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我始終堅信: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他之前所有的經歷,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後孕育出來的。


而且這種經歷,無關好與壞。因為好的經歷,可以使人前進,而壞的經歷,亦可以得到規誡。所以,當我們能夠客觀看待它的時候,其實所有的經歷,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比如漢高祖劉邦,他一手打下了大漢王朝。按道理講,我們後人都應該對他躬身敬仰。但真實的情況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對他抱有偏見。


說他地痞流氓,說他貪財好色,說他不仁不義,總之就是,負面情緒很多。但如果我們冷靜下來想一想,他真的是一無是處嗎?真的像我們理解的那樣不堪嗎?我覺得答案不是。


俗話說得好:“時勢造英雄。”而劉邦最終能夠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統一天下,其必然是他有著不同尋常的過人之處。而且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倘若劉邦不是地痞無賴出身,那麼他能不能在後來打敗項羽,還真的很難說。


所以,劉邦在秦末亂世脫穎而出,最後通過努力統一華夏,肯定是有著他必然的倚仗。今天,我就從三個方面,淺談劉邦能夠順勢而起的原因。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一、實力決定成敗,但運氣更重要。


在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對我們說:“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但是隨著我們慢慢步入社會,經過了一番刻苦的努力後,我們突然發現,成功和努力好像並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繫。有時候,即使自己沒有怎麼努力,也能輕易獲得一些成就。


於是,我們由此又得出另一個結論:關於成功,有時候運氣比努力更重要。


而漢高祖劉邦,就是這樣一個身懷大氣運的人。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社會中,只有士族階層才有機會接受教育,而那些生活在底層的百姓,基本是沒有機會的。所以普遍上講,農民都是文盲。


他們不懂文化,不懂政治,每天的生活也很簡單,日升而作,日落而息,不求什麼大富大貴,只要吃飽飯就行。所以,他們活的都很單純。


對於這樣一群人,你該怎麼把他們凝聚在一起呢?講大道理?似乎不可行,因為他們沒文化,聽不懂。強制的法令?似乎也不行,因為他們會跑會反抗。


思前想後,似乎也只有一個辦法最可行,那就是令他們迷信。比如在他們心中塑造一個神,比如寫一道上天的旨意。只要做事情前,能讓百姓明白,這是上天的安排,那百姓一定會發自內心的虔誠,發自內心的擁戴。


於是,在秦朝末年法令苛刻的年代,陳勝吳廣在面對朝不保夕的生活的下,終於不堪忍受,造反了。而他們凝聚百姓所採用的的方法,就是令其迷信。


先是在一段白布上寫到“陳勝王”,然後置於魚腹中,待士卒買魚煮吃後,發現白布,令其怪異。然後再派人去附近的破廟,夜裡點上篝火,模仿狐狸的聲音大喊:“大楚興,陳勝王。”最後使士卒驚恐,皆以為陳勝是上天安排的大王。


於是沒過多久,陳勝便順應天意,獲得民心,然後順利稱王,號為:“大楚”


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想在那個時代崛起,那麼藉助迷信,藉助上天的力量則是必不可少的。


而漢高祖劉邦,在這一方面就比陳勝更有優勢,或者說更有運氣。


劉邦在成事以前,經常被人吹捧,或者神化。比如相面的人經常說他:“面相貴不可言。”且不止一次,不止一個人。


在劉邦早些年,呂后還不是劉邦妻子的時候。呂后的父親呂公到沛縣躲避仇家。因為呂公和沛縣的縣令是好友,故當時在呂公到了之後,沛令大擺宴席,為呂公接風。


劉邦當時是泗水亭長,入席後,見過呂公。呂公當即大驚,起身迎接。蕭何在旁邊譏諷道:“劉邦固多大言,少成事。”


結果呂公卻對劉邦說:“我平常就喜歡給人相面,但相了那麼多人,也沒有像你這樣高貴的。現在請允許我把我的女兒許配給你。”


而呂公的這個女兒,就是後來叱吒風雲的呂后,且生了一個兒子,是孝惠帝。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呂后新婚

還有一次,呂后與兩個孩子在田地裡耕作,期間有一位老父口渴到跟前討水喝。於是呂后取水送予老父,結果老父喝完為呂后相面說:“夫人天下貴人。”接著又給兩個孩子相,見其兒子孝惠,於是又說:“夫人所以貴者,皆此男也。”


當時劉邦為亭長,且經常到田裡幫助妻子勞作。因此不久後,劉邦便在田裡聽妻子說了這件事。一問及,妻子說老父還未走遠,於是劉邦遂急忙去追趕老父,讓其為自己相面。


追至,老父曰:“相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


從上面兩件事情上看,劉邦在成事以前,發生在他身上的或真或假的傳言,其實已經開始為劉邦將來稱帝埋下伏筆。


而最終確定劉邦名號的,是在一個雨夜,劉邦率領手下士卒正式反秦時,發生的一件怪事。


那一夜,劉邦以亭長的身份,押送沛縣的役卒前去驪山,也就是秦始皇陵的地方。結果許多役卒,因不堪忍受徭役的重負,紛紛逃離。劉邦見狀,自度等自己走到驪山,役卒估計也跑完了,到時候交不了差,自己也難逃一死。


於是劉邦下令,讓役卒全部停下來飲酒休息,且到最後,劉邦一咬牙直接把役卒都放了。心想,過去也是死,還不如逃了,說不定還能撿條命。


至深夜,劉邦帶著醉意在大澤中行走,當時跟著他的人還有十餘人。當行到一條小路前時,有士卒報:“前方有大蛇擋道,道路不通。”


劉邦醉曰:“壯士行,何畏!”遂獨自前行,拔劍斬蛇而走,後因酒勁太大,醉臥於路旁。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待士卒跟上,到了劉邦斬蛇的地方,結果見到一老嫗在哭泣,問何故,老嫗說:“吾子為白帝之子,化為蛇在道路上,如今被赤帝之子斬殺,因此哭泣。”

說完後,老嫗忽而不見。


士卒後來趕上醉臥於路旁的劉邦,將此事告知。劉邦於是內心無比竊喜,且更加自負。而那些追隨劉邦的士卒,經過此事後,則對劉邦更加的畏懼。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劉邦也趁勢而起,舉旗皆為赤,號稱赤帝之子。且當時選舉時,沛縣皆奉劉邦為主,眾父老曰:“平生所聞劉邦多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邦最吉!”


所以,此前別人對劉邦的吹捧不管是不是出於奉承,關於劉邦的傳言也不論是不是編造。總之這所有的一切,都在天下反秦的那一刻,為劉邦增加了崛起的籌碼。


而這便是劉邦的機緣與運氣。所以,請不要小看你人生中的任何經歷,雖然有時它們看似無用,但其實到最後都可能有用。


當然,這些虛名只是使得劉邦在最初獲得便利,而要想打得天下完成霸業,這些虛名顯然是不夠。所以,劉邦最大的運氣,不是這些評價,而是身邊的人。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當時劉邦在沛縣起兵時,好幾個追隨者都是絕世能人。原文是:“少年豪吏如蕭何、曹參、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還守豐。”


又如《史記·媵公列傳》記載“汝陰侯夏侯嬰,沛人也。為沛廄司御。每送使客還,過沛泗上亭,與高祖語,未嘗不移日也。嬰已而試補縣吏,與高祖相愛。高祖之初與徒屬欲攻沛也,嬰時以縣令為高祖使。”


簡單來說,劉邦在剛開始起兵時,身邊就有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這些人輔佐。


蕭何不必說,單單關於韓信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就足以讓我們熟知。


曹參,又稱曹相國。劉邦手下繼蕭何之後的第二位大丞相,且《三國志》中記錄曹操身世,第一句話就是:“漢相國曹參之後。”連曹操都想往上巴結人家的血緣,可見曹參當時的名聲不低。


樊噲,劉邦赴鴻門宴中保駕的勇士;夏侯嬰,劉邦逃跑時丟兒子孝惠,是夏侯嬰撿回來的。所以,這兩人也都是漢朝赫赫有名的開國功臣。


你看,一個小小的沛縣,竟然有四位頂尖能人聚在一起。而劉邦剛剛一起兵,便全部收為己用,要謀士有謀士,要將軍有將軍,你說劉邦的運氣不好嗎?


我們再往後看看同樣姓劉的劉備,似乎就悽慘了很多。開局只有關羽、張飛二兄弟,三人一直飽受顛沛流離之苦,最後劉備努力仁義二十年,終於等到諸葛亮長大成人,遂才得以三顧茅廬三分天下。由此可見,遇到一個能人的輔佐是多麼的不容易。


而劉邦一開局就都全有了,後來又加上了張良,加上了韓信,於是一朝得勢,一飛沖天。仔細想想,劉邦真有點像天選之子的味道,而身邊的蕭何、曹參等,則像是上天早安排好用來輔佐劉邦的賢臣。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二、正因為地痞出身的性格,才能打敗舉世無敵的項羽。


關於後人對劉邦的偏見,其實大多都是劉邦地痞流氓的出身,和他打仗時完全按照地痞流氓的章法出牌,所以對於劉邦的勝利,我們往往不齒。


但是我們如果站到項羽的角度來看,當時劉邦想要勝利,似乎也只能這麼做。


對於項羽,我們並不陌生,力能扛鼎,破釜沉舟,西楚霸王等等這些,都是他的威名。


而最重要的是,項羽是舉世無敵的。從率領八千子弟渡烏江開始,項羽一直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且作戰基本不需要兵法,遇到敵人,直接帶兵殺過去就贏了。很簡單,很暴力。


雖然項羽最後自刎於烏江,但從項羽個人來說,他依舊沒敗。因為劉邦率盡天下諸侯,如韓信、彭越、黥布等皆可以獨當一面的名將,一起合圍項羽圍於垓下。可即使那樣,項羽依舊能帶著幾十名隨從,橫衝直撞。


且期間項羽還有心情,將最後的二十八名士卒兵分四路殺敵,證明一下自己的失敗是天意如此,而不是戰之罪也。之後又順利的跑到烏江江畔,將欲渡河而走。可見,天下人合在一起,都拿項羽毫無辦法。


最後,若不是烏江江上的那個船伕說了一句:“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或許項羽也就過去了烏江也未可知。


可就是那一個“渡”字,把項羽隔在了這條烏江之外,使得項羽無論是人,還是心,都再也過不去了。是故項羽最後放聲大笑: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隨後灑脫的自刎於烏江。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在當時,劉邦面對這樣一個舉世無敵的項羽,他能怎麼辦呢?正面打嗎?十個劉邦加一塊也不是戰神項羽的對手。


項羽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至剛。硬碰硬,肯定不行,而且劉邦也不止一次的親身嘗試過,結果都很悽慘。所以只能改變策略,比如以柔克剛,或許是一條可以嘗試的路。而且這個路子似乎也很符合劉邦的地痞流氓的尿性。於是有了接下來幾次令人不齒的操作。


第一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計策,是韓信乾的,單看字面意思就能理解,指的是明面一套,背地一套,之所以說這麼多,只不過為了按上一個優美的名號而已。


而這個計策,算的上是劉邦第一次,用兵上的奸詐,不過也還好,畢竟兵不厭詐。但是從這之後,劉邦接下來的操作,就顯的他是真小人了。


當時的格局,劉邦取巧先入咸陽,項羽隨後就到。之後項羽勢大,封自己為西楚霸王,都彭城。而因先前有約,先入關者為王,項羽無奈遂封劉邦為漢王,但為防止劉邦坐大,遂使劉邦守巴蜀四川貧瘠之地,且三分關中,不給劉邦機會。


之後,隨著項羽分封不公,各地紛紛反叛項羽,於是劉邦也趁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本該屬於自己的關中各地,也就是咸陽周圍地界。


當時趙地(河北),齊地(山東)同時造反,項羽本打算,先平定劉邦,然後再平定趙、齊。結果劉邦給項羽寫信說:“當時我們有約,先入關者為王,我如今之所這樣,只是想拿回屬於我自己的地盤,而並沒有想攻打你,你不必擔心。”


因此,項羽聽信了劉邦的話,帶兵攻打趙地、齊地的叛軍去了。而令人氣憤的是,項羽這邊剛走,劉邦便率領五六十萬大軍,直取項羽的根據地彭城,並且在那裡日夜高歌暢飲。


打仗這件事,雖說不講道理,但是劉邦這種背信棄義,似乎更令人氣氛。再者,你這樣耍陰招的打過去就算了,現在又大張旗鼓的大擺宴席,這分明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


隨即,劉邦就為他的這種無恥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來項羽帶領三萬精兵殺回彭城,僅半日,便大破劉邦,堵殺漢軍十幾萬,以至睢水為之不留,使得劉邦慌忙逃竄,最後連親生兒子和女兒都不要了。要不是當時夏侯嬰於心不忍,抱回二人,估計漢朝的歷史就沒孝惠帝什麼事了。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第二次:於廣武猥瑣不出,彰顯極致的無賴。


廣武這個地方,在今天河南省滎陽市廣武山上,東西有二城,中間隔一山澗,當初劉邦和項羽就在這個地方隔空對戰,或者說是“罵”。


後來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醉酒後跑到廣武戰場喊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千古名句,說的就是這裡。


當時劉邦和項羽的爭霸,已經接近尾聲,而劉邦被項羽打的不敢正面迎戰,這種觀念也已根深蒂固。是故劉邦派遣彭越去梁地不斷騷擾,以斷絕項羽糧草而達到勝利的期望。當然,這種騷擾是敵來我跑,敵退我進的無恥打法。


對於這種局面,項羽很頭疼,自己空有一身力氣卻無處發洩,再加上之前劉邦的數次欺騙,內心更是充滿憤怒。自己無數次想帶兵直接幹過去,但是劉邦卻又從來不給機會,以至項羽時常無可奈何。我想,項羽估計有很多次對劉邦有過破口大罵的記錄。


終於有一天,項羽實在忍受不住,顧不得自己的義氣和正直,提著之前俘虜的劉邦的父親,來到廣武戰場將之按在桌子上。對劉邦說:“今天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父親煮了!!”在此前,項羽烹殺的人,不計其數。


結果劉邦不為所動,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王曰:吾與項羽具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翻譯下來就是:我父親是你父親,你要烹殺你父親,你就給我分一杯羹。


這是啥邏輯?估計項羽當時也聽蒙了,咋就好生生的就多了一個父親?於是項羽當即就要殺劉邦的父親。也幸好,項伯在旁邊攔了一下說殺之不義,項羽這才罷手。不然的話,劉邦的父親當時就涼了。


隨後,項羽又叫喊劉邦說:“有種你就出來,咱倆打一架,直接定勝負!!”


而劉邦則在城裡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反正我就是不出來,你能把我怎麼樣?


在當時的楚漢爭霸,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劉邦面對至強的項羽,或許也唯有這樣不倫不類,為人不齒的戰術,才能獲得勝利吧。畢竟戰神項羽,真的是舉世無敵,在正面的對抗下,放眼整個歷史,估計也少有人能與之抗衡。


所以,劉邦地痞流氓的出身和滿身無恥小人的痞性,其實正好是剋制項羽至剛至強的制勝法寶。是故,劉邦的經歷,也同時印證了這樣一個觀念:“只要把人放在他合適的位置上,那麼每一個人,都是優秀的人。”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廣武戰場

三、我們總是盯著劉邦的暗面,卻忽略了他之所以能稱帝,其背後必然是有著過人的能力。


要說起劉邦的能力,其實還是得圍繞著他地痞無賴的出身來說。


眾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最會做人的,往往是那些帶有混黑社會性質的地痞流氓。他們整日遊手好閒,出入街頭巷尾,平常又需要和各色各樣的人物打交道,黑白兩道,稱兄道弟。所以使得他們,把為人處事的本領,練到了極致。


同樣,市井出身兼亭長的劉邦也不例外。在平日裡的應酬中,劉邦早就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稱兄道弟。於是,當劉邦起兵造反後,他憑藉著自己多年練就的本領,一路收穫了不少人心。


漢元年十月,劉邦帶兵率先攻入咸陽,在見到秦王子嬰舉兵投降後,劉邦禮賢下士,做足了面子。後來又與百姓約法三章,廢除了秦朝苛刻的法律,更是贏得了百姓一片歡心。


為此,當地的百姓還紛紛拿出糧食歡送劉邦,可劉邦卻推讓說:“倉慄多,非乏,不欲費人。”

翻譯下來就是,我的糧食多,不缺糧,就不用麻煩你們了。


當時百姓一聽,內心頓時更加激動無比,心想:“這簡直是救世的明主啊,可比秦王好多了。”於是百姓莫不希望劉邦能夠稱王。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後來待項羽趕至關中,聽聞劉邦想要稱王,當即怒火沖天,就要率兵滅了劉邦。結果項羽的季父項伯,因此前與張良有舊,不忍張良遭難,遂連夜跑至劉邦軍營,找張良通風報信。而張良聽到此消息後,又連忙找劉邦合計,商量對策。


當時項羽擁兵四十萬,號稱百萬,屯在新豐鴻門,劉邦擁兵十萬,號稱二十萬,屯在灞上。所以當劉邦聽到此消息後,頓時大驚失色,急忙詢問張良:“為之奈何?”


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


注意,劉邦的細節來了。當時劉邦在聽張良說完後,他並沒有直接前去,而是先問了張良兩個問題。


第一個:“君安與項伯有故?”


第二個:“孰與君少長?”


顯而易見,劉邦很謹慎。先問清楚兩人關係,判斷來人是否可靠,以防不測。然後再問清楚年齡,比較一下自己和他誰年長,到時候好搭話套近乎。


典型的社會混混見外人,想要稱兄道弟的路子。


最後,劉邦也真的使項伯把事情辦成了。那天晚上,項伯不辭辛苦地回去給項羽帶了話,然後雙方約定下了第二天計劃,項羽大擺宴席,劉邦赴宴賠罪。而這便是人盡皆知的——鴻門宴。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鴻門宴

從這兩件事情可看出,劉邦是真的很會做人,並且滿滿的都是套路和細節。我想,當時劉邦問張良的第二個問題,張良估計都蒙了,這都什麼時候了,你還有心情問人家年齡。但是張良不懂,劉邦想的是一會過去,是不是應該直接喊聲大哥比較妥帖。


後來劉邦平定天下,與眾大臣一起飲酒於洛陽南宮,問左右:“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意思是我劉邦平定天下靠的是什麼呢?


大臣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


劉邦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於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意思是說,論謀略,我不如張良,論辦事,我不如蕭何,論打仗,我也不如韓信,但是我能得到他們三人,使其為自己所用,這才是我的本事。


所以,別看劉邦出身不好,且平日打仗做事又及其令人不齒,但是在用人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劉邦確實是有著他的獨到之處。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正所謂時也命也,從古至今那麼多的地痞無賴都沒能成事,可唯獨被劉邦趕上了風口,短短七八年間,便從無到有,開創了一個大漢王朝的基業,成為了千古一帝。


有時候人的一生,就好像被上天早就安排好了一樣。遇到什麼人,完成什麼事,做出多大的貢獻,全憑劇本如何撰寫。


所以,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該努力時還要努力,該奮鬥時還要奮鬥。不然的話,你怎麼會知道,在老天給你寫的劇本里不是主角呢?

漢高祖劉邦:以卑微之身統一天下,看似毫無道理,實則天命使然。

本人是歷史領域愛好者,後期會不斷創作關於歷史領域的文章,如果有覺得寫的不錯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紅色關注,後期小編會有更多的優質內容呈現,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