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相信一種“印度螞蟻”:大小如小狗,專門挖黃金

14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本名叫《曼德維爾遊記》的“冒險書”。在這本書中,作者生動的講述了他從英國出發,一路旅行,經過中亞、印度、中國等地,遇到的各種神奇事物。然而,這是一本“神遊書”。

中世紀歐洲相信一種“印度螞蟻”:大小如小狗,專門挖黃金

《曼德維爾遊記》中的狗頭人

所謂“神遊書”,就是說作者的旅遊經歷完全是子虛烏有,腦洞大開虛構出來的。當然,作者為了讓遊記更加真實,參考了類似於《馬可·波羅遊記》的作品——雖然這類作品中也有很多虛構誇張的地方,但中世紀人普遍認為,歐洲之外確實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東西。

比如,印度螞蟻。

《曼德維爾遊記》中講述了這種神奇的螞蟻:它們生活在一個叫塔普羅巴內的地方,體型如小狗一樣。和一般的螞蟻不同,印度螞蟻會深入地下,挖掘黃金。經常有人試圖偷走它們的黃金,印度螞蟻對待這些小偷絕不手軟,它們會追殺並吃掉這些人。

但是,作者也告訴了我們當地人偷竊螞蟻黃金的方法,那就是找到一匹母馬,而且它要有還沒斷奶的小馬駒。讓母馬餓上三天,到了第四天,給母馬裝上馬鞍,然後綁上一個如黃金般閃亮的箱子,拖在母馬身後。因為印度螞蟻的地盤是在一條小河的對面,所以就把這批母馬趕過河,去吃對面豐美的牧草——印度螞蟻一看母馬身後的箱子這麼漂亮,就會把挖出來的黃金裝進去,等到夜幕降臨能裝滿一箱子。

此時,人們再把小馬駒拉過來,悲鳴聲很快就會吸引母馬的注意,它就會拉著裝滿黃金的箱子回到人們的身邊。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扯的故事,中世紀的歐洲人會相信?


實際上,大多數人是相信的,因為在《曼德維爾遊記》之前,“印度螞蟻”的就已經非常有名了。

中世紀歐洲相信一種“印度螞蟻”:大小如小狗,專門挖黃金

中世紀的金匠

在《曼德維爾遊記》之前,有一本名叫《動物寓言集》(Bestiaire)的書,就詳細描述了“印度螞蟻”的習性和人們偷竊黃金的方法,只不過這本書的作者紀堯姆·勒克拉克認為,這種螞蟻生活在埃塞俄比亞地區。

再往前一些,11世紀左右,一份名為《Marvels of the East》的手稿中,專門提到了這種神奇的螞蟻,說它們主要是紅色和黑色,長著蝗蟲一樣的腿,速度非常快。

中世紀的人們普遍相信印度螞蟻的存在——但當時的“印度”僅僅是一個不太精確的地理概念,遠離歐洲的東方很多地區,都被認為是印度。

如果追究“印度螞蟻”傳說的源頭,在中世紀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的賽爾利亞主教伊西多爾。這位中世紀早期最著名的修道士和教育者,在自己的著作《詞源》中,認為印度螞蟻是存在的,而且就生活在埃塞俄比亞地區。

伊西多爾這樣的著名學者,無疑對整個中世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公元11世紀之後,隨著十字軍東征的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得到來自遙遠世界的財富,一些描述冒險經歷和東方寶物的書籍自然火爆起來。

“印度螞蟻”吸引人的地方不是體型如小狗般大小,而是它們能挖掘出地下的黃金,這對中世紀的歐洲人有著致命的誘惑——就像當時傳說中的“肉桂鳥”(一種用香料肉桂築巢的鳥類)一樣,這些傳說能激發歐洲人冒險的激情。


其實,“印度螞蟻”的傳說,還可以繼續往前追溯。

中世紀歐洲相信一種“印度螞蟻”:大小如小狗,專門挖黃金

老普林尼

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也描述過這種螞蟻。在老普林尼的筆下,印度螞蟻的大小像埃及狼,生活在北印度的Dardae地區。它們冬天從地下挖掘黃金,當地人會在夏天偷竊黃金——因為夏天太熱,螞蟻們會躲在地下。但是,偷盜黃金還是有危險的,所以當地人偷到黃金之後,會迅速騎上駱駝逃跑,躲避瘋狂追趕的螞蟻。

老普林尼對於“印度螞蟻”的描述,最早來源於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有這樣一句話:“據波斯人稱,這些螞蟻嗅覺靈敏,會立即追蹤而來。他們稱,這種生物比世界上的任何動物跑得都快……”很可能,希羅多德是從波斯人嘴裡,聽到這種神奇動物的。

之後,亞歷山大帝手下的艦隊指揮官尼阿卡斯,以及同時代的希臘作家麥加斯梯尼,都證實了“印度螞蟻”是真實存在的。尼阿卡斯曾經在亞歷山大對印度的戰爭結束後,率領艦隊從印度河回到波斯灣。而麥加斯梯尼曾經代表塞琉古一世,被派往印度住了一段時間。

這兩位親自到過印度的人,似乎更有說服力,這才讓後來的老普林尼對“印度螞蟻”深信不疑。

不管是古希臘時期,還是古羅馬時期,從希羅多德、尼阿卡斯、麥加斯梯尼,到阿里安努斯、斯特拉波、老普林尼,大多數都有著四處旅行的經歷——他們藉助當時強大的國力,以獵奇性更強的筆法,記錄了他們的見聞,這和中世紀那些全憑想象的作家有本質的區別。

我們來看看麥加斯梯尼留下的描述吧,“在山脈的東邊……那裡是一個周長約三千斯塔迪亞的高原,在該地的地表下有金礦,還有一種螞蟻會挖掘金子。他們的大小像野狐,奔跑速度驚人,以狩獵為生……附近的人會偷偷帶著牲畜來到這裡……他們會把野獸的肉塊放置在不同的地方,當螞蟻分散開來,去搬運肉塊時,他們就趁機把金沙裝走。”

和中世紀作家們的描述略有區別,麥加斯梯尼筆下的“印度螞蟻”不再是隻會挖掘黃金的動物,它們也需要吃肉才能生存下去。這看似不起眼的細節,至少證明了中世紀以前的作家們,關注點並非只在黃金上。


當然,不管是獵奇傳說,還是激發冒險慾望的想象怪物,“印度螞蟻”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中世紀歐洲相信一種“印度螞蟻”:大小如小狗,專門挖黃金

現代非洲礦工

那麼,神奇的“印度螞蟻”到底是什麼呢?19世紀英國古典學家約翰·華生·麥克蘭登(John Watson McCrindle),一直專注於研究希臘羅馬時期作品中的印度歷史,他提出了一個解釋:所謂“印度螞蟻”,其實就是當地礦工。

也就是說,古希臘時期尼阿卡斯和麥加斯梯尼,極有可能偶然登上山丘,遠遠看到了當地礦工挖掘黃金——由於距離太遠,他們誤以為是傳說中的大型螞蟻。

確實,這應該是最合理的解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