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為什麼成為了中國最尷尬的省份?

作為一個山西人,我經常被外省的朋友問這樣兩個問題:

“你們山西人是不是每天吃麵喝醋?”

“嘿,煤老闆,你們山西人是不是都特有錢?”

每當此時,我都只能露出我滿嘴的金牙對著他們展現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沒有金牙)

山西為什麼成為了中國最尷尬的省份?

圖 /樸實的我

01哥曾是個傳說要說來頭,誰能比我大山西更驕傲?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紛亂的變化中,山西作為一個山河相間的獨特地理單元在歷史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上古時期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濟)、禹都安邑(今山西運城),華夏文明的曙光從山西冉冉升起;春秋時期晉國又發展為黃河流域最為強大的國家,三家分晉之後山西在華北依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北魏前期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到了隋唐大一統時期,太原又成為了全國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政治中心。到了宋元時期,山西在經濟方面有了飛躍性的發展。《金史·食貨志》載“平陽一路,地狹人稠”,山西一帶人口興盛,農業發達。到了元代,河東路的稅收在華北一帶僅次於大都路,商業繁華。從明清時期開始,山西依靠著鹽業“平陽富庶甲於秦晉”,“蒲坂一州,富庶尤甚,商賈爭趨",其俗尚“州城甚整,居民極稠富庶有禮,西北所絕無僅有者。”晉商崛起,形成了周流天下的“商業帝國”景象,隨後經營金融業,山西票號壟斷近代中國金融業,終執中國商界之牛耳,在明清位列十大商幫。
經濟的發達,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有唐一代,河東裴氏人才輩出,宰相高官數不勝數;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均出自山西;明清時期河東文興,聞名全國。

山西為什麼成為了中國最尷尬的省份?

02近現代的山西鴉片戰爭後,伴隨著堅船利炮,古老的中國國門洞開,在外部勢力步步緊逼的同時,國內的民族矛盾也日益突出,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此起彼伏。內外戰爭交鋒不斷,貿易線被完全阻斷,加之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對中國傳統的經濟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晉商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走向了沒落。圖 /晉商在軍閥混戰時期,山西因閻錫山的建設在軍工業與民用工業上有了長足的發展。抗日戰爭中山西人民殊死搏鬥保家衛國,終於與全國人民一起迎來了抗戰的勝利。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以建設為中心。山西在國民經濟的總體設計中一直被定義為重工業基地,據統計在1949年到2008年間, 山西累計生產煤炭佔全國總量的23%, 累計出省外運煤炭佔同期國內省際煤炭交易量的70%以上。煤炭資源作為三晉人民的命脈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此外,為人所津津樂道還有山西大學的院系調整,法學院於49年併入北京大學,財經學院53年併入中國人民大學,工學院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組建了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圖 /山西大學舊址

山西為什麼成為了中國最尷尬的省份?

03尷尬的山西在建國初期,山西省因豐富的礦產資源發展迅猛,全省GDP基本穩定在全國15名左右,1959-1960年更是達到了全國排名第13位,(可惜的是這也是建國以來山西省GDP總量全國排名最高的兩年)。而從改革開放開始後,山西卻由於內陸省份的區位限制加之煤炭資源的消耗進入了經濟衰落的倒計時階段,從1987年起到2002年,GDP排名由18位下降到22位,儘管在2003年到2005年出現了短暫的回暖,但是並未能改變大局,2014年山西省GDP排名達到歷史最低第24位,經濟增速與人均GDP排名亦不容樂觀。伴隨著不可再生資源消耗的也有環境的惡化,霧霾隨之而來。除了經濟上的問題之外,吸引力問題亦不容忽視。從歷史的原因來看,山西雖然整體地形封閉,但是其常在京師左右的政治地理特點,使其地域發展與中央政權密切相關。顧祖禹稱太原“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誠古今必爭之地區”,太原的定位正符合區域中心處於該地區幾何中心的理想模式,
但是山西並沒有依照其平行四邊形規整模型所示意的那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而是形成了河東(晉南)與關中(陝西)一體、上黨(晉東南)與河內(河南)一體、雁北(晉北)與邊塞(內蒙)一體的發展格局。這也就為今天省會太原的核心吸引力不強埋下了伏筆。圖 /山西省地圖並且,目前整個山西省內只有太原理工這一所211以及雙一流大學,省內的高等教育資源很難吸引優質生源。運城人去西安,晉城人去鄭州,陽泉人去北京,太原作為省會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山西為什麼成為了中國最尷尬的省份?

04借東風展未來往日輝煌不復,山西成為中國最尷尬的省份。以上的回顧不是碰瓷,更不是唱衰,而是要更加理性的分析現如今山西尷尬的原因:內陸資源型大省的區位限制加上吸引力缺失造成的人才流失,成為山西近些年發展疲軟的因素。希望未來的山西不僅僅只是抱著回憶如數家珍,而是能夠藉著“一帶一路”發展的東風並且充分利用山西文物資源大省的優勢走上轉型發展之路。參考文獻:[1]劉影.《皇權旁的山西:集權政治與地域文化》.2007年.新星出版社.[2]行龍.《山西何以失去曾經的重要地位》.2010年.山西教育出版社.[3]張玉勤.《山西史》.1992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4]仝建平.《山西曆史地位以及文化區域芻議》.2017年.忻州師範學院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