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本書---《非暴力溝通》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是啊,我們為什麼難以體會到愛,而且還互相傷害?這個問題的最好解答就是《非暴力溝通》。

推薦一本書---《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生活中經常聽到這種暴力溝通方式,比如“媽媽,你天天說我,你煩不煩?”“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笨,笨死了?”“你天天晚上回來這麼晚,是不是在外面鬼混?”……這些話脫口而出,火藥味濃烈,硝煙瀰漫,引來的要麼是一場戰爭!要麼就是沉默以對,將憤怒壓抑在心底,一旦壓抑久了,一點小火苗就會點燃憤怒,就像火山爆發,像炸彈引爆,一場戰爭無可避免,輕則傷人傷己,重則關係破裂,家庭重組,甚至牢獄之災。不管是情緒炸裂的吵架,還是沉默的憤怒,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會讓我們成為憤怒的奴僕,被憤怒所駕馭,陷入溝通的困境。

生活中,我們常常無意間陷入這種暴力的溝通方式,嘲笑女孩長得胖,譏諷拾荒者渾身難聞的味道,打斷別人的說話……事情看起來都是小事,但這種隱蔽的語言暴力,給人造成的傷害並不比拳打腳踢造成的傷害低。我們該怎麼辦,如何逃離溝通困局漩渦,逃離溝通的憤怒?馬歇爾通過一生奮鬥,和平解決方案幫助人們解決語言的分歧。幫助我們不帶語言的傷害,解決與人溝通困境,高效溝通。他覺得非暴力溝通要素四個方面,“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推薦一本書---《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之所以研究人類和諧共處,與他的經歷有關。在他9歲的時候,他家搬到了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到達後的第二個星期,他家附近公園中一起暴力事件引發了種族衝突,接下來幾天有40多人遇害。他家處於衝突的中心地帶,整整三天,他家緊閉大門,不敢外出,他猶太人身份讓他在學校受排擠,遭譏笑、嘲諷,遭同學放學後圍攻,拳打腳踢。給他身體和心靈帶來極大振動和衝擊,到底是什麼讓人不在心底有愛,互相傷害?怎樣才能讓人放下暴力,為了找到答案,他先後學習臨床心理學、比較宗教學、心理學等,大量學術研究後,讓他在1963年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套方法可以幫助大家規避暴力,變和諧有愛的溝通,他將這套溝通方法命名為“非暴力溝通”。為了表彰馬歇爾在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這本書通過《讓愛融入生活》、《是什麼矇蔽了愛》、《區分觀察和評論》等十三個章節。強調感受和需要,馬歇爾指出,儘管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不同,但作為人,都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欣賞。只有我們理解了感受和需要,就明白為什麼我們會生氣、會憤怒。只有我們掌握了這種方法,溝通問題就明朗起來,暴力消退後,愛自然流露!

摘錄:《非暴力溝通》“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