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賦傳千古 峨眉共比高——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蘇軾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眾志成城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這個春暖花開的五一假期裡,我們可以和親朋好友到“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走一走。杭州西湖是中國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佔據了湖面的一半。元佑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見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4月,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在杭州也留下了眾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

詩賦傳千古 峨眉共比高——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蘇軾

圖一:《寒食帖》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東坡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雅好遊山林。

杭州名菜“東坡肉”,相傳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蘇東坡在徐州、黃州、杭州三個地方做過“東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時帶領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百姓紛紛殺豬宰羊上府慰勞,東坡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燒製紅燒肉回贈予老百姓。大家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它為“回贈肉”。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蘇軾被謫貶到黃州,見黃州市面豬肉價賤,而人們不大吃它,便親自烹調豬肉。有一次他食得興起,即興作了一首打油詩名曰《食豬肉詩》,詩中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此詩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開始爭相仿製,並把這道菜戲稱為“東坡肉”。蘇東坡二任杭州知州時,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葑草湮沒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復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醇香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讚賞稱奇,於是“東坡肉”的美名更傳遍了全國。

在杭州,“五柳魚”又常被稱為“東坡魚”。相傳,有一次,蘇東坡讓廚師做道魚餚開開鮮。廚師送來後,只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東坡食慾大開,正欲舉筷子品嚐忽見窗外閃過一人影,原來是好友佛印和尚來了。東坡心想:“好個趕飯的和尚,我偏不讓你吃,看怎麼辦?”於是順手將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實早已看見,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東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答道:“今日特來請教一個字。”“何字?”“姓蘇的‘蘇'怎麼寫?”蘇東坡知道佛印學問好,這裡面一定有名堂,便裝著認真地回答:“‘蘇'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邊左是‘魚',右是‘禾'字。”佛印又問:“草頭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呢?”“那還念‘蘇'啊。”“那麼魚擱在草頭上邊呢?”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說:“那就把魚拿下來吧。”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佛印說來說去還要吃他的那盤五柳魚。後來有一次,佛印聽說蘇東坡要來,就照樣蒸了一盤五柳魚,心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日我也為難為難你。於是就順手將魚放在旁邊的磬裡。不料蘇東坡早已看見,只是裝著不知道。說道:“有件事請教:我想寫副對聯,誰知寫好了上聯,下聯一時想不出好句子。”佛印問:“不知上聯是什麼?”蘇東坡回答說:“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蘇東坡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幾乎不假思索地說:“下聯乃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聽完,佯裝驚歎道:“高才,高才!”原來你專罄(慶)裡有魚(餘)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5刀。便笑咪咪地說:“五柳魚唄。”佛印笑笑回答說:“這條‘五柳魚'算給你‘釣'到了,不如叫‘東坡魚'算了。”從此以後,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在蘇軾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 籤書判官時,於鳳翔東湖避暑,炎炎夏日無清涼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濱豆(也稱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製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之後流傳於鳳翔民間。後人為紀念他稱其為“東坡涼粉”並流傳至今。

蘇軾對品茶、烹茶、茶史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

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蘇軾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詩賦傳千古 峨眉共比高——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蘇軾

圖二:《淨因院畫記》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詩歌既優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飲湖上初睛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慈湖夾阻風》:“捍索桅竿立嘯空,篙師酣寢浪花中。故應菅蒯知心腹,弱纜能爭萬里風。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猶有小船來賣餅,喜聞墟落在山前。我行都是退之詩,真有人家水半扉。千頃桑麻在船底,空餘石發掛魚衣。”等等。國外疫情嚴峻期間,五一假期無法身臨其境感受,宅在家裡看蘇軾的詩詞也是一場奇妙的心靈之旅。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 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其中《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黃庭堅在詩後的跋語中說:“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也。”充分體現此帖是隨意中得到的真趣。

詩賦傳千古 峨眉共比高——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蘇軾

圖三:《洞庭春色賦》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首中秋佳節思念弟弟蘇澈的《水調歌頭》,又何嘗不是在外奮鬥,假期無法與親朋好友相聚的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願?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兩年多,到赤壁磯有感而寫。讀此詩彷彿穿越回到了三國,把人們帶入到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感受英雄男兒的柔情,加深了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讓人無限的回味。

蘇軾對書寫的墨汁很是重視,很多都是自己研磨,甚至是自己製作的。充分體現了書法中的“紙墨相發”的理論。為了自己有好的墨汁用,蘇軾曾經和當時著名的制墨專家潘衡,在房中燒松脂油制墨,到了晚上,兩人都睏倦不已,半夜起火,差點燒了房子。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評價:“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餘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真神仙中人。”當代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對蘇詩藝術風格評價道:“李白以後,古代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朱德則高度評價蘇軾父子:“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蘇軾在一生坎坷與困難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永不放棄的精神,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