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羨慕那些"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愛情。因此,世人千方百計地想要於茫茫人海中找尋"那一人"。
在經歷一番塵世波折後,大多數終能如願以償。可是,很多人卻不懂得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姻緣。在日本,就有這樣一個人,他天生無四肢,卻在結婚15年內出軌了50次,離婚後又竟和20歲混血戀愛。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乙武洋匡出生如日本的一個普通家庭。他和其他孩子一樣,在父母的期盼的目光下來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可是,和其他孩子不一樣的是,乙武洋匡自出生起便沒有四肢,他像一個折翼的天使一般。
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四肢,他的父母傷心極了,他們無法想象這個孩子日後會有怎樣艱難的生活。懷中的嬰兒用無辜的眼睛看著自己的父母哭的像個"淚人兒",他不知道父母是為他而哭,也不知道未來等待著他的是什麼。
儘管乙武洋匡沒有四肢,可他的父母對他的愛卻沒有絲毫的減少,從小,乙武洋匡的父母便教導他要自信樂觀,他們從來不把乙武洋匡當做殘疾人看,只要是乙武洋匡想做的事情,他們都會盡力讓他體驗。
在父母的眼中,這個孩子是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快樂,也讓他們收穫了很多幸福。他們早就下定決心好好將這個孩子撫養成人。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乙武洋匡也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長大了。
褪去少年的青澀,乙武洋匡顯得更加樂觀、開朗,他十分感激自己的父母,是他們的愛給了乙武洋匡"笑對生活的勇氣"。乙武洋匡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他從來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也不喜歡別人對他有"特殊照顧"。
學習上,乙武洋匡總是不懈奮鬥,力爭上流。正是這種"不服輸,不認輸"的態度為乙武洋匡吸引了一大批朋友,他們陪著乙武洋匡走過了青蔥的歲月,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經過數十年的寒窗苦讀,乙武洋匡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世界著名學府——早稻田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乙武洋匡的父母比他還高興,他們激動的抱在一起大哭起來,這一刻,他們等了十幾年。
乙武洋匡非常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他也在心裡默默發誓,要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乙武洋匡來到了大學。在這裡,
乙武洋匡每天都以昂揚的姿態面對生活,他努力學習,樂觀面對生活,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他們十分佩服這個沒有四肢的人,在不斷的學習中,乙武洋匡越發覺得文字有著強大的魔力,每到夜深人靜時,他看著那些書中的故事,總覺得自己的靈魂在不經意間豐富起來。慢慢的,乙武洋匡也開始用文字記述自己和身邊人的故事。
日子逐漸好了起來,乙武洋匡的愛情也在不經意間萌芽了 ,當時,作為乙武洋匡學妹的仁美十分敬佩乙武洋匡的生活態度,她常常會來到乙武洋匡身邊,照顧他的生活。一段時間後,仁美越發覺得乙武洋匡充滿了魅力。
每當和他在一起時,仁美總覺得"時光都溫柔了許多"。後來,在不斷的相處中,他們的感情迅速升溫了,畢業後,他們順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
"從前一個人的漫漫長夜,如今有人相伴了"乙武洋匡十分感激自己的妻子仁美。她給了乙武洋匡幸福的生活。鼓勵乙武洋匡勇敢的追尋自己的夢想。在妻子的鼓勵下,乙武洋匡完成了《五體不滿足》這一鉅作。
此書一出,便引來了很多人的關注,人們都被乙武洋匡的精神所打動。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奮鬥,乙武洋匡也成了日本著名的殘疾作家。他曾說過:"在我的人生中,有兩個女性對我的影響不可磨滅。一個是我的母親,另一個便是我的妻子。"從籍籍無名到名聲大噪,乙武洋匡的妻子始終都陪在他的身邊。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兩人攜手走過了15年的時光,無論是在外面還是在家裡,乙武洋匡都是標準的"好丈夫"形象,他們兩人的愛情也常常被人稱讚。然而,就在此時,一個消息讓乙武洋匡露出了真實面貌。
有媒體稱:"乙武洋匡在結婚15年內出軌了5次",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大眾的激烈討論。後來經過一番調查,人們發現乙武洋匡的出軌對象竟然達到了50人,他不僅調戲自己的粉絲,還和自己的醫生搞起了曖昧。
早在多年前,他便品行不端,經常騷擾身邊的女性,那些女性往往礙於他的身份而沒有揭發他,有了妻子後,就意味著自己只能鍾情於妻子一人,這對乙武洋匡來說簡直是難以接受的,他常常以工作為藉口,外出和別的女人混在一起。
每當回到家中,看著妻子溫柔體貼的樣子,乙武洋匡就會下定決定不再胡混。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總是在下定決心後又不斷的出軌其他女生。就這樣,在與妻子同床共枕15年間,他卻劈腿了50次。
最終,仁美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選擇了和乙武洋匡離婚,她苦苦經營了15年的婚姻最終還是走到了盡頭。面對親人的質疑和家庭的破散,乙武洋匡卻並沒有收斂,離婚後不久,他又和20歲的混血談起了戀愛,兩人你儂我儂,沒有絲毫的改過之意。
乙武洋匡的勵志人設到底是不是假象?其實他樂觀面對生活的態度值得大家學習,但他這種不珍惜眼前人、不遵守婚姻道德底線的行為實在是為人詬病。人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他的長處,笑對生活,摒棄他的短處,好好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閱讀更多 林伯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