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買房理論後,我不會買房子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釋一下是什麼是知行合一,簡單來說,就是明白道理與採取相應行動是同樣重要的,做事講究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廢話

一個朋友,買房念頭一動,便來請教我這個房產“資深編輯”。

面對買房概念還停留在早上交錢,晚上去住的小白,我開始擺起了一副“大佬”的姿態,上到政策利率、下到雞毛蒜皮的長篇大論,結果可想而知。

暈了

最後的他,稀裡糊塗的跑了一個又一個售樓處,糊里糊塗的交了首付,然後鄙視我給的建議毫無用武之地。

這並不是個別現象,對於絕大多數購房者來說,所謂理論,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掏的不是他的錢包。

道理通俗易懂,實踐卻狀況突發,理論統統沒用。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買房時容易碰到的一些思維誤區。

(此文絕非引導性上車,給尚處迷茫的購房者一些經驗)

學會買房理論後,我不會買房子了

1、萬丈高樓起於紅磚,定位即購房起點

目前市場需求主分兩大類:剛需、改善,

再往細一些,剛需、剛改、改善、高端。

自知者智,絕不是一句空話。

剛需和改善的區別劃分從來就沒有固定概念,並非價格、面積等因素能夠輕易區別開。

比如,拆遷3口家庭,除去分到手裡的兩套安置房外仍持有400萬的安置費。但安置房至少還需3-5年才能入住,目前買房就成為了首要問題,但他絕非剛需。

理論上,受制於現實壓力,如結婚,學區等必須買一套房子的人來說,都可劃入剛需群體中。

政策斷定,無房未婚、單身都不是剛需。

剛需永遠糾結於政策限制,糾結於錢包餘額不足。

市場走勢下,西安剛需盤條件門檻提高:單價1萬-1.5萬,面積90-140㎡。

3年前的改善盤也沒有這麼大“口氣”。

學會買房理論後,我不會買房子了

2、最適合你的就是最好地段

所有的大咖、大V在做訪談時都會把地段因素放在首位,但千萬不要一看到區域價值高、潛力巨大就盲目上車。

所謂地段優勢,就是看能否滿足你的的首要痛點。

比如對於在高新上班的上班族來說,滻灞的生態價值再高、環境再宜居也是沒有實際價值的。

每天開車一個半小時去上班肯定不是好玩的,

運氣不好,再遇到堵車,那麼恭喜你,這個月全勤麼得了。

事實上任何地段都有其優勢所在,對於購房者來說,永遠都不存在最好的地段,找到最適合你工作、生活的區域,就是最好地段。

學會買房理論後,我不會買房子了

3、最大化匹配現實需求,就是好配套

房源周邊配套有很多類別

醫療,教育,交通,商業……

追求完美的態度是值得讚賞的,這證明你是一個有著高雅生活品質追求的人。

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同屬高新,

蘇寧雲著,多少人因為目前交通不便而放棄,

香榭御澄,公園,商業,地鐵,教育齊全且優質,

當然,31038的均價,實實在在擺在那裡。

作為很多人一生中買過的最貴的商品,特別是對於剛需群體來說,挑房源配套往往是一個需求無限趨於均衡的過程,只需要最大化匹配自己的需求即可。

比如小孩面臨上學問題、老人面臨就醫問題,那麼學區、醫療就應該成為首先,其他需求就可以適當降低標準。

更何況城市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

地鐵會有的,

商圈也會有的,

這些都是要隨著區域人口的增加而逐漸落地的,幾年前滻灞還是釣魚愛好者的最佳棲息地,如今自然界·河山正帶領著西安生態科技新人居向我們緩緩走來。

學會買房理論後,我不會買房子了

4、完璧無瑕並不現實

特別是樓層問題,除了大家熟知的底層易潮、頂層易漏外。

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的風俗習慣,比如小編曾經上大學的地方就非常避諱18樓,甚至開發商在報價時也會將18樓報得相對便宜。

但問題是熱門樓盤必然會引起轟搶,搖號成為定局,買不買得到心儀的樓層往往跟做的功課到不到位沒有關係,這是一個純看運氣的事情。

再加上個別房間採光不好,一邊靠著交通要道晚上雜音太大等等問題,

明明房源其他方面都還不錯,就因為某一個痛點,

糾結、猶豫、遲疑

剩餘登記時間已寥寥無幾

一咬牙、一跺腳

不買了!

也許

這些年西安房價的增長幅度就是要告誡我們,猶豫就會“白給”。


學會買房理論後,我不會買房子了

5、“抄底”想法不符合實際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立特曾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其實任何時候上車都是不晚的,除非是炒房客,否則房子買來的目的仍是居住。

房價高點和低點實際上與你並無太大關係,漫無目的的等待只會加大時間成本。

擔心買過之後房價下跌遭受虧損,不買看著不斷上漲的均價暗自心焦。

風險當然會有,站在岸邊,

你永遠不會成為被淹死的那一個,

永遠也不會成為會游泳的那一員。

數據層面,2019年我國城鎮化完成率達到60%,農村戶口人數約2.8億人,

也就是說,未來房地產需求依然巨大。

不信你可以問問身邊沒有房子的人,是否想要買房,

也可以問問身邊有房子的人,還想不想買更好的一套。

要知道

短短三年前西安的均價也不過8/9千,猶豫不定只會讓全款變成首付,然後喟然一聲長嘆:曾經有一套完美的房子擺在我面前,而我卻沒有去珍惜,等到買不起我才後悔莫及……

學會買房理論後,我不會買房子了

6、樣板間都是帶著濾鏡的妖豔jian貨

經常可以聽到置業顧問在介紹樣板間時講述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

有一個客戶,一直被裝修所煩惱,

直到他看到我們的樣板間才豁然開朗,

原來我想要的房間設計就在這裡!

這樣的案例比單純介紹裝修參數屬性要有說服力的多。

但是置業顧問不會告訴你,

樣板標準≠交付標準。

這句話往往會貼在樣板間“不十分顯眼處”,

就像小時候買康師傅紅燒牛肉麵時袋子下方一行不起眼的黑色小字:

樣板間的空間佈局都是精心修飾過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傢俱都是按比例進行縮放過的。

目的就是給你一種視覺上的享受。

同事在去年買房時為某樣板間的開放式廚房所驚豔,想象著一邊是鍋碗瓢盆的碰撞交響,一邊是紅酒竹光的浪漫氣息。

但實際裝修時才發現,油煙、防火、空間等等現實問題讓她不得不放棄。

理想和現實差距啊。

特別是一些在售樓處臨時製作的樣板間,

採光、通風、視野等問題統統看不出來。

雖然這些問題好似買家秀與賣家秀,不影響使用,但會造成心理落差,學會透過濾鏡看本質才是王道。

學會買房理論後,我不會買房子了

7、強求全款不可取

有人說:中國的房價從來都不是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為標準的。

在留言區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評論:

西安的房價這麼高,工資水平這麼低,誰買得起?

根據薪酬網統計顯示,2020至今西安市人均收入7818.35CNY,而西安的住房均價已超過1萬4,單從數據來看收入與房價嚴重不匹配。

貸款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無可避免。

但有很多人不願意支付貸款所要承擔的高額利息,總覺得攢夠錢全款買房才是最賺的,但請相信,你攢錢的速度是追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的。

相反,在物價不斷上漲的社會現實下,你手裡持有的數字貨幣會不斷貶值。

舉個例子

在均價1萬5的時期,你手裡有50萬,貸款100萬買下一套100㎡的房子絕對比你用50萬全款去買33㎡的房子賺的多,何況你也買不到33㎡的房子。

再算上資金的時間成本和強制脫手固定存款成本,最終被放大的只能是虧損而不是收益。

學會買房理論後,我不會買房子了

其實對於買房理念誤區的討論

每個地方都在說,

每個自媒體也會說。

爭論以前就有,

現在還有,

未來也不會停止。

有人說,買房的樂趣就在於,

外面的人咒罵駁斥卻羨慕不已;

裡面的人躺在自己的房子裡,

看著窗外不斷上漲的房間暗自竊喜。

圍城,真正的圍城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

只要自己迫切需要,

只要價格、物業、環境合適,

真的就可以出手了。

前方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

奮力一躍也就跨了過去。

小馬過河

水不漫身膝已不見

最後,

我還是那個青澀的少年,

租著狹小的房間過得如此的可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