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琇的“蛻變”

在封建社會,即便是賄賂公行、貪墨遍地,也會出現似鳳毛麟角般的清官,為世人所讚譽,史家則不惜筆墨留存於卷帙。清朝康熙年間的郭琇便是一個顯例。


雜談 | 郭琇的“蛻變”

圖:王恆


郭琇(1638—1715),字瑞甫,號華野,山東即墨人。縱觀他的仕途,其走過了一個從“以貪黷聞”到“鐵面御史”的“蛻變”歷程。

41歲時,郭琇任江南吳江縣知縣,雖說略有政績,但口碑差矣,百姓對他最大的批評是兩點:一是對官場的腐敗眼開眼閉,任貪官汙吏搜刮民脂民膏;二是礙於情面,也時常向上司“奉貢”,出於無奈,也偶有“笑納”。郭琇的頂頭上司、江蘇巡撫餘國柱是個典型的“碩鼠”,史書以“徵賄鉅萬”四字形容之,足見其貪婪的程度。郭琇混跡其間,自然名聲不佳,一時間,他“以貪黷聞”。

沒過幾年,餘國柱東窗事發被罷黜,接任者湯斌是個大名鼎鼎的清官,此人“以清介自勵,淳厚風化;其下屬有貪汙者,皆善為勸勉;其不改者,始以法懲之”。湯斌把郭琇叫到省城去面誡,郭一不掩飾二不諉過,當即表示: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悔過自新”,倘不改弦更張,“自辭之”。湯斌給了他機會,郭琇果然也沒有辜負湯斌的期望。他不僅把自己已收受的賄金悉數退之,並示:不再以任何藉口“笑納”。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建章立制嚴管屬下索賄受賄,查處了一批貪官。郭琇卓然政績令世人刮目相看,也由此得到湯斌的提攜。經湯斌推薦,郭琇升遷為江南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他潔身自好,忠於職守,“抨擊權相,有直臣之風,震霆一鳴”,被史書譽為“鐵面御史”。於是,他與于成龍等清官一起彪炳青史!

我在讀史時,常有一個念頭在旋轉,即:封建社會的清官是怎樣煉成的?剖析郭琇從“以貪黷聞”到“鐵面御史”的“蛻變”歷程,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其一,為官清廉得有清廉上司的鼎力相助。同樣是一個人,郭琇在餘國柱手下,難以“出汙泥而不染”,劣跡斑斑,“以貪黷聞”;而在湯斌麾下,則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成為一名“鐵面御史”。何以故?郭琇一前一後兩個上司截然相反,純屬“兩股道上跑的車”。按理說,官場清明靠的是制度,但在封建社會,制度反腐是一種政治奢望,因為皇帝本身就是“天子第一號”的鉅貪,即使像朱元璋年代“重典治腐”,也於事無補。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想為官清廉,得找到一個賴以信任、得以相助的上司,如郭琇之於湯斌。否則,你想清廉,會被“餘國柱”們視為“異類”,圍攻、嘲諷、造謠,甚或奏本,保住官位亦難矣!

其二,打鐵還需自身硬。清官能遇上清廉的上司,那是外因,關鍵還在於內因起決定作用。郭琇幡然改過,棄惡從善,由“以貪黷聞”而為“鐵面御史”,這種政治選擇最終取決於自身。史書上有一則郭琇“洗堂”的軼事頗為傳神。那天,郭琇領受湯斌的訓勉,從省城回來,即刻叫人打來十幾大桶水,與家僕一起使勁地衝洗大堂,並向眾人承認自己的過錯,鄭重宣佈:以前的郭琇不存在了,今後郭琇將“自新”。在我看來,“洗堂”即“洗過”也。“知恥者近乎勇”,郭琇以“洗堂”的方式“洗過”,一要勇氣二要真誠三要決斷,可以說,“洗堂”乃是他從自我否定到自我超越的啟端,這對一名封建社會的官吏而言,委實不易呵!

讀史絕非“發思古之幽情”,總得有些借鑑意義。當然,共產黨人的情操、素養、品行也不是封建社會清官所能比擬的,時下我黨靠的也是制度反腐,但諸如上司給屬下起一個模範作用、官員強化自律,這對反腐倡廉來說,也許是古今揆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