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強推文化大統一是秦滅亡的“催命符”!

前言

秦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建立大統一王朝,即便存在的時間很短,猶如曇花一現,但是留給後人的財富是難以想象的,秦國拓展了華夏文明的版圖,奠定了之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框架,建立者秦始皇也被後人尊稱為"千古一帝"。

秦朝留給人們的經驗、教訓很多,尤其是強秦在短短15年間就在農民起義的風暴打擊中分崩離析了,留給人們太多的思考。其中,最被人們所熟知的觀點就是秦國的暴政了,這一點在《過秦論》中就有體現。

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強推文化大統一是秦滅亡的“催命符”!


《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將帝國滅亡的悲劇全部歸到暴政是有點片面的。實際上,秦朝滅亡是有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暴政只是秦朝滅亡最顯而易見的一個原因,其中,秦朝跟六國的文化衝突同樣也是不能忽視的,本文就從秦國與六國文化的差異入手,論述秦帝國崩潰的原因。

秦文化與六國文化相悖,呈對立姿態

自從秦襄王被封為諸侯開始,秦國就一直處於爭奪立足之地的爭鬥中,一直延續了幾個世紀,使他們養成了民風彪悍、驍勇善戰的性格,在周圍少數民族的影響下,秦文化成了屬於粗狂、好戰、單一的草原文化,不遵禮義,推行殘暴的實用主義。

《戰國策》: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

六國的農耕文明發達的同時,也更多的保留和繼承了周朝的文化,六國文化相比秦文化有著兼容的特點,再加上百家爭鳴的相對寬容的學術環境,文化異常的繁榮,並且注重禮樂,禮樂文化源遠流長,這兩種文化對比起來就有著極為強烈的反差。

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強推文化大統一是秦滅亡的“催命符”!

秦朝軍隊


在六國人的眼中,秦國就是一個野蠻之地,和 "戎狄"基本上是沒什麼區別的,不僅跟中原交流的非常少,並且還十分的蠻橫,在一些關於六國的記載中就是這樣描寫秦國,稱為虎狼之秦,戰國時期也有著"儒者不入秦"的先例,更是六國文化對於相比於秦國文化中優越性的體現

六國對秦人的印象不僅僅是好戰,而且是百年間來一直想要爭奪關中之地,就差把一句"關中之地遲早姓秦"寫到臉上。

《史記》: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

這種想法令六國如芒刺背,覺得秦人貪狠如狼,其實更多的是對秦文化的一種並不認同和甚至有點鄙夷的態度,也看出了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之間的對立。

秦國軍事實行統一,文化對立愈加明顯

在虎狼之國的印象裡,秦國自然會被其餘六國"妖魔化"。自從商鞅變法將秦國帶上強國之路之後,六國從文化上的鄙夷變成軍事上的懼怕,仇視,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秦國的"妖魔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虎狼之國、虎狼之秦這些詞語在史書中是非常常見的,秦朝越強這些描述就越多,六國臣民的心中會將秦國妖魔化的更加厲害。

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強推文化大統一是秦滅亡的“催命符”!

秦滅六國


雖然六國在軍事上不如秦國,在大一統之後,文化上的衝突和對立並沒有隨著六國的滅亡而消失。因為在此之前,六國在禮義、文化上對於秦國是有著優越感的,現在被秦國滅亡了之後,還要全面實行全秦國的文字貨幣等,要"拋棄"自己的文明,實行一個"野蠻國家"的律法,這樣舉措他們很難接受。

從現代眼光看來,統一文字貨幣等是一個非常正確而聰明的舉措,但是,用的方式是錯誤的,一刀切不僅沒有帶來想象中的成功,更是秦朝滅亡的催命符!這一系列的變革使得原六國的臣民非常難以接受,開始了對秦國的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抵抗

秦國僅僅是做到了武力統一,而文化的統一就很難了,這不僅僅是規定一系列律法就能做到的,還需要各個階級更多的時間去尊重、磨合、發展。

守業遠比創業難,在古代,強者對於弱者的統一併不僅僅在於表面武力的統一,在武力背後的是文化上的統一,而文化上的同化和融合遠比武力統一難得多,通常需要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做到,

秦國對於其他國家文化同化的程度,遠遠趕不上它武力擴張的程度。

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秦國就像一個巨人,軍事大腿肌肉發達,無人能及,文化大腿極盡萎縮,人人望之鄙夷,文化和軍事不能交替前行,僅僅靠軍事,總有疲累的那一天,在他倒下的那一刻,再想站起來就很困難了。

並且,想要讓秦國統治區域內全部認同秦文化,這至少需要幾代人的時間和努力,但是由於秦國統一的時間實在太過短暫,根本就沒有辦法完成這項統一,就被一浪高過一浪的反秦狂潮吞噬。

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強推文化大統一是秦滅亡的“催命符”!

秦國影視形象

官員只知執行,不知反饋、變通

在商鞅變法設立爵位制度後,這就相當於給了底層人民一個明顯的信號:想要跨越階級,收穫名望和地位,獲得戰功是唯一的途徑!

所以說,在當時一個統治者都推崇武力的國家中,人民尚武,給秦朝貢獻了一大批軍功貴族,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荀子·疆國》: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間,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

這批軍功貴族們跟六國傳統的官員們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也能看出軍人的影子,絲毫不拖泥帶水雷厲風行,他們的執行效率是比其他各國都要高效,忠誠度也是最高的。

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強推文化大統一是秦滅亡的“催命符”!

秦始皇嬴政


即便是這樣高效率的官僚系統,也會帶來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他們執行任務的時候,通常並不會考慮上級給予他們的命令是否合理?在執行任務中需要根據情況做出哪些變通?他們只知道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上級發放的任務,這一點就是秦朝的官僚制度的一個很大的弊端,因為這樣的官員只會打仗,並沒有經國治世的才能。

這也會導致一個新的矛盾,就是當上級出現錯誤的時候,下級並不敢說出上級的錯處,這也導致了官員面對皇帝時只知道接受命令,唯唯諾諾,皇帝呢,也接受不到官員們的反饋,各個階級缺乏溝通的橋樑,下級的信息不能夠準確地反饋到上級,上級也不能根據下級反饋的準確有效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不能夠做到上傳下達,所以說在這種制度下,日積月累出現極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秦與六國互不認可,民族對立嚴重

在秦朝完成統一的時候,在戰役中,對待六國的軍隊是比較殘忍的,斬首、坑殺屢見不鮮,原本六國的民眾並不把所向披靡的秦朝軍隊當作解救自己與危難的救世主,反而把他們當作毀壞了自己原本幸福家園的暴徒!

秦朝的軍隊也是如此,並沒有把原先六國臣民他們當作自己的同族兄弟,而是把他們當作戰敗的被奴役者來看待。

雙方的心裡並沒有把對方當做是自己人,也從未有過同心同德,雙方的矛盾鴻溝很大,且難以根除,原本六國的臣民臣服秦朝,僅僅是因為秦朝的軍隊足夠強大,所以才換來這一段時間的和平時期,但是這種和平也僅僅是表面性的,只要出現一個導火索就會被立馬引爆!

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強推文化大統一是秦滅亡的“催命符”!

秦王掃六合


結語

秦國的強盛不能算完全的強盛,除了軍事和經濟的崛起,還要有文化的崛起,秦國就是在文化的認同上吃了大虧,內耗不斷,加大了統治的成本。帝國的統一也能只是明面上的統一,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民族間的對立,統治下的各民族需要接受、尊重對方的文化。

在最開始的時候,秦始皇是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的,經過刺殺事件後才明白解決這種尖刻的對立矛盾已經處於刻不容緩的狀態,他採取了收兵到咸陽等舉措,但是這些辦法僅僅是治標不治本,是弱化問題,卻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

之後,他又經歷數次的刺殺事件,將他想做到民族大融合的願望一點點擊退,最終絕望,表現出的就是"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

對立矛盾越演越烈,沒有隨著秦始皇的去世而煙消雲散,反而更加嚴重,通過武力壓制的必定會通過武力反抗,天下被秦國壓制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燒,正好應了那句"始皇帝死而地分",歸根結底是沒有處理好文化同化,連帶著激化了民族矛盾。

在秦朝滅亡之後,之後的漢朝明顯借鑑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了,並不是一味的強行統一。首先,他尊重地域文化,其次,利用分封制,根據各個封地的文化特點做出妥協,以退為進,謀求漢朝的和平穩定。最後,在朝代安定下來之後,再將楚文化循序漸進的滲透、輻射到各地,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化。

參考文獻:《過秦論》《戰國策》《史記》《荀子·疆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