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中國學派的底氣,在於創新、傳承與大國崛起

管理學中國學派的底氣,在於創新、傳承與大國崛起

“21世紀,中國將與世界分享管理奧秘。”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預言,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10月18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首屆國際周正式啟幕,在東西方管理學大師的思想碰撞中,中國學界再一次給全世界注入東方智慧。

短短40年間,管理學在中國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從“引進來”,到“中國化”,再到“走出去”,管理學“中國學派”是如何贏得道路自信的?

與企業共成長,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或許是一個觀察樣本。

從“引進來”到“中國化”,中國管理學的成長路徑

1979年,中國工商行政管理代表團訪問考察了美國5所管理學院後提出,“從具有5—10年管理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中選拔優秀管理人才,採用綜合性的培養方式進行研究生教育,把他們培養成企業中、高層職業管理人才”。這次提議,被認為是中國引入和改革管理教育的萌芽。

改革開放後,對於人才和理論的需求,催生了大量的管理學專業誕生。早期的管理學作為經濟學的二級學科存在,相關學制、教材、理念均引進自西方。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理論陸續出現在中國企業的管理中。

1998年3月25日,海爾集團 CEO張瑞敏應邀登上哈佛商學院講臺,為學生講授中國企業的管理之道,《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案例同時被收入哈佛案例庫,這是中國企業管理經驗開始獲得世界認可的一個重要標誌。

張瑞敏說:“海爾未來發展的資本是全方位創新體系。”而這個體系的背後,正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許慶瑞院士團隊的理論。

2002年,許慶瑞提出全面創新管理理論,此後,他的團隊一邊研究理論,一邊常駐企業調研,幫助海爾搭建了技術創新平臺,這才有了海爾一年100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的好成績。

這無意間揭示了管理學中國學派與企業實踐的淵源:與企業共同成長的企業家和學者,在總結提煉管理實踐的基礎上,自下而上“長”出更符合中國情境的管理理論。

管理學“浙大學派”,與企業發展同行

在許慶瑞全面創新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弟子們將他的理論和“與企業同行”的做法繼續發揚光大,這促成了管理學“中國學派”分支——“浙大學派”的形成。

海康威視是伴隨著管理學“浙大學派”成長的。在某次浙大的活動上,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頗有感慨,創業時他尚在浙大管院攻讀博士,從創業前9個月開始,導師吳曉波教授就開始指導企業的發展。此後,每逢海康威視關鍵時刻,陳宗年都會與導師一起商量。

吳曉波是許慶瑞院士的弟子,在許院士理論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二次創新”理論,更加強調企業引進技術的同時,還要不斷開放創新,持續不斷地與技術源、客戶、產業上下游互動學習,建立可持續的創新生態體系。

現任浙大管院院長魏江教授,是許慶瑞院士的另一個弟子,他的“非對稱創新戰略”,同樣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現在和未來。

2010年3月29日,吉利汽車以18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沃爾沃全部全資收購,成就了中國汽車行業史上影響較大的一起收購案,也在中國企業“出海”歷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最初,幾乎沒人看好這樁“蛇吞象”的生意,但李書福在“非對稱創新戰略”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論依據。

魏江認為,中國企業在技術體制、制度環境、市場環境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而在全球競爭中,往往存在諸多不對稱因素。“基於這種‘不對稱性’優勢,中國企業可以藉由組織設計的非對稱戰略、學習方式的非對稱戰略、追趕路徑的非對稱戰略以及制度設計的非對稱戰略,來進行以弱勝強、以小博大性質的追趕與超越。”魏江說。

“非對稱創新戰略”的獲益者還有萬向集團。近年來,萬向集團運用“非對稱創新戰略”,先後併購舍勒、AI等30多家美國公司,並初步形成了全球資源整合創新、產業鏈互動創新、企業全面協同創新“三位一體”創新體系。

厚積薄發“走出去”,中國管理尋求“共生與發展”

據浙大管院發佈的《2019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校友上市公司》榜單,截至2019年3月,共有80位浙大管院校友擔任上市公司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或總經理,管理或控制著70家上市公司(含A股、港股、美股),其中不乏海康威視、吉利汽車、大華、萬向集團等企業的身影。

與企業發展同行,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現實難題,這是管理學“中國學派”的特點,也是“浙大學派”始終堅持在做的事。而民營企業和創業公司雲集的浙江,又給了管理學“浙大學派”成長的土壤。

2012年,老字號企業“沈蕩釀造”引入浙大管院專家和上海知名策劃團隊,挖掘企業內涵和歷史文化,開發8款年份黃酒。2016年4月, “沈蕩老酒策劃案”捧回全球品牌策劃大賽中國區桂冠。

2017年,中國管理學至高榮譽“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頒給了海康威視總經理胡揚忠,案例是《“螢石”生態圈撬動創新業務增長點》。跟陳宗年一樣,他也是吳曉波教授的學生。

當年種下的種子,正在開花結果。引進、創新、傳承、再創新,“浙大學派”的背後,是中國管理教育的良性循環。下一步,要“走出去”。

10月19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顧問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探討的 “共生與發展”,或是浙大管院國際化戰略的又一個開端。在魏江看來,當今中國管理學教育正處於從“不自信”到“自信”,從“一味模仿”到“理論創造”,從“學習他人管理方案”到“提供中國管理方案”的轉變期,這是難得的拐點,“中國學派”要抓住範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向全世界貢獻“中國人的管理理論和智慧”。

(本文首刊於《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27日03版,原標題《當年種下的種子 正在開花結果——管理學“浙大學派”的傳承與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