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道德經》三:不尚賢,使民不爭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直譯:不推崇賢能之人,使百姓不爭虛名;不以稀有之物為珍貴,使百姓不因此去偷盜搶劫;不展示炫耀能刺激慾望的東西,使百姓之心不迷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純淨民眾的心靈,滿足民眾的物質需求,弱化民眾爭名奪利的想法,強健民眾的體魄,使民眾沒有奸滑狡詐的心思和不知足的慾望,讓有奸滑狡詐心思的人也不敢亂來。聖人以“無為”的原則去作為,就能夠天下大治。

白話:

因為世上賢能之人太少,所以需要特別推崇。如果人人都是賢者,就不需要推崇了,也許“賢”這個概念都不需要了。過分推崇賢能,百姓就會爭這個名和由此帶來的利,反倒製造出許多偽君子,弊大於利。物以稀為貴,實際上是人心作祟。例如世人愛古董,就產生了許多盜墓者、偽造古玩字畫者、盜搶古董者。如果不以古董為貴,這些盜賊還是普通百姓。有許多犯罪的起因就是“見(現)可欲”。例如有的人戴著大金鍊子、大金戒子、翡翠鐲子,招搖過市,很容易引來搶劫犯。因為展示炫耀這些東西,刺激人的慾望,使人心迷亂,把持不住者就容易犯罪。所以說“官要顯,財要藏”。“官要顯”,是因為官是為百姓服務的,要讓百姓時刻知道你在哪裡,有事能找到你。“財要藏”,就是因為“不見可欲”,不亂人心。

聖人(得道者)治理天下,以治心為第一要務。如果人心很亂,再嚴密的法律也沒有用。內心的約束是真正的約束。所以聖人一方面不斷滿足民眾的物質需求,提高民眾的身體素質;一方面不斷淨化民眾的心靈,提高民眾的道德品質。這樣一來,民心歸於淳樸,天下自然安定。偶有一些奸滑狡詐之徒,以法律制裁、威懾他們,他們也不敢亂來。

聖人以“無為”的原則去作為,能達到天下大治,是因為聖人是遵循“道”來治理天下。“無為”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一。有的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做,並不是這樣。如果“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做,老子也不會寫《道德經》傳世,“為無為”這句話也自相矛盾了。“無為”是順道而為,不強行作為。《道德經》中有許多話印證了這一點。例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施政者如果能夠經常反思:我的所作所為,是否遵循自然規律(廣義,包涵社會規律),是否存在違背規律強行作為?如果發現強行作為,及時調整。如此,施政必得民心,天下也必然大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