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乾隆皇帝藏於宮中認識海洋,而我們卻用來尋找美食

(1)《海錯圖》:古代人認識海洋的一雙眼睛

從小就非常喜歡去博物館,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去了很多。在我的影響下,孩子對這項活動也極為感興趣。

十一的時候帶孩子去了一趟天津新開的國家海洋博物館,豐富的展品,精心的布展,多媒體的有機結合,海底奇妙的生物,讓孩子驚歎連連。

現代的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和各種渠道,瞭解到我們未知的世界,包括太空,包括海洋,包括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物種。

那古代的人們,通過什麼去了解世界呢?尤其是在閉關鎖國的封建時代,人們無法離開大陸探索海洋,無法去領略那廣闊的海底世界,他們對海洋世界、海底動物是否一無所知呢?

其實還真不是,有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名業餘畫家,同時也是海洋生物學愛好者。他長期在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帶活動,細心觀察海洋生物,每見到一個物種就把它給畫下來。

之後,他把自己所做的作品彙集起來,就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海錯圖》。而這個人,就是清朝康熙時期的

聶璜

《海錯圖》:乾隆皇帝藏於宮中認識海洋,而我們卻用來尋找美食

(2)《海錯圖》其書,聶璜其人

《海錯圖》作者聶璜,字存庵,號閩客,浙江錢塘人,在歷史上生平記載很少,生卒年不詳。只知道是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繪製工筆畫的高手。

初見到這本書的名字,會感覺很奇怪,"海錯"是什麼意思呢?

在《海錯圖序》裡聶璜提到《禹貢》,說它"惟以錯稱海物"。而之所以這麼稱呼,則是因為"錯者,雜也,亂也,紛紜混淆,難以品目,所謂不可測也。""海錯"也就是形容海中的生物種類十分繁雜眾多,難以計數。

至於聶璜畫出這麼一本海洋生物著作的原因,《海錯圖序》裡講到"然則博物君子,披閱是圖,慎毋曰燃犀一燭也,謂吾以蠡測海也可。"他是真心熱愛自然,熱愛海洋,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更多海洋中的生物展示給大家。

通過聶璜的認真繪畫,他的作品也得到了清朝宮庭的認可。在故宮所藏的五部清宮飛禽走獸圖譜中,只有《海錯圖》是民間畫師所做。大概是乾隆皇帝自小生活在北方,對於海洋生物見得實在是太少,宮中也沒有類似的題材,因此《海錯圖》能夠以民間畫師作品身份收藏在故宮當中,並得到"乾隆御覽之寶"、"重華宮鑑藏寶"等璽印,這實在是非常難得。

雖然通過多年的努力,聶璜已經盡了努力收集關於海洋生物的知識,卻還是表示說自己的見識太渺小,沒有見過的生物種類無法勝數。從自謙的"燃犀一燭""以蠡測海"中就可以看到聶璜可以說是一名謙遜、努力的"博物君子"。

無獨有偶,在我們的現實中,也有這樣一位"博物君子",他就是微博賬號"博物雜誌"的運營人張辰亮,因為知識淵博,無論網友發現什麼奇奇怪怪的生物,他都能給出答案,網上人稱"博物君"。

現代的"博物君",在看到康熙時期的"博物君子"所繪的《海錯圖》後,非常感興趣,張辰亮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對《海錯圖》進行了分析考證,寫出了《海錯圖筆記》,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去揭秘繪畫中生物的前生今世,讓現代人瞭解到我們的先人是如何認識海洋動物的。

《海錯圖》:乾隆皇帝藏於宮中認識海洋,而我們卻用來尋找美食

(3)康熙“博物君子”與現代“博物君”穿越時空的會面

《海錯圖》共分為四卷,前三卷在故宮博物院,第四卷在臺北。作者在編撰《海錯圖筆記》時,並不是完全按照《海錯圖》的順序來進行排序,而是按照鱗部、介部、虫部、異象等生物學分類,對書中所涉及的海洋物種分門別類的進行介紹。

另外在介紹《海錯圖》中的物種時,作者憑藉著紮實的專業知識,對聶璜所繪製的生物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進行考證,同時糾正了一些聶璜由於時代的侷限性所發生的錯誤,對於很多奇奇怪怪的物種努力去找到現實中的原型,盡最大的努力讓讀者從古代、現代兩個維度去認識《海錯圖》中的生物。

在張辰亮的筆下,各種海洋生物的分類與分佈、生活環境特徵,繁殖生態特徵,甚至是生物美食文化,都一一做了詳盡的交代。最好玩的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總是會提一句如何去吃更美味,看來古今的老饕見到什麼都是一盤盤的美食。

讀者在閱讀《海錯圖筆記》時,彷彿在古今海洋的時空中交錯,能夠領略到清朝"博物君子"與現代"博物君"隔空對話,心靈交融,惺惺相惜。

(4)清代的“化生博士”

由於清朝時生物學並不發達,加上海洋生物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海錯圖》中有不少都是臆造的生物。

這些生物,是作者在探尋海洋生物時,當地人向他口述,或者是查詢古籍文字描述而畫下來的。這些生物在傳說中都是出現在遙遠的危險海域或者是人煙稀少的地方,以當年的航海技術很難達到,因此以訛傳訛,呈現在畫冊上的生物形狀就顯得有些奇怪。

這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在清朝那個時代的人們都認可,但是在現代看來,倒是錯得有些離譜了。就是這種錯誤,在聶璜的畫筆之下也是顯得那麼萌,那麼可愛。

比如說,中國古代有一種被廣為接受的學說,叫做"化生說"。這個學說認為,一種生物可以變成另外一種生物。

《海錯圖》:乾隆皇帝藏於宮中認識海洋,而我們卻用來尋找美食

聶璜就是"化生說"的忠實信徒,在《海錯圖》中他記錄了很多化生的案例。比如說"鹿魚化鹿""虎鯊化虎" 等等。

看著書中那些"萌萌噠"怪獸,有一種莫名的喜感,也可以感受到清朝時期人們對於自然的認識,對於生物進化學的瞭解。

(5)古代認識海洋的眼睛,我們用來發現美食

中國是美食之國,自古人類對於美食的追求就從沒有停止過。

《海錯圖》描繪的一百九十三種已經考證的生物中,可供人類食用的高達一百一十一種。

對於這些可以食用的生物,聶璜在圖志中簡要介紹了食用方法,還附帶介紹了醃、醉、炙等加工技巧。

而《海錯圖筆記》則更是發揚光大,針對鱗部、介部、虫部,甚至是奇特的異部,凡是能考證出來的海洋物種,張辰亮都非常詳細地介紹了食用方法及風味,配上精美的圖片,在睡覺前翻這本書簡直是對肚子的一種折磨。

十月份正是螃蟹肥美的季節,在《海錯圖》中也介紹了螃蟹,而關於螃蟹的部分全都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只能從圖片資料上了解這一部分了。

畫《海錯圖》之前,聶璜曾經畫過一本《蟹譜》,可惜早已散佚。在"毛蟹"這幅圖旁邊,摘抄了"蟹譜序",從中也能一窺《蟹譜》的大概。

《海錯圖》:乾隆皇帝藏於宮中認識海洋,而我們卻用來尋找美食

《海錯圖筆記》則襲擊發揚光大,從大閘蟹的來歷、吃蟹的傳言、吃蟹的歷史、吃蟹的方法等各方面將螃蟹這個美食介紹的極為詳盡。

《海錯圖》:乾隆皇帝藏於宮中認識海洋,而我們卻用來尋找美食

圖畫帶給人們視覺的享受,文字給人帶來了遐想空間,細膩的形容挑逗讀者的味蕾,這簡直可以說是"吃蟹小百科"了。

在清朝時期,古人就已經開始關注海洋生態環境,開始對海洋生物進行探索,這種科學精神值得我們關注。

現在科學工業越來越發達,對於環境的汙染越來越嚴重。我之前生活的城市靠近渤海灣,每年都能吃到很便宜的海鮮,在趕海時也能見到海星、螃蟹、牡蠣、水母等各種海洋小生物,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些場景再也見不到了,漁民打魚的船在近海已經捕撈不到什麼海鮮,只能越來越往深海走。

環境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我們一定要從自身做起,更多關注地球環境,不讓這些可愛又美麗的生物消失,不能讓它們變成只能口述或者是存在於傳說中的神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