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夕陽西下,餘暉溫暖,昆明宜良南盤江畔,雕樑畫棟的“珠源第一樓”太和樓巋然矗立。尹元江獨自登臨,獨倚垛口,舉目眺望,天空中鳥群飛過,南盤江靜靜流淌。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的千古名句,不由在他腦海浮現。他們都是江南遊子,都身在異鄉。

不過,此情此景,與近千年之前一代愛國詞宗的境遇全然不同:辛棄疾生於亂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他,恰逢大時代,到中游擊水,挺立潮頭。

亦如辛棄疾所感嘆“無人會,登臨意”,尹元江一路走來,曾經,也幾乎不為世人所理解。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改革開放最前沿廣東,尹元江已然成就“創匯大戶”,卻選擇“逆行”,來到當年外界眼中“蠻荒”一片的雲南,且將最大的夢想“押寶”於昆明城東一座縣城,從而為世人鑄就了高原之上詩意棲居的“憶江南”。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位於昆明宜良鄉鴨湖·憶江南的“珠源第一樓”太和樓

江南小鎮,青蔥歲月:天堂影院此少年

之所以說憶江南是尹元江最大的夢想,因為,他常年在外,故鄉只在夢裡,其“江南遊子”之鄉愁,可謂深入骨髓。南盤江系珠江源頭,而珠江之水奔流兮,其下游便是夢裡的江南。

“所以,身在憶江南,我常常想起白居易那首《憶江南》,也常常想起家鄉的許多點點滴滴。”在落日下的太和樓頭,尹元江陷入了追憶。

1955年,尹元江出生於浙江紹興嵊州。王羲之、謝靈運、馬寅初等家鄉古今賢達的傳奇故事,從小便激勵著他,加上父親是一所重點小學校長,家教很嚴,作為家中第三個孩子的他,總是以“老大”來要求自己。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紹興江南風光

小學三年級某日,尹元江放學,第一個回到家。他決定,學著為全家做一頓飯。大灶臺、大風箱、大鐵鍋、大蜂窩煤,讓個子小小的他顯得很笨拙。飯糊了,全家也都回來了,爸爸媽媽幾乎是含著欣慰的淚水,帶著兄弟姊妹六人,共享了這頓“美餐”。

中學畢業,經分配,尹元江成為家鄉文化局下屬電影公司放映員。無數次,與同事們一道,他奔波於各個鄉鎮和村子,在每一個繁星點點的夜空下,支起大幕布,放著《地道戰》、《小兵張嘎》、《五朵金花》《阿詩瑪》。

那個年代看電影的時髦與狂熱,鐫刻在許多中老年人的記憶裡,也記錄在尹元江後來看到的一部奧斯卡傑作裡——《天堂電影院》。青蔥歲月,江南少年尹元江放映員的第一份工作,便給予了他一份天堂般的快樂。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1989年,尹元江在紹興嵊州水庫

“上千村民蜂擁而來看電影的場面,你能想象嗎?”於尹元江而言,更重要的,還是由此獲得了一次次危機應對與領導氣質的歷練。

“現場秩序你得維持吧?有小偷怎麼辦?設備故障怎麼辦?突然下雨怎麼辦?要是短路引發火災,又怎麼辦?我都有預案,在現場,派出所民警和民兵都聽我指揮,從來沒出過大亂子。”

潮頭挺立,浪遏飛舟:改革前沿顯身手

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大幕方啟,萬千新氣象中,有一種便是“武打片”的興起。隨著電視劇《霍元甲》萬人空巷,中國廣袤鄉村裡的“天堂電影院”備受衝擊。

時值1984年,一次全國性電影工作會議在紹興嵊州召開,尹元江登臺發言,認為電影遭受的衝擊必愈演愈烈,應考慮一些副業,來彌補虧損。能做什麼?與公司領導不謀而合的他,隨後,便來了個大大的跨界,搞起了新影服裝廠。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1989年,尹元江和女兒在一起

“啥也不懂,那可真叫摸著石頭過河。”尹元江用“苦不堪言”來形容那段最初的創業歲月。

一開始,自己嘗試生產風衣,賣出2000多件,卻收不回貨款,派去催款的小夥子不但貨款收不回,還要支付差旅費,真是“損兵”又“折將”。開局失利給了尹元江深刻教訓,明白生意場上不能盲目。

然後,又改做襯衣,找老鄉、託關係,橫向聯合募集70000元資金,跑上海採購流水生產線設備,引進上海第一襯衣廠的技術……

沒兩年,便實現一天最高1200件的產能,曾是縣屬國有服裝廠產量10倍,當年4萬元利潤,一舉超過電影主業的3萬。

浙江服裝行業幾乎人盡皆知,嵊州出了一個“新影”。

尹元江毫不滿足。國門洞開,西風東漸,我們大江南有如此多美好的東西,比如絲綢,全世界都熱愛的絲綢,為什麼不嘗試一下絲綢出口?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1989年,德國漢寶服裝考察

單槍匹馬殺到深圳,摸清行情,找到外貿公司,談好條件,迅即,折返嵊州,採購兩萬米上等絲綢,發往深圳。每米差價兩塊,幾天時間,便賺了四萬多。一年下來,淨利200多萬。兩年時間的創收,竟達到電影放映主業的66倍。

彼時,“下海”潮起,中國新時代的大批優秀企業家由此誕生,尹元江便是其中一員,其深圳天河服裝廠聲名鵲起。

幾年後,又一波改制中,尹元江從原單位轉制而出,在已然夯實基礎的深圳,致力於中高端服裝的生產和出口,至今依然。

到八十年代後期,實現當年出口創匯達2億多港幣,成為廣東業內的創匯大戶之一。由此,尹元江也當選為深圳服裝行業協會副會長。

站在一個大時代的風口,紮根於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窗口,尹元江不時都會想起那句“到中游擊水,浪遏飛舟”。

他凝視遠方,他躊躇滿志。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1989年,尹元江在自己的深圳天河服裝有限公司

紮根雲南,天作之城:慧眼獨具吃螃蟹

關於挫折,關於代價,關於早年創業一路走來的淚與血,尹元江一笑而過。除非強烈意識到他純正的江南血統,任何人都很難想象,他何以竟能夠笑得如此淡定而又溫婉。

正是這位氣質溫婉的江南男子,從故鄉嵊州出走的每一步、每一次決策,都那麼緊扣時代脈搏,都那麼篤定鏗鏘有力。那些湧出的淚,那些流過的血,似乎已經內化為丹,讓他愈發睿智、犀利,讓他更加沉穩、內斂。

當越來越多弄潮兒密集陳兵於東部及南部沿海,尹元江卻開啟了逆向思維。“到1992年,僅深圳的服裝企業就爆增至1700多家,整個市場都被搞亂了。我必須轉型。”

華夏大地幅員遼闊,從世界矚目的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尹元江的目光一路向西、向西,跨越莽莽蒼蒼,便是以崇山峻嶺為主的邊疆雲南。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1992年,天城集團旗下昆明天城屋業有限公司成立晚宴

時光上溯近三十年,彼時的雲南,在全國、全世界人眼中,還是一個封閉落後的“蠻荒世界”。“你們家養著多少孔雀?你們上班騎大象嗎?”許多雲南人被這樣追問時,總哭笑不得。

故,尹元江最新的戰略性決策,遭到所有高管和親友質疑。那是1992、1993年期間,同步開闢的另外兩大“戰場”紹興和嘉興,則不存在任何爭議。

至於轉型的方向,是房地產。

於是,雲南最早房地產企業之一雲南天城集團,登上歷史舞臺。所謂“天城”,或可解讀為:昆明,就是尹元江心目之中的“天作之城”。

作為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尹元江三天之內選址落子於昆明市區一環老螺螄灣地塊。規劃28層的天城花園,最終建成21層,在當時,已經算是不多的高層。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位於老螺螄灣片區、盤龍江畔的天城大廈

“我清楚記得,那時江邊還相當荒涼,螺螄灣也剛初具規模。但我認定,這裡一定潛力巨大。”尹元江的判斷一點不假。幾年後,螺螄灣被評為中國十大小商品批發市場之一,品牌價值評估達755億元。

而與螺螄灣共同成長的天城集團,也收穫了當年獨具慧眼“吃螃蟹”的諸多利好。

天城花園的成功,讓天城集團在雲南的版圖一路凱歌高奏,陸續又投資開發了昆明園林居、醫大廣場,大理紫雲街、鴛浦街、青春海岸公寓、國際城、藝海天城、大理滇西商務中心,西雙版納景洪商貿步行街和允江花園商住小區等項目。

逐水棲居,有水則靈:高原之上憶江南

深圳、香港、紹興、嘉興、上海……其實,天城集團旗下業務遍及全國,但身為董事長的尹元江,還是最喜歡昆明。對於這座城市,他有著一種近乎於江南家鄉的依戀。或許,正是這份美好的情愫,讓他多年前入滇時便選擇落戶於親水之地盤龍江畔。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雲南象棋隊冠名天城屋業簽字儀式

而15年後,他更是大膽決定,擇一“高原水鄉”,為自己的夢想,也為世人,築造一處可以棲居的“江南勝地”。

機緣巧合,2007年,昆明宜良縣委、縣政府領導與尹元江“碰”在了一起,立即“火花”四濺。在時任分管副縣長王鍵力邀下,在昆明市委統戰部領導全力推動下,尹多次前往宜良考察,充分了解了當地的招商政策、自然環境資源及區位優勢,心下打定了主意。

但隨之而來的,是集團高管團隊再次的強烈反對,甚至還有同行們的訕笑。不隨大流、堅持獨立觀察的逆向思維,讓尹元江再次得以保持住了足夠的冷靜。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2008年,昆明宜良鄉鴨湖項目開工儀式

“省會及大城市地產競爭極其慘烈,已經沒多少空間。城中村改造項目又政策不清,結果不明,參與城中村改造的多是缺乏開發經驗的部分煤礦老闆。 我將去向何方?我待何所作為?”多少次寂寞的深夜,尹元江依然獨坐於天城大廈21樓的天井茶室,獨斟獨飲,獨自深思。

“人類自古就是逐水而居,有水則靈,有水的地方才可能詩意地棲居。我的故鄉江南,不就是這樣嗎?”指向自己內心,尹元江發出如此“天問”。

無疑,若非他的一意孤行,後來,這片紅土高原之上,便不可能有一個叫做“鄉鴨湖”的地方,讓世人可以去暢想江南水鄉,感受江南形勝。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鄉鴨湖·憶江南

具有著江南獨特氣質的鄉鴨湖,2010年正式亮相。那年夏天,經友人口碑相傳,時為某國有銀行雲南分行副行長的張曉麗初次到訪,為之驚豔,立即購進一套湖畔別墅。這份來自於見多識廣的銀行家的高度認同,頗具代表性。

“十年磨劍”,10年後,項目的第六、七期更是全面升級,打造全新“憶江南”。活脫脫的一個小江南,2022年初,即將於高原之上橫空出世。

而此前的2017年,曾經的購房者張曉麗,成為了尹元江最器重的事業夥伴,受邀出任雲南天城集團總經理。

不出意料,和尹元江一樣,張也有著濃濃的“江南情結”,深懷白牆黛瓦、煙柳畫橋的傳統居所夢想。

紮根雲南30年!浙商跨界鑄劍,再現千古詩意“憶江南”

雲南天城集團董事長 尹元江先生

最近,“憶江南”成為媒體關注及坊間談論的關鍵詞,她也曾多次與尹元江一道,登上太和樓頭,聽斷鴻聲裡,把欄杆拍遍。

在她看來,如此傳統的生活價值,如此古典的生活方式,於當下,已是極為稀缺。

這,或許正是江南人尹元江於雲南、於當下之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