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高利潤是靠高利率嗎?(原創)

銀行高利潤是靠高利率嗎?(原創)

1、幾乎大一點的銀行,每家銀行利潤每年都在百億以上,工農中建大型國有銀行都在幾千億以上。這麼高的盈利,靠的什麼?

從企業不停呼籲、不停要求、不停反映來看,從企業費用中財務費用的佔比來看,銀行高收入靠的是高利率支持,靠的是高利息收人,靠的是壟斷經營!而與能力幾乎沒有多少關係,有也不大

2、以2018年人民幣貸款測算一下。去年末,全國人民幣存款大約177萬億元、貸款136萬億元,銀行的收入主要是利差收入,佔比在70-80%左右。僅僅以五大國有行為例,工農中建交五大行,2018年共賺1萬億!簡單測算一下,貸款平均利率還在6-8%以上。

3、實際上,國有行一般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最少上浮30%,這是對好的企業,這樣利率到了5.66%,但是銀行還要搭售保險及其他理財產品,還要做至少貸款50%的承兌票據,以及其他中間業務收費,這樣利率又要上升2-3個點以上,達到了7--9%。尤其是農商行、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村鎮銀行,利率上浮就更沒譜了,有的直接上浮100%以上,再加上其他亂七八糟的收費基本上在12%以上了,有的銀行竟然上浮140%。想想是多麼的驚人!

4、現在民營企業的貸款綜合利率,不低於10%,特大和大型民營企業貸款利率相對低一些,但是大量的大中型民營企業利率居高不下。為什麼實體經濟的利潤率那麼低,比如製造業大約4—5%左右、一般化肥化工大約3%左右、食品加工大約2%左右、鋼鐵正常年份8%左右等等。究其原因,就是利潤的很大一部分被銀行的高利率高利息侵蝕了,企業為銀行扛長工,始終支付高額的財務費用。

5、公益類國有項目、ppp項目利率都比較低,一般在基準利率4.35%之內,多數執行基準利率下浮10%--30%。因為,這類項目,用款量大,時間長,不用考慮安全,放一筆這樣的大額貸款,躺著睡覺也可以掙錢了。不像為企業貸款,擔心還不上,擔心出不良。這也就是各銀行對國有項目趨之如騖,爭先恐後的原因。同時,房地產項目也是如此,現在各行房地產開發貸款受限,但按揭貸款大幅度增加,佔比都在60%以上。

大量信貸資金一股腦擠到國有項目、房地產項目,這也是實體經濟,信貸資金支持不足的重要原因!

6、這樣下去,實體經濟會好嗎?答案是,不會很好!

當前銀行不良貸款增加,這實質上反映出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惡化,表現的形式就是企業形成了大量不良貸款。去年以來,各地的上市公司接二連三產生債券兌付違約,按說上市公司資金不會緊張,因為銀行都是很支持的,資本市場融資也容易,為什麼也會這樣呢?沉重的財務費用壓垮了企業的脊樑,當然還有過度擴張造成的短貸長用以及市場面變化的因素。

7、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如果實體經濟這個肌體不行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長此以往,金融也會慢慢崩盤,這不是危言聳聽!

因此,必須從根本上進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要回歸本源,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天職,要全力迴歸到服務實體經濟上來,要在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中防範金融風險。

8、怎樣迴歸?現在看是個大難題,但是隻要敢於改,也不是難題!就是在嚴格標準、科學監管的前提下,放開金融機構的進入,打開供給的渠道,消除資金供求緊張矛盾,破除金融壟斷,實現市場競爭,讓更多的合法機構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