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皇帝是否都是硬骨頭?不是!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網友對明朝發生的各個歷史事件的概括。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明朝首都實際處於抵禦遊牧民族的前線,所以有天子守國門的說法。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終其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可謂錚錚鐵骨。明朝皇帝是否都是硬骨頭呢?不是!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皇帝是否都是硬骨頭?不是!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征討瓦剌也先,因聽信太監王振,最終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一役,不但把大明朝數十年積累的文武人才、數十萬精銳、數不清的戰略物資一朝斷送,大明軍隊在土木堡之後,就一直沒緩過元氣來。所以說明英宗是大明王朝走向衰亡的第一罪人,一點也不為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皇帝是否都是硬骨頭?不是!

更令人氣憤的是,明英宗被俘後竟氣節全無,淪為“帶路黨”。大同和宣府作為北疆門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明英宗為了和同樣被俘投敵的太監喜寧在也先面前爭寵邀功,竟親自帶領瓦剌大軍在大同城下叫門。慶幸的是,大同守將郭登以一句:“我是奉命守城的,別的事情都不知道!”搪塞回去。在這之前,明英宗已到過宣府,宣府守軍以守將楊洪出差為由,讓英宗吃了閉門羹。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皇帝是否都是硬骨頭?不是!

所幸的是,以于謙為首的主站派力排眾議,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並在北京城下擊敗也先,挽救了大明,也讓明英宗失去價值。

在明英宗“奪門之變”復辟帝位後,為掩蓋自己被俘投敵的事實,殺害了保衛北京有功的大臣于謙等人。大同守將郭登,宣府守將楊洪等,均遭到清算;為掩蓋自己被俘受辱的事實,將自己被俘後的經歷杜撰成為“因人格魅力,感動了敵人”。為掩蓋自己的昏庸無能,顛倒黑白,竟為王振立祠。史書記載:天順元年五月,英宗復辟。思振,諱為忠所殺。詔復振官,刻木為振形,招魂葬之。祀智化寺,賜額曰“旌忠”。

如此君王,大家說能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形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