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除了秦始皇和胡亥,還有一個皇帝,被歷史所“唾棄”

眾所周知,秦國經歷過三十幾人的領袖,作為統一的王朝,卻並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而後人常說:秦歷三世而亡。也有人強調“秦歷二世而亡”,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因為最後一任的皇帝得不到歷史的認可。

秦朝除了秦始皇和胡亥,還有一個皇帝,被歷史所“唾棄”

在公元前207年胡亥去世於後人而言,只是少了個昏庸糊塗的歷史人物而已,但是當代的朝政卻意味著以後沒有了老闆,那麼,這個國家可能就要滅亡了,總結成一句話,那邊是國,不可一日無君。

在這個時候再推舉出來一個皇帝,此人未必年長,未必能夠震懾得了朝臣,關鍵是血統要正,於是秦始皇的孫子子嬰也就走到了大眾的視野裡,但是子嬰卻始終得不到大家的認可。

秦朝除了秦始皇和胡亥,還有一個皇帝,被歷史所“唾棄”

子嬰這個人,是被大臣們給推出來的。之所以被大臣們給推出來,並不是因為他是秦始皇的孫子,根據史料的記載,只因這個人很有頭腦和氣節,尤其是在胡亥剛剛繼位的時候,受到趙高的蠱惑準備,處死蒙括與蒙毅。我想大家也都清楚胡亥和趙高得勢並非是朝臣們擁戴的結果,而是有賴於秦始皇去世後沙丘平臺的陰謀。

秦朝除了秦始皇和胡亥,還有一個皇帝,被歷史所“唾棄”

子嬰之所以能夠繼位,無非就是因為他的血統比較純正,而且他已經具備了站出來說話的能力,其次它的政策方向是對的,最起碼在這一點得到了朝臣們的賞識,除此以外還有個核心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與趙高抗衡。

但最終抗衡成功了嗎?並不能說沒有,我們先來看看趙高是如何做的:秦末六國貴族起名又有民間奇,各地動盪不堪,而這個時候趙高提議秦國已經沒有了一統的能力,不如自降身份,迴歸諸侯王的時代。而在這個時候,趙高其實早就已經跟楚有了盟約。我們不妨猜測一下,秦國如果不再是天下之主,那麼楚的討伐能不能被稱為反叛?如果只是一個諸侯國,那麼楚將秦吞併了以後,其餘五國還有沒有藉口共擊之?

秦朝除了秦始皇和胡亥,還有一個皇帝,被歷史所“唾棄”

我們再來看看子嬰這邊,平心而論,他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登基以後面對的局勢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眾多的外患裡若是外部朝政討伐,那麼可以和談,而起一部同他們談無可談,根本不會跟你說。最重要的是速度之快,一個月下來就會席捲全國,而子嬰剛好面對的就是後者起義。

這樣一來外部的戰士不僅不能夠單個內部的肅清,也必須快速穩定下來,不能夠繼續周旋下去。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辦法只能夠將趙高暗殺,不為別的就是快。而最後也是成功的將趙高刺殺與齋宮。

秦朝除了秦始皇和胡亥,還有一個皇帝,被歷史所“唾棄”

本以為事情就這麼解決了,但沒想到對於他而言如同參與了一個搏命的闖關遊戲。他在46天的時間裡,誅殺奸臣,重整朝局,四海統一。但誰知道他的對手比他有著太多的優勢,最終,秦被滅國。

而最後的結局是,子嬰帶著家人和朝臣投降,不久後敵軍衝入了咸陽宮火燒皇宮,他也被殺害。

那麼他為什麼得不到認可呢?第一就是因為他的身份沒有考察清楚,最終都是秦始皇的孫子。第二,當時六國都已經反了,秦皇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了,他只是做了46天的秦王,時間還太短,就連登基儀式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