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察」袁幽薇:疫情衝擊下,中國如何轉危為機?

袁幽薇:疫情衝擊下,中國如何轉危為機?

作者:袁幽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交流部副部長

來源:本文根據作者2020年4月25日下午在民智國際研究院研討會《疫情影響下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向》上的發言整理而成;民智國際研究院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民智觀點

我們現在在危機當中,這是別無選擇的,所以能做的就是轉危為機。

(正文約3600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第一:談經濟之前,首先要談疫情

首先對疫情的常態化要做好準備,這個判斷基於4月22日WHO總幹事譚德賽對未來預期做了重要的判斷:一是大部分國家從全球流行還是處於疫情初期。

非洲、南美洲可能才剛剛開始,這些國家又是屬於公共衛生體系、國力相對薄弱的國家。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二是做好跟疫情長期共存的準備,而且疫情很容易復發。美國醫學家也做了類似判斷,很有可能今年秋天新冠跟流感同時爆發。

我們確實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科學家估計,疫苗最快也需要12-18個月才能研製出來。所以在應對疫情的準備上要進行長期化、常態化的準備。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認為應該進行疫情常態化的準備。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第二: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是前所未有的

在4月14日IMF的報告之前,也就是2020年1月20日,IMF發佈了全球經濟展望的報告,當時對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是3.3%,發達經濟體1.6%,新興經濟體4.4%。

在疫情之後,預測調整為全球經濟緊縮3%,也就是短短三個月有了6.3%的降幅。可見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現在專家的判斷就是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是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

以前教科書裡讀到的特別不能理解的在美國倒牛奶的事件,現在在美國已經發生了,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第三:疫情地緣政治對經濟格局的影響正在上升

整個地緣政治的格局正往三個方向發展:

一是全球化,由於疫情的發生,在一些國際組織包括IMF、WTO、G20,大家是在號召進行共同抗疫,隨著疫情的發展,到了艱難的階段,再全球化的過程應該是會加強的。

二是碎片化,民粹主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各國為了自保,築高壁壘。不光是關稅壁壘,還有供應鏈壁壘,地區和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失效也可能發生。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三是去中國化,疫情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就是西方極右翼的鷹派,通過疫情在進行“去中國化”,達到經濟上和中國脫鉤,政治上孤立中國。

這都是去年中美貿易摩擦沒有達到的目標。他們設想的是建立一種以中美對峙或者中美嚴重對立的平行格局。

我個人從事國際交流20多年,像現在這樣某些西方國家大規模地對中國集中攻擊,不顧事實的情況,我確實沒有見過。

昨天看到密蘇里州地方檢察長對中國三個機構提起訴訟,要求賠償,這也是匪夷所思的。也可以看出有些西方政客為了甩鍋,進行“去中國化”是非常明顯的。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全球供應鏈的情況,現在專家對全球供應鏈的調整有很多的辯論。全球產業鏈也好、供應鏈也好,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它一直在向全球產業鏈地區化、碎片化方向調整。

從中國來看,近幾年經歷了三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調整,第一次是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上升,有些產業鏈外移。第二次是中美貿易摩擦過程中也出現了部分產業鏈的轉移。第三次就這次新冠疫情。

以前,全球產業鏈越做越長,大家最為關注的是產業鏈的效率、利潤問題。經過疫情之後,各國對於核心的科技產品,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產品,包括口罩,產業鏈有回遷的可能性。

大家意識到特殊情況下這些東西是致命,真的是卡脖子的,所以對於這些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更加關注。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這種產業鏈的調整是存在的,但是是在經濟規律的作用下出現的,不大會在短時間內突然發生。

前段時間在媒體上傳言美國、日本大規模產業鏈的回遷,我認為這是不現實的和不太可能實現的,外國企業也不會答應的,他們在中國有巨大的市場。

第四:未來經濟走向

我們現在在危機當中,這是別無選擇的,所以能做的就是轉危為機。中美兩國都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金融政策進行救助。

美國經濟救助政策在第三次20000億美元基礎上,昨天國會參眾兩院通過4800億美元第四次救助方案,這次救助叫做gap filler,就是20000億沒能解決的問題,通過4800億進行填補,主要用以救助中小企業。中國將“六穩”調整成“六保”。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現在主要大國採取的政策都是為了穩住經濟,讓經濟的基本盤和供應鏈基本框架不要因為疫情打斷。

一旦中小企業和勞動力退出市場,當經濟恢復的時候,他們回到市場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在這種情況下,主要國家都做出了最大努力。

從中國來講,一季度GDP的降幅達到6.8%,這個數據比外界預期的要好一些。疫情在中國首先發現,也首先得到防控,我們比其它疫情正在爆發的國家多出三個月左右時間。

從經濟復甦來講,我們爭取了三個月的時間,復工復產已經有序推進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在時間上有一定優勢。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未來中國應對的舉措可能會往四個方向發展:

一是堅持國際合作,加強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減。最新的外商投資目錄馬上要出來了。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一直是我們制勝的法寶。

二是地區合作小循環帶動全球合作大循環。可能東盟是一部分,而且中日韓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中日韓由於優勢互補,地域接近、文化相近,所以利於形成小循環帶動大循環。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三是內循環帶動外循環。在國外訂單由於疫情下降的情況下,中國內需市場強勁,有很大的潛力,內循環拉動外循環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疫情下數字經濟、網絡經濟、科技含量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它們將成為未來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引擎。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數字經濟智庫

「全球观察」袁幽薇:疫情冲击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