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文学图书市场——变化中孕育着更多可能

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第一季度,读者的注意力被新闻热点及其他线上影、视、听占据,文学图书休闲阅读的功能被削弱,加之实体店长时间闭店,网店则成为刚需类图书的主要出口,文学图书销售被暂时抑制,一季度文学类零售同比增长率为-36.67%,实体店和网店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3.78%和-21%。

疫情期间的文学图书市场——变化中孕育着更多可能
疫情期间的文学图书市场——变化中孕育着更多可能

疫情对出版行业的供应链产生了从出版节奏到投放策略,从印刷到物流的多方面影响。2020年一季度,文学市场共有1737个新书品种动销,同比减少近2000个品种。

疫情期间的文学图书市场——变化中孕育着更多可能

当前文学细分市场的三大板块依次为小说、中国古典文学和散杂文,三者码洋比重合计接近90%。小说类独占文学市场半壁江山二十年,今年一季度的码洋比重为58.62%,而中国古典文学受到近两年的政策引导逐步成长,在2019年超过散杂文成为第二大文学类别,今年一季度保持这个态势,码洋比重为17.62%,散杂文位居第三,码洋比重为12.03%,成人绘本漫画、戏剧/诗歌和文学理论及研究则是小众文学类别。一季度受到疫情影响,文学各个细分类别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同比下降。

疫情期间的文学图书市场——变化中孕育着更多可能疫情期间的文学图书市场——变化中孕育着更多可能
疫情期间的文学图书市场——变化中孕育着更多可能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文学图书市场,2000年前后白岩松、水均益等名嘴纷纷出书,都市和现实主义题材流行,2005年前后以《第一次亲密接触》、《悲伤逆流成河》等为代表的青春文学兴起,2010年以来东野圭吾系列图书持续火爆,差不多同期也兴起了以大冰为代表的治愈暖文,文学图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着大众文化一路高歌,一次次地制造着持续性的话题和现象级的爆品。近两年文学市场由于“现象级”畅销书缺位,呈现出增速放缓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更年轻的90后甚至是00后扛起消费大旗,成为文学阅读的主力军,文学图书的畅销逻辑已开始悄然改变。

年轻的90后、00后是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阅读群体,除了从主流媒介获取知识,更擅长在网络上广泛涉猎。2006以来,网络文学兴起并迅速成长,逐渐孕育了玄幻、仙侠、盗墓、言情等多种多样的文学类别,也培养了如唐家三少、江南等网络文学作者。年轻一代或者本身就是某一网络文学类别的资深读者,或者是某一文学大V的忠实粉丝。近一两年大量来源于网络的文学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背后不乏粉丝的支持和买单,如果结合热播影视,往往能够在短期内引爆话题,成为畅销书。而年轻一代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通过抖音、头条、社群、大V签售或直播等方式进行的营销往往能够为图书带来巨大的口碑效应和销售成果。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但底层逻辑的潜移默化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积极拥抱新一代消费人群的内容需求和消费方式,将会给文学市场注入更多鲜活的可能。

疫情下的教辅图书市场,实体、网店渠道冰火两重天

疫情下的学术文化图书市场——“风雨之后守望彩虹”

疫情时期少儿图书零售市场“一枝独秀”还是“风光不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