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25℃(散文)


溫差:25℃(散文)

楊莊

一、老城見聞

我所說的“老城”是甘肅省古浪縣直灘鎮的一個行政村,坐落在古浪山區東南端,與甘肅景泰縣接壤。與“老城”的相識緣於對“非洲豬瘟檢疫檢查”工作的開始,檢查點設在離老城村三四公里的省道308線公路邊,兩頂帳篷四張床,兩個爐子四個人便組成了一個“家”,“家”的東邊是一大片起伏不平的荒草地,那種荒草並非是一根根獨立的草杆相聚連片,而是一條根中又長出高約五六公分且很多根鬚的小草,古浪人把它叫做“胡胡草”,雖說已近五月,但胡胡草並沒有全綠,每朵胡胡草只有中間的幾根草莖綠了,遠遠看去整個荒草灘黃中帶綠,那是春天山野間最初的特色,南邊是有著“西北小武當”之稱的“昌靈山”,也是中國沙漠中唯一的原始次森林帶,北邊便是老城村,而離我們居住地最近的卻是老城村中的村叫楊莊,雖說是古浪人,但卻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多時間的看過這個稱之為“老城”的村,說是“老城”卻一點兒感覺不到“老”的味道,然而正因如此卻促使我愈加想找到“老城”這個帶著古老滄桑的名字的來歷,尋找老城遠古歷史的痕跡。

山裡的太陽總是落得早一些,到了午後公路上很少有車輛通過,不要說拉牲畜的車了,所以晚飯相對來說比家中吃的早,一塊兒執勤的老薑喜歡飯後散步,而我不喜歡也得喜歡,甚至是“被逼無奈”,因為我患有糖尿病,飯後散步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相同的愛好我倆便一同散步去老城村看看,走過一段柏油路後拐進通往楊莊的水泥路,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從腳下就能感到開放以來農村農民生活環境條件的改善和變化,我過去在川區鄉鎮工作的時候,也沒有走過如此的水泥路,不要說這個交通不便、邊遠貧困的山村了,這種差距顯而易見再無法與十多年前相提並論了。

水泥路兩邊榆樹成行,綠葉綻放,一馬平川近千畝水澆地延伸於路的兩旁三四公里,麥苗青青,有些覆蓋地膜的土地裡,大豆葉子早已戳破地膜露出笑靨,每塊地頭都埋設著直徑約為五寸的pc澆水管道,我不相信這個邊遠的山村裡竟然有這麼多的水澆地,而灌水渠道還是埋設的pc管道,每個罐頭還有閘門,可以用螺旋扳手提灌,我心裡暗想,這麼多的土地恐怕得好幾眼井吧!進入村子,一陣“呱噠呱嗒……”的機器聲傳來,我們走過幾間房屋,房子背後一臺打井機正在作業,我看著這臺已經幾十年未見過的打井機器,覺得又一次的“新鮮”感竄進腦海,一種無形的衝動感促使我掏出手機“啪啪啪”拍了幾個作業的“鏡頭”,一位穿著一身迷彩服、中等個頭、胖乎乎的中年人或許在自己的帳篷內發現了我倆,忙忙出來問我們是幹啥的,我們說明了自己的身份,他主動地介紹自己,說他們是金昌人,承包了這眼機井的打鑽,估計明天就能完工,深度200米,水質量很好。楊莊村子不大,三十來戶人家,但土地面積廣,不知道到底有幾眼井,但通過眼睛可目測到機井的設施最少有四眼。

楊莊坐落在一處山坳處,村子裡到處是陳年的老榆樹,有的樹齡可達幾百年,有的十幾年,背靠一個饅頭山,山頂有一高一矮兩座“烽火臺”,那條水泥路竟然一直達到了“烽火臺”下,“烽火臺”必然是長城中的一處軍事要地,我和老薑走近“烽火臺”,“烽火臺”的兩邊還有長城的遺蹟,那輪廓時有時無,一直穿過老城村,這些長城屬於明代長城,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據史料記載,這條長城是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修築的,俗稱新邊,從景泰縣的保進墩西入古浪縣境,全長92112米。此時我彷彿看見三邊總督李汶集七路之師,分道出兵,進剿盤踞于于此的韃靼阿赤兔等部,我想這就是“老城”的由來,但老城過去肯定不叫“老城”。

溫差:25℃(散文)

打井

二、帳篷趣事

檢疫檢查點的設立是因“非洲豬瘟”的傳播,故此為了防控“非洲豬瘟”疫情,古浪縣與毗鄰的省、縣邊界及各交通要道均設立了“非洲豬瘟檢疫檢查消毒點”。檢疫檢查點搭了兩座棉帳篷,帳篷外噴有顯明的白色字體:民政救災。因為帳篷是借用民政局的,住宿的一座帳篷裡安置了四張簡易床,另外還置了一張寫字檯,另一座帳篷是“伙房”,兩座帳篷裡都架設了煤爐子,生活必需品基本到位,所幸的是離楊莊那麼遠,居然從那裡鋪設了電線接通了電,有了電給人的感覺總是不那麼急躁,因為在黑色的夜晚裡心裡是亮堂的。帳篷外有一棵不大不小的榆樹,榆樹高約三米,樹叉間架設了一隻1000瓦的LED電燈,到了夜晚把帳篷外道路的東西前後十多米照得通亮,便於我們在夜間觀察和檢查。初來乍到和環境的差異,入夜後我怎麼也不能入睡,四人搶著幹活,一陣兒從帳篷外攬一匣子煤球,把鐵爐子燒的通紅,老薑從伙房裡撿了幾個洋芋,切成片狀放入爐蓋,典型的老式燒烤,那烤熟的洋芋吃起來覺得比城裡的“洋式”燒烤味還要香;四十二歲的小張喜歡和妻兒聊天,聊完後在手機上操作著給兒子買鋼筆呢,那滿臉幸福樣子著實讓人羨慕,羨慕他這個有著激情的年齡,羨慕他那個手機能連上網絡,我和老薑的手機都聯不上網,五十好幾的人了,只想和常常繞膝嘻嘻的孫兒們說話,但只有乾著急;因此老薑自然進入講故事的角色,往事、新事、時事講的津津有味,甚至有些故事耐人尋味!不知何因老薑在講述中還能自個兒進入夢境,那小小的呼嚕聲在這曠野的帳篷里居然也變得有“韻味”,我知道自己的“毛病”,一旦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連續兩三天夜晚不能安睡,出發時特意帶了本甘肅籍作家寧新路的長篇小說《轉世天狼》,乘此在寂靜的環境中抽出單純的時間去享受故事中的故事,作家已本有的憨厚、樸拙、勤勉、堅定,善解人意,腳踏實地的風格,勾畫出近似寓言的主題,寫了一位小人物和一隻叫阿黃的狗,雖講的是民國故事,但主題發人深省,與其說是寫狗,還不如說是寫人,狗眼中的人間蒼涼之事讓它生性多變,讓讀者漸進於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諸類人生故事,將以現實的各類人的表現形態、變色人生、阿諛逢迎、打擊報復甚至穿小鞋之類的醜惡具態間接或直接地展現在自己的面前,時而讓人歡喜,時而讓人憤慨,從跌宕的故事情節中,霎那間感知悲愴與反轉的突變,那種感慨讓人澎拜不已,折射出社會隱深的哲理和涵義……;凌晨,帳篷內突然變得有些“冷酷”,那瘋婆子似乎也沒有一絲的瞌睡,居然不停地撕扯著黑色的空氣,發出驚怪的吼叫掠過帳篷上空,帳篷左右搖晃死撐著不要跌倒,幸好我知道這種氣候的必然性,來時專門又帶了一床被子、一件棉衣,睡覺時只脫了上衣褲,基本和沒脫衣服差不離,躺著的我們翻過來調過去惹得小床都“吱吱嚀嚀”地唉聲嘆氣,看書可以催眠,但眠得讓人生氣,有時在似睡非睡中猛然醒覺,看看迷糊時長,盡然不到半個小時,這是睡覺?連自己都覺得可笑,摺疊書本,思緒萬千,索性坐起,此時此刻的性情心情正如作家艾青的詩歌《帳篷》所述的那樣:

哪兒需要我們,

就在哪兒住下,

一個個帳篷,

是我們流動的家;

荒原最早的住戶,

野地最早的人家,

我們到了那兒,

就激起了喧譁;

……

清早起身,打開手機,屏幕顯示:晝夜溫差25℃……

溫差:25℃(散文)

帳篷

三、清晨荒野

清晨五點,帳篷的門簾縫隙裡透入魚肚色光,我知道天就要亮了,與其這樣睡著還不如起來到外邊散散步,說外邊並不準確,其實本就在外邊,只是用一層棉布的遮擋,在這個荒野裡把幾個平米的空間變成了“家”的感覺,才有了概念中的外與內罷了,其實老薑早就醒著,看我出門他說:早得很,小心外面有鬼呢!我笑了笑還是走出帳篷,看看白日發現的離帳篷十幾米遠的幾座墳塋,仍舊靜靜地窩在那裡,小時候聽過爺爺、奶奶、母親講了很多的鬼故事,而且是有關墳塋裡的鬼,說那鬼比人間活著的壞鬼還要壞,一直把這種驚怕的故事深埋在心裡,簡直就如紮了根似得,走到哪裡、身處哪裡,白天還是夜晚都覺得有鬼在自己的身邊,特別是每當夜晚一人行走時,總感到身後有鬼而且跟著自己行走,有時耍個小聰明來一個突然轉身,看看到底有沒有鬼,但活到至今也沒見過奶奶和母親所述說的鬼是什麼樣,但活著的“鬼”確遇到了不少,這種“鬼”才是人間真正的鬼,比那故事裡看不見至今未見過的鬼壞的多、惡的多、兇的多……,這種“鬼”世世代代都存在著,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去弄死他,人間的這類鬼專門欺負著善人、軟人、孽障之人、寒磣之人……

我常常禱告逝去的爺爺奶奶,說您們就根本不知道真正的“鬼”!

帳篷外唯一的一座建築物便是村裡人常說的“供水站”,因看不見它的門,我繞在它的背後終於見到了這個近在咫尺的供水站真面目,它的全名叫“老城村水廠”,水廠屬於縣水務局管轄,大門外和院內基本是一個“特色”:荒草叢生!供水廠的工作人員到了澆水的時候才來這兒,長期蹲在這裡卻也沒有必要。這裡有水且地下水豐富,我不懂地下水的趨向,但在與村裡一位姓高的八十歲大爺說,這裡有水是因為有“昌靈山的神仙保佑”。

溫差:25℃(散文)

昌靈山

昌靈山有“五奇”即:山、水、樹、廟、石。昌靈山緣廟而得名,又因廟宇中滲透的傳奇文化而盛名遠揚,錯落有致、格局考究的廟宇觀殿自然就成為昌靈山一大景觀。相向修建在主峰上的三清殿和山腰處的玉皇閣,隱喻著"三清對玉皇,玉皇拜三清"的神話;南天門兩根懸柱,掛在半空,好似空中樓閣,實為壁間橫木相托,相傳是魯班化身前來點化建造,巧奪天工,出神入化。還有許許多多結構精巧,建築各異,融南北風格於一體的宮觀,無不包容著以道教為主的宗教文化,令廣大信徒頂禮膜拜。昌靈山水源比較豐富,是騰格里大漠南緣的綠色屏障,更是一座無汙染的天然水庫。山泉、小溪間布溝谷,水質清純,盛夏人口,沁人心脾。小龍溝內,溪流淙淙,時而飛珠濺玉,白練飄曳;時而鑽地穿砂,若隱若現,極富情趣。大溝谷內"六月凍冰"、"王眼神泉"的水源分佈奇特,水清如鏡,醇美綿甜。據傳能滋陰壯陽、延年益壽,沉商久飲可治癒,被視為百藥種果。當地老人臨終前都要喝口昌靈山"三眼神來"內的泉水方了心願;遠道遊人信徒遊覽昌靈山,必採昌靈泉水回家,以圖吉利。故此地有水不足為奇,反而讓人覺得生在這兒的人們是一種福氣。為了保護環境,維護生態,昌林山早在幾年前就已封閉,禁止放牧、旅遊。我看著山下立起的一個個水泥樁,繃在水泥樁上密密麻麻的鐵絲網一眼望不到尾,相信昌林山已不再有往年人來車往的躁動喧囂,不再有廟宇裡青煙嫋嫋的禪音,不再有一座座“蒙古包”內的手抓羊肉和“蹦擦擦”的歌舞昇平,好在早幾年我曾經爬上過昌林山,從那種禪音裡默默地走過……

東邊的太陽攜著一輪潔白的光暈冉冉升起,遙視遠方一條南北縱向的青黛色群山堵住了我的視線,而山前幾處藍色的大型建築物群展現在我的眼前,知道那必是一處什麼廠子,我邁開腿順著公路前行,大約行至五六公里,我終於看清了整個建築物的真面目,原來是一處焦炭廠,場地內的空間裡堆放著一堆連一堆的焦炭渣,據說是外地人早在幾年前在這兒興辦的企業,由於汙染環境也早已關閉,但並沒有撤毀,只剩下這十分耀眼的建築物,偌大的廠棚靜立在這兒胡思亂想,是否想還能重蹈覆轍?起死回生呢?

返回的路上,各種貨車從景泰方向不斷駛入古浪縣境內,那些貨車多數都拉運石頭、水泥、沙子、紅磚……,這些建築材料卻是古浪人用的,本就不寬質量差的柏油路早已被壓得四不像,因貨車的超載這條路破壞的較為嚴重,回到檢查點我問了問鎮政府的幹部,他說:因為古浪關閉了所有的磚廠、沙場、石料廠……,人們用這些材料必須到景泰去拉,必須用景泰的貨車拉……

人們都知道,景泰上空的塵染也會飄入古浪的天空!

我感受到了,這裡的溫差似乎不變:25℃!!

溫差:25℃(散文)

老城水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