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設計作業好

自行設計作業好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顯得有些落伍,因為素質教育早已提倡這種做法了,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真正做到或做好的教師並不多。

化學教材的每個課題後都有作業,但數量少,難以滿足對學生的訓練要求;好多題是選擇,適宜在課堂中完成,不適合上作業本;題目統一設定,不一定符合所有的學生和學生的學情。

在教學中和反應時,發現學生對交換成分有困難,我決定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一口氣佈置了25個酸鹼中和方程式。教學酸與鹽反應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留了20個關於酸與碳酸鹽反應的方程式。教學鹽與鹽反應時,根據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成物中有沉澱,反應才可發生。為此,我讓學生自行選擇鹽溶液,寫出有碳酸鈣、碳酸鋇、硫酸鋇、氯化銀四種沉澱的八個反應方程式(每種沉澱2個方程式)。比較三次作業的結果,發現 一次比一次好,最後一次更好,相當多的學生達到8個方程式都正確無誤的效果了。

自行設計作業的第一大優點是作業有針對性,能使課堂教學與課後作業實現互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以鞏固並提高。

自行設計作業的第二大優點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困惑,在後續的教學中能查漏補缺,實現教學的有效連續性。

比如,學習完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之後,我引導總結了靈活書寫複分解反應方程式的“三思”:一思複分解反應的四大類型;二思兩類反應的反應物溶解性條件限制;三思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俗話說,三思而後行,有了思考的對象和軌跡,思維就有了實點和方向,心中就有了化學原理,解題就有了依據。

在學生進行了少量的相關練習後,我當即以默寫的形式佈置了以下的作業:

1、把氯化鎂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二者能否反應?能反應寫出方程式,不能反應說明理由。

2、把氫氧化鎂放入硫酸銅溶液中,二者能否反應?能反應寫出方程式,不能反應說明理由。

3寫出一個有硝酸鉀生成的複分解反應。

4、寫出一個有硫酸鎂生成的複分解反應。

收起作業批閱,發現錯誤較多,摘抄部分學生的作業如下:

⑴ MgCl2 + H2SO4 = Mg SO4 + 2HCl

⑵ Mg(O H)2 + Cu SO4 = Mg SO4 + Cu(O H)2

⑶ 2KCl + Mg(NO3)2 = 2KNO3 + MgCl2

⑷ MgCl2 + Cu SO4 = Mg SO4 + Cu Cl2

其中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⑵忽視了反應物中的鹼和鹽要可溶這個條件;⑴和⑷忘記了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⑶中錯記了鹽MgCl2的溶解性。

面對如此的錯誤,以後的教學就需反覆夯實“三思”這個過程,直至學生將其內化。

自行設計作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選題和設計題的鉅細無遺,難在題目要對學生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難在題目要切中高頻考點,當然,更難在教師長期的堅持不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