's 的經典單品,有著絲綢褲腳、補丁細節的「長壽」牛仔褲,一推出就十分搶手;還有2016年,MADNESS 與美國著名現代藝術家 RonEnglish 在推出了限定玩偶和 T-Shirt,其中全球限量300只的玩偶極具收藏價值;周杰倫的品牌 PHANTACi 與 New Balance 合作推出的運動鞋,光從亮眼的粉紅色,就能感受到周董的標誌性風格。

不過,一次優秀的聯名,品牌雙方首先要堅守自我,其次要概念創新、款式豐富、注重細節,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雙方要以各自品牌風格為主線進行文化融合。

而在一眾潮人明星中,主持人謝娜曾經創立的品牌「歡型」,設計一言難盡,即使謝娜賣力宣傳,她的一票明星好友在鏡頭前中強力「帶貨」,但「歡型」始終沒能進入主流潮牌,直至最終歸於寂靜。

明星做潮牌雖然可以依託粉絲經濟拉動銷量,但真正涉足服裝領域,就會發現諸多問題。如果只是玩票,這條生財之路註定不會走遠。所以,現在更多明星創立潮牌,明星自身更多的是以設計師、主理人的身份參與到品牌運作中,其他都交給公司化的運營、制度和專業的團隊。


3)找對平臺:在對的地方找到對的消費者


以往明星往往都選擇在高端購物中心開店,黃金商圈通常意味著高品質、高消費、國際化,最重要的是自帶大批流量,年輕時尚的客群也更加有品味、更具消費能力。但是現在出門看看,尤其是受疫情影響,很多商場門可羅雀;和線下商圈的冷清相比,線上平臺熱鬧非凡。

《2017中國時尚消費調查報告》顯示,80後、90後大部分人一季度或一個月才去1-2次商場,逛商場的頻次在下降,而90後線上購買的比例較80後更高。

《報告》還稱,買中國設計師品牌的人通過線上購買的比例達43%,雖然線下有很多買手店、品牌集合店,但線上是很重要的渠道。同樣,90後比80後更傾向於在線上購買中國設計師品牌。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傳統電商平臺主要聚集在天貓淘寶京東,但是這些平臺的核心是賣貨為王,講究品類豐富,商品應有盡有,並沒有突出時尚消費的調性,更談不上建立潮流消費的文化認同。而且因為主流人群的消費特徵,商品價格是天貓、淘寶等網站消費的一大核心考量因素,不得不面對的激烈價格競爭,也是潮流品牌發展不可忽視的弊端。

顛覆一個行業的常常是一個新的入局者。近些年也湧現出了一些有特點、個性鮮明的購物平臺、社區,比如這兩年發展起來的得物,是目前潮流年輕人朝拜的聖地,上面聚集了大量非常活躍的年輕人。正是因為年輕人的聚集,很多明星不僅在得物上推自己的潮牌,而且會把得物作為潮品的首發渠道和獨家渠道。

在得物上,年輕人甚至是新品牌崛起的動力源——他們追求「首發」、「獨特」,敢於嘗試新鮮東西,願意為高附加值產品付出溢價。這也是吸引更多潮品、明星潮品入駐得物的原因。有別於奢侈品牌以及標準化的大眾品牌,潮品正作為一股新興勢力,在近年來的商業世界中正釋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4)營銷:流水的潮牌,鐵打的飢餓營銷


潮牌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品牌的稀缺性和個性。為了讓潮牌區別於普通大眾品牌或快銷品牌,限量、飢餓營銷、不分銷等都是潮牌的常見策略。

一雙 YEEZY 鞋,售價不超過2000元人民幣,但全球發售不超過9000雙,白色款 YEEZY 在歐洲和加拿大開售後一小時內售罄,而同樣的情況在美國只用了15分鐘。所以,國內潮人們千方百計最終拿到手的鞋,價格無一例外是萬元以外。這隻能證明,雖常遭人詬病,但「飢餓營銷」常年有效。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這些明星扎堆在得物App發售潮牌,憑什麼?

統計顯示,近年來潮牌消費保持兩位數增速,國內「潮牌」市場規模已達5000億元。

潮牌的生意紅火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國內這個盤子目前還沒有寡頭,如同旭日,生機勃勃,未來還將有哪些入局者?

當下,我們看到的,除了明星開設潮牌,不少奢侈品放下身段,開設副牌或支線;國潮興起,紛紛入局,都準備分一杯羹。


1)奢侈品的困境:

被迫低頭還是主動擁抱變化?


潮牌的興起伴隨著奢侈品的式微。全球奢侈品消費陷入停滯發展,這一情形也延續到了中國,201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8年來首次遭遇下跌,較上年下跌1150億元人民幣。

在這場迭代中,潮牌突圍,上升為一個分門別類的細分領域。相較於奢侈品的昂貴,和千篇一律又伴隨著質量問題的快時尚,潮牌有獨立的設計、小眾的產量,較為考究的質量,越來越多追求個性的年輕人成為擁躉。

當然,有一些品牌及時轉變策略,全球性運動品牌如 Adidas、Nike;一些奢侈品牌,比如 LV、CHANEL 等,紛紛以推出限量版、副牌的形式,進軍潮牌界。


2)國潮:本土品牌年輕化


上有故宮彩妝聯名,下有瀘州老窖出香水;還有「燃爆紐約」的土味時尚老乾媽衛衣,國貨為了和年輕人靠攏,使出渾身解數搞事情,銷量怎麼樣不知道,至少街頭巷尾都曾流傳過國潮的故事。

好像一夜之間,潮牌成了很多國貨品牌的年度 KPI,其中表現亮眼的,比如先在紐約秋冬時裝週上大放異彩,隨後登陸巴黎時裝週的李寧,一改「縣城土味」,搖身一變成為潮牌。李寧在紐約時裝週首秀後股價大漲。

此外,除了已有品牌,近年來國內設計師群體的崛起,新創的本土獨立潮牌也在不斷湧現。


3)明星潮牌:更多明星的斜槓人生


除了新出圈的陳偉霆,都曾為街舞導師的羅志祥、吳建豪,還有汪峰、薛之謙、吳克群、胡彥斌等一眾明星都有自己的潮牌。在例如得物等年輕人聚集的平臺上,粉絲在這第一陣地上 get 明星同款,follow 明星穿搭,並在社區分享自己;而對明星而言,這裡也凝聚了他們最想觸達、溝通的年輕人群。

今年3 月,愛奇藝自制的潮流經營綜藝《潮流合夥人》開播,吳亦凡、楊穎Angelababy、潘瑋柏、趙今麥、福克斯共赴日本東京,經營「FOURTRY」潮流集合店,推廣中國潮流文化,這應該是首款潮流文化的綜藝,這也意味著潮文化已經脫離亞文化,和年輕人們一起共同發出主流的聲音。

相信未來,更多國內藝人將會拓展這方面的生意。

不管如何,年輕人正在改變整個消費市場,他們的個人特徵、習慣、經歷、記憶都是消費市場的需求格局不可忽視的變量。


FASHIONOMY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